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42年雅鲁藏布江中游四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 1957~ 1998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日喀则、泽当、江孜 4个站各月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线性趋势估计和多项式函数拟合分析了该流域春、夏、秋、冬 4季气温长期趋势变化和周期变化 ,并利用滑动T检验等方法讨论了气温突变的问题。结果表明 :在过去 4 2年里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各季气温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冬春季增温显著 ,80年代初沿江四季气温除秋季外都出现了明显的增温突变 相似文献
2.
陕西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利用陕西96个台站近40a气候资料,通过对气温和降水两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得到陕西气候变化的一些特征。(1)近40a来,陕西平均气温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低温后,从80年代中期开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陕北西部上升幅度最为明显;冬季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夏季平均气温有明显的降低趋势;极端气温明显上升,特别是90年代以后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明显。(2)陕西平均年总降水量波动略有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冬季降水量增加明显,夏季降水量减少,尤其是关中西部增加明显。(3)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变化存在以1985年为跃变点,这次跃变比全国晚5~7a,比西北地区提前1a。 相似文献
3.
西北干旱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20世纪后期全球增暖趋势越来越明显,受全球增暖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气候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选取了西北干旱区1951~2000年的21个代表站点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法对西北干旱区近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各分区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西北干旱区气温呈上升趋势(0.22℃/10 a),1986年后气温明显升高;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北部升温较大;各季都有增温趋势,贡献最大的是秋冬两季。降水变化有增加的趋势(3.2 mm/10 a),年降水量贡献最大的是夏季;各区降水都有增加,其中新疆北部降水增加最多。西北干旱区近50年气温升高趋势是南北高,中间低;降水量增加趋势从东南向西北呈现递增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采用可达性水平评价、经济联系分析、块模型等方法,研究了2009、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铁路可达性和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结果显示:从2009到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铁路可达性改善明显,城市通达度提升,中心城市日常可达性范围扩大,尤其是1 h经济圈扩张明显,各城市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显著降低,呈现"核心-边缘"格局,但差异增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放射状经济联系空间格局,且武汉、长沙的中心作用较南昌更明显,主要高铁沿线形成较高水平的经济联系带,剩余绝大多数城市间经济联系水平较低;长江中游城市群可划分为4个凝聚子群,其中环长株潭子群、武汉城市圈子群内部经济联系较强,4个子群内部联系显著高于相互联系,区域网络化格局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5.
广东汕尾近40年以来气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汕尾地区汕尾、海丰、陆丰站1960—1999年的气温序列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累积距平、小波分析以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汕尾地区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汕尾地区存在暖-冷-暖3个气候变化阶段。年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升温更为明显;四季升温率以冬季最为显著。在不同冷、暖阶段,冷、暖年(季)出现的年数差异很大,其中异常冷年均出现在1980年前,异常暖年均出现在1990年后。年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同年平均气温一样均呈升高趋势。但不同站点的气温变化仍有一定差异。年平均气温汕尾站存在2—3a、6—7a、准12a周期,海丰站存在准7a与14—16a周期,陆丰存在准1.5a、准2.5a、5—7a、准16a周期,MK检验发现汕尾平均气温在1998年发生突变,其他两站的突变发生在1997年。 相似文献
6.
近100年四川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the adaptive
multiresolution data filter,the multi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jump features of climate changes in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last 100 years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 Sichuan basin can be
described as three hierarchiescold period before 1932,warm period from 1933~1965 and cold period after 1966.(2)The year 1949 is the jump point of cooling,and the temperature warming after
1987 is unstable. 相似文献
7.
洞穴石笋是目前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类古气候重建指标。其中,与环境关系密切的石笋生长速率因具有数据采集简便、快捷、经济等优点而应用广泛,但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其气候指示意义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利用前人高分辨率年代数据建立了鄂西和尚洞HS4石笋8.8 ka BP以来的生长速率序列,发现,该石笋在8.8~5.0 ka BP之间生长速率低于整根石笋的生长速率,其平均值仅为236 μ m/a,而5.0 ka BP以来生长速率较之前增加1.5倍,平均达到334 μ m/a。我们发现,从表象上,石笋生长速率在千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与指标重建的区域夏季风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但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频率呈正相关关系。频谱分析显示该石笋的生长速率变化呈500年周期特征,与太阳活动周期及其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活动共同影响下的区域强降水事件发生周期一致,且在部分时段两者呈同相位变化,即强降水频繁时期该石笋的生长速率更快。结合区域温度、水文特征、季风强度以及古El Ni?o事件发生频率记录,本研究认为HS4石笋的生长速率主要响应太阳活动及ENSO活动控制下当地有效降水量的变化,即降雨量大(小)则生长速率高(低)。 相似文献
8.
蒋维东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2,(2)
本文利用南极地区考察站的气温资料,对该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极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区域性和两季特点,东南极大陆是冷中心,在南极地区气温变化中起重要作用,极点气温的年际变率不大,南极地区气温场中存在ENSO事件的信号。 相似文献
9.
成都平原中西部近40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成都平原中西部5个气象观测站的降水、温度和日照资料,分析了成都平原中西部降水、温度和日照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得出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存在准4年的振动周期;1990年以来大部分地区存在降水减少,气温升高,日照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20年来中国地表气温变化估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资料、时间尺度及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当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几种升温估算方法,本文以1970-2007年的气温数据为基础,分别应用直接算术平均法、逐站计算法、区域面积加权法、一级差分法和空间插值法,对中国大陆近40年的升温幅度分别进行了估算,从结果的对比分析中揭示中国地表气温变化估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中国大陆地区近40年来的增温趋势在0.30~0.43℃/10a之间,升温幅度在1.16~1.56℃之间;冬季升温最为显著,夏季升温最少;整体上北方升温幅度高于南方。不同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增温速率在绝对值上有着一定差异,但整体趋势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四川地区十几个气象站日本世纪40年代以来的温度、降水观测记录,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四川地区气温、降水的时间的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两种气候预测方案(基于均生函数的正交筛选方案和基于均生函数的主成分方案)建模,在对方历史资料拟合的基础上,对四川未来气温和降水趋势做出了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5000a来地质灾害群发期中岩石围异常事件存在着同步性、叠加性、相关性。灾害群发期与太阳活动等宇宙因素、中国不同地区环境演变──冰川进退、黄土沉积、沙漠化演化、海平面变化,降水变迁等对比分析,揭示出地质灾害群发的重要环境背景──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并且在宇宙变化→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群发之间存在着链锁性效应。 相似文献
13.
按新颁国家标准GB/T-13201-91中规定的稳定度分类法,统计了成都近十年的大气稳定度频率,研究了其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变化原因。对新标准中的日夜分界及δ取值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简化意见 相似文献
14.
奚玉英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8,(1)
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以下简称“四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经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总集水面积约77.2万km~2。域内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其水文气候特性在三度空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宏观分析了“四江”流域水文气候特性及其与地形、地势的关系,认为复杂的地形和高亢的地势是形成“四江”流域特殊水文气候条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SPLENDOROFHISTORICALCULTURE InChina,theChangjiang(Yangtze)RiverDelta①gen-erallymeansanadvancedproductivityandculture,whichaffectsdeeplynotonlythewholeChinabutal-sotheAsian-Pacificregion,evenEuropeandAfrica. 1.1CradlefortheCommunicationandPropagationofCivilization ThedevelopmentcourseoftheChangjiangRiverDelta'scultureisdevious,buttheNeolithicHemuduCultureexcavatedinYuyaoCityofZhejiangProvinceindicatestheadvancedpaddyriceculture;MajiabangCulture5000aB.P.andEastBridgeRuin… 相似文献
16.
用适宜于四川地区的太阳总辐射计算方法,计算了涪江流域近年来的太阳总辐射量。并用彭曼公式求出涪江流域近年来和绵阳42年的水资源变化。提出了近几年涪江流域水资源处于历史低值期、太阳总辐射处于历史高值期;水资源短缺期由历史上的6~7个月增加到近几年的9~10个月等观点。为合理利用涪江流域水资源、科学安排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MAIN SOURCE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The Chinese people began to research the main source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2,400 years ago. Limited by the scientific level, they did not discover it.The Tuotuo River was determined a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1970s. However, this was not correct, because when comparing the length of the Tuotuo River with the Dam River, the glacier length at the headwaters was added to the Tuotuo River, resulting in that the Tuotuo River is 1 km longer than the Dam River, keeping in mind that the glacier can not be regarded as part of the river.In the summer of 1986, we investigated the source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we accurately measured the length of both the Tuotuo and Dam rivers, we discovered that the Dam River was 353.1 km long, and the Tuotuo River was 346.3 km long, the Dam River thus being 6.8 km longer than the Tuotuo River. The discharge of the Dam River is 196.18 m3/ sec., 2.6 times as large as that of the Tuotuo River, that of the Tuotuo River is 75.10 m3/sec. The drainag 相似文献
19.
广西若干重大基础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华南地区物探、化探、遥感编图广西综合解译成果,研究广西若干重大基础地质特征,着重讨论地壳结构、深部构造、主要隐伏深断裂带、基底性质等,以板块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提出广西地壳属陆壳型性质和扬子板块在广西的边界划在三江-大新一线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新疆富蕴地区近五十年形变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世纪50~60年代高等级三角测量资料和2004~2005年GPS复测数据,计算了新疆富蕴地区近50年的区域形变场。结果表明:富蕴断裂带中部的相对位移最大,约300mm,中误差约为60mm,平均形变速率最大达6mm/a;不管是采用GPS分析得到的断裂长期滑动速率(2mm/a)还是采用地质资料得到的滑动速率(4mm/a),根据弹性应变积累模型,扣除断裂长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后还有较大的剩余形变场。富蕴地区近50年的区域形变场可能是地壳长期构造运动和强震(例如1931年富蕴8级地震)震后粘弹性松弛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