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浪谱是描述海浪现象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实测谱的研究,分析海浪的生成机制及发展、消衰过程,揭示海浪内部结构和对外表现的统计特征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海洋环境研究、海浪预报及海洋工程设计都是很有意义的。过去,由于观测资料所限,对南海中部的海浪谱研究甚少。为此,我们利用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间南海中部四个航次的120份海浪连续记录进行波谱分析。通过无因次化手段,拟合出一个以平均波高H和平均周期T为参量的单峰海浪谱。拟合谱的形式为幂指函数。经与本海区及南海北部海区的实测谱比较表明,本文的拟合谱在南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海浪规测基本上是在白天的四次定时进行,因此,资料使用者对资料能否反映所测海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异议。本文应用遥测波浪仪每天8次定时观测资料和部分加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对目前海浪观测时次代表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泉州湾海域海浪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康明  吴秀杰 《台湾海峡》1998,17(3):282-288
本文根据福建泉州湾大量实测海浪谱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海浪内部结构特征,比较和检验了国内外常用的P-M谱、Jonswap谱、规范谱及国内沿岸海区的一些经验谱,结果取了与本海区实测海浪个例谱结构接近程度最好的Jonswap谱拟合泉州湾海浪谱模式。  相似文献   

4.
永暑海区波浪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永暑礁测站1988-2009年共22a的波浪实测资料,对永暑海区的波浪要素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风与浪的相关规律进行分析研究,阐明了海区海浪的特点及其年变化规律。该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区,海区的波浪主要受季风影响,季风时期的风向、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波高以轻浪和中浪为主,小波分析表明波高在6-9月具有3-6年的变化周期。提供了较详实的海浪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南海的海浪及其预报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 言 南海海区辽阔、地形复杂,海上波浪的大小分布受当时海上的风场和海区地形等因素影响引起明显的变化。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海浪预报实践和对1958-1967年和1958-1972年这两次南海船舶测报中波浪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1],我们对南海海浪的分布规律,已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发现了一些在制作海浪预报时应予注意的问题。 二、南海海浪的分布概况 根据《中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气候图集》中所编绘的南海各月波浪分布图,可以看出南海的波浪大小和方向的变化主要受季风的强弱、进退和变化所影响。南海北部一般于9月份开始出现占优势的东北浪,10月份占优势的东北浪区扩展到南海中部,11月份整个南海均主  相似文献   

6.
波浪观测是海洋观测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海浪的现场观测和深入研究对准确预报海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漂流式波浪浮标,采用高精度惯性导航模块作为测量元件,同时高频获取三轴加速度、角加速度、欧拉角、地磁数据,通过内置ARM处理器对测量数据进行波浪参数的采集和解算。浮标具有整体体积小、成本低的特点,既可以漂流观测,也可以定点锚系观测,能够实现对海浪的长期、大范围、高精度观测应用。本文通过该漂流式波浪浮标在2019年西北太平洋航次的观测应用,对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区和日本海区域海浪的有效波高、周期等波浪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莺歌海站多年的波浪实测资料,对其附近海域的波浪要素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风与浪的相关规律进行分析研究,阐明了海区海浪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该海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区,波浪主要受季风影响,季风时期的风向、风浪传播方向、涌浪传播方向基本一致。通过对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发现:该海域波浪主要是以风浪为主,常浪向是SE向,次浪向是SSE向,强浪向是SE向,波高以轻浪为主。波型方面,春季和夏季SE向风浪占绝对优势,秋季和冬季NNW向风浪占优势,涌浪频率四季均是S向最大,并结合国内海洋波浪测量技术现状,在仪器装备研发、算法模型及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升级、站位布局优化、计量标准化研究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海口湾北部海域布置波浪观测站,对采集到的实测波浪资料进行统计和波谱分析,研究了琼州海峡波浪季节性变化特征。观测期间最大波高为5.6 m,发生在台风"莎莉嘉"经过期间。无台风影响的月份最大波高为3.0 m。年平均十分之一大波波高、年平均有效波高、年平均波高分别为0.5 m、0.4 m、0.3 m,该海域波高总体不大。波周期范围主要在2~7 s区间。研究结果表明:1)观测海区各月基本都受到东北风影响并存在东北向的波浪; 2)发现海区波浪类型主要是风浪为主的混合浪; 3)发现观测海区一直受到南海传入的长周期波影响; 4)海区风向与浪向的一致性在东北季风影响时段明显强于西南季风影响时段,风速与波高的相关性在东北季风影响时段明显强于西南季风影响时段,该现象在台风月份表现得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部分现场观测及波浪后报估算资料,对河口地区海浪的一般特征、折射规律及波浪向河口的衰减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南海20年再分析风场作为驱动场,采用波浪模式WAVEWATCH-III对南海1986—2005年波浪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波浪模拟结果与T/P高度计波浪资料和台风浪观测资料的对比验证,表明本文波浪计算结果较好。利用模拟结果对三沙海域波浪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三沙海域年平均波浪方向以NE 向为主。选取中沙群岛近海点进行重现期推算,发现其百年一遇有效波高可达到16.2m,百年一遇平均周期可达到16.7s。海区波浪较大,对灾害性海浪的预警和风险评估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李虹 《台湾海峡》1997,16(3):319-324
根据福建元洪港无长期海浪和风观测资料及该水域的多岛礁地形的特征,以邻近的平潭海洋站30a实测海浪资料,采用考虑底摩擦效应的浅水波浪折射数值模式进行港区设计波高计算,并与港工程规范算法相比较,得出码头,航道口门和航道中段的设计波高参数。  相似文献   

12.
在海洋工程建设中,海浪的危害性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江苏省作为我国沿海大省,其海洋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展开其沿岸海浪特征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利用该海区为期一年的实测海洋波浪资料,对波浪的基本特征、变化规律、风与浪的相关关系等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为本地的近岸经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石臼港是我国正在兴建的一个深水大港。在勘测设计时,为了弄清楚该海区的海浪特征,并及时地向设计部门提供有关波要素的设计参数,1979年9月我们在石臼所海区设立了一个波浪观测点。用压力式测波仪进行观测。并将现场观测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4.
海浪是影响舰船行进和结构设计的最核心的环境要素。海浪参数的统计分析是建立舰船环境适应性长期预测模型的基础。对1993-2011年沿海台站、浮标观测资料,高度计观测资料和船舶报观测资料进行双线性插值,给出了海浪波高的分析场。利用波高分析场对WAVEWATCHIII(WW3)模拟结果进行最优插值同化。给出了海浪统计玫瑰图、极端海浪统计参数和海浪累年二维极值海浪谱等与舰船耐波性有关的海浪统计参数,分析了中国近海的波浪特征。  相似文献   

15.
锦州湾附近水域波浪和海流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戎芦岛海洋站长期波浪观测资料和锦州湾实测海流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阐述了研究海区波浪和海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福建崇武海区59次波浪连续观测记录,经统计分析,给出本海区波高、周期一元分布函数及波高-周期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并计算出波高、周期的特征值。  相似文献   

17.
泉州湾波浪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福建泉州湾内实测波浪资料的统计分析,阐述了湾内波浪随季节变化的分布特征及生成机制,综合分析了湾内波型的周年分布特征及各波要素间的相关关系,讨论了台风期间湾内波浪的演变过程。认为海湾内的波浪除受季风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受外海传入的海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水下压力式波浪计是测量近海海浪常用的一种仪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种仪器是获得海面波浪资料的一种可靠设备。不少国家先后制成了不同原理的水下压力式波浪计,观测到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对海浪研究和近岸工程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为了得到海面波浪,需要知道水下压力波和海面波浪的换算关系。尽管早就由流体力学方法就线性波理论导出了这  相似文献   

19.
对安装于我国三亚海棠湾的X波段雷达设备及布放在该区域的"波浪骑士"浮标和波高仪进行了海浪比测试验,并且对所获得的现场海浪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试验结果表明:X波段雷达观测海浪的方式基本可靠,能够有效捕捉到海浪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基于SWAN模式和折绕射模式,本文对台湾海峡和平潭岛附近海域的海浪要素进行数值模拟。首先通过SWAN模式得到实时预报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波高、周期和波向等海浪要素数据,为折绕射模型提供波浪边界,进而对重点海区近岸波浪进行折绕射计算,最后对数值预报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及预报分析。经过验证,预报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预报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可为平潭海浪预警报业务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海浪灾害应急管理及沿海规划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