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的破裂过程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断裂带。本文通过研究发生在断裂带上强震的震源机制、震源过程、余震分布、地震迁移并结合宏观等震线、地震裂缝分布等资料,研究强震破裂过程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鲜水河断裂带的基本破裂方式是左旋走向滑动,强震的压应力主轴存在一致性较好的优势方向,即北东东-南西西方向,且均接近水平。2.用P波频谱及面波方向性函数等研究结果表明,除北西段及南东段几个地震外,七级以上地震及多数六——七级地震的破裂面均为北西向,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总体走向基本一致。3.1890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强震破裂面展布及1955年以来3.0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表明,在道孚——乾宁间存在的破裂面空段(长约10多km)比1955年以来3.0级以上地震活动缺震段(长约40km)明显的短,这表明1890年乾宁地震破裂面在近期有所愈合。这个缺震段的长度约相当七级左右地震的破裂长度。4.自1890年以来,带上发生的四个七级以上地震有两头迁移的特点。考虑到最后一次七级地震是1973年的炉霍地震,估计下次七级地震的位置在南东段,且在道孚——乾宁间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2.
1988年6月2日、3日道孚县东西乾宁地区相继发生了Ms=4.5级、Ms=5.0级和Ms=4.0级的强烈地震。地震使挪乌托至八美街一带的房屋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坏。发生这次强烈地震的乾宁地区位于鲜水河断裂带的中部(图1中沿鲜水河断裂分布的长方形斜线区为震区范围)。是近年来国家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重点监测和估计将发生强烈地震的地段之一。应该说,这是一次意料之中而震级略为偏低的地震。  相似文献   

3.
前言     
近年较多研究指出,本世纪第五强震活跃幕内四川西部地区及川滇藏交界地区未来强震(M≥7)危险地段为南北向构造系的川滇断块东西边界地带的部分地段。这是近年地震势态研究中的重要认识之一。1989年度全国地震趋势会商报告提出划分重点监视区的原则,即有重要异常出现,被分析判定为有发生较大地震,我国西部6级以上,东部5级以上的危险地区;具有监视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地震危险区。我省将川滇断(?)东边界的乾宁—康定—泸定—石  相似文献   

4.
川滇地区乾宁至东川段的强震活动长期列为重点监视目标。本文概要分析了研究段的构造和地震活动环境与区域地震活动关系等之后,对该段的强震活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指出该段强震主要集中于乾宁—石棉、冕宁—西昌及宁南—东川三个区域,未来最大震级可达6~7级。1995年前后可能出现6级以上强震活动过程。作为监视,更应注意乾宁—石棉间。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该区地震危险性的判定能力。  相似文献   

5.
前言 1986年8月7日凌晨,在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境的日乃附近,发生了5.6级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68年3月3日理塘5.7级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中强震。根据对这几年所取得资料的分析,1985年9月在全省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曾指出:1985年沿青藏高原第二弧形构造带M_S≥5级地震发生较频繁,在四川周围有9次;1982年7月以来,四川缺5级以上地震已近4年,严重缺震的现象表明,四川西部有发生强震的危险;据马氏链统计转移及综合概率法计算亦认为1986年四川有6级或6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可能。这次理塘5.6级地震,正是发生在我省中期预报所  相似文献   

6.
<正>以活动地块假说为基础,研究青藏地块未来3年可能发生的地震最大强度及地震主体活动地区。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青藏地块地震活动较活跃。青藏地块1960—1980年为地震活动低潮,与1865—1890年时期相似;1897—1955年开始半个多世纪地震活动高潮,与前面地震活动过程比较,这次世纪地震活动高潮似应从1988年11月6日孟连7.4级地震开始,这一观点和以往认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750年到1981年期间太阳活动与四川省强震(主要是七级以上地震)及降水异常关系的研究,发现四川省七级以上地震与太阳活动及干旱现象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一、太阳活动与强震的关系从1750年到1981年,四川省共发生7.0—7.9级地震12次(表一)。对这12次地震与太阳  相似文献   

8.
据1980年5月与6月的有关外电综合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这两个月内的地震活动频繁。5月25日至28日期间接连发生里氏震级6级以上的地震达三次之多,4至5级的地震16次左右,还有数以百计的小地震。25日4小  相似文献   

9.
炉霍7.9级地震特征和该区的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3年2月6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地区发生7.9级强烈地震。本文主要叙述本区的地震活动性和这次地震序列的特征。 一、主震的基本参数 根据全国基准台网和四川地震台网的资料测定,主震运动学基本参数为:  相似文献   

10.
正1970—2013年,四川及邻近地区(97°E~109°E,26°N~35°N)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40次,7级以上地震7次。本文主要对四川6级以上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电磁学科异常从基于前兆观测异常与地震、基于《中国震例》、基于四川省《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前兆观测异常3个方面进行了循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丁鉴海  姜秀娥 《中国地震》1989,5(1):88-88,90
1.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及特点 1988年我国共发生M_s≥5地震56次(大陆地区43次,台湾地区13次),其中6.0—6.9级地震7次(大陆地区5次都为余震,台湾地区2次),大陆地区7.0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11月6日云南澜沧7.6级地震。台湾地区最大地震为10月16目的6.2级地震。如果不计算唐古拉山、澜沧—耿马震区的余震,我国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37次(大陆地区24次,台湾地  相似文献   

12.
正大兴安岭隆起带(42°—52°N,114°—126°E)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构造之一,存在多条NNE和SWW走向的第四纪活动断裂,该地区属于弱震区域,受到关注较少,该地区历史上仅有2次6级以上地震发生,但近年来中强地震较活跃,发生过1980年博克图M5.6地震、1981年博克图M5.2地震、2003年巴林左旗M5.9地震、2004年东乌珠穆沁旗M5.9地震、2008年鄂  相似文献   

13.
1.1989年地震活动概况 今年我国大陆至今未发生7级以上地震,但发生7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6次在西南地区,表明大陆地震活动仍处在起伏活跃中,西部乃是主体活动地区。 1989年1—10月,新疆境内发生的地震3.0—3.9级(M_S下同)138次,4.0—4.9级26次,5.0—5.1级3次。地震活动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西昆仑地震带、乌恰地区和南天山地震带。北天山地震带继续相对平静。  相似文献   

14.
前言 1986年11月7日至1987年3月11日,在山西省运城地区共发生地震850次。其中4.0—4.7级(M_L)地震3次,3.0—3.9级地震12次。释放的总应变能为2.36×16~6焦耳,相当于M_s5.3地震的能量释放。这次震群的主震为11月21日的4.7级地震。震中烈度V度强。有感范围达11个县市350万人口。有八千多间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15.
1987年1月6日凌晨,新疆拜城县境内发生5.9级中强地震,作者对这次地震进行了考察,现将这次地震的有关情况叙述如下。1.前兆信息近十余年来,天山南缘东段(即库尔勒至乌什一带)4.0级以上地震活动,大致以1979年库车6.0级地震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71年至1979年该区地震比较活跃,连年发生5级以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地震周期性规律等角度,着重研究了该区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强震自公元849年以来,具有百年尺度的周期性特征,1900年之后进入第五活跃期,且当前应变处于较高状态,未来几年内该地震带发生6级以上地震可能性较大。临河—乌海—巴彦浩特地区是7.0级地震的主体空区。ML5.0以上地震具有以东经110°为轴东西对跳特征,东经110°以西地区是新一轮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1970年以来,发生的6次5.9级以上地震前,均存在ML4.0级以上地震空区或条带。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阴山地震带逐渐形成两条明显的ML4.0级以上地震条带,条带交汇部位所在临河—乌海地区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1966年3月8日至29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一系列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是3月22日7.2级地震。对地震工作者来说,这次地震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次地震是我国地震事业(大发展阶段的起点。在20周年之际,人们更加缅怀深切关怀灾区人民的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自邢台地震始,大华北地区出现了第四活动期罕见的地震活动高潮,连续发生了渤  相似文献   

18.
鲜水河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和川滇2个强烈活动次级块体的边界带,为全球近代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近300a就记录有9次7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_S8和2013年芦山M_S7大地震,南边界带西段玉树-甘孜断裂带上发生了2010年玉树M_S7.1地震,东段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了2014年康定M_S6.3地震。研究其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大震复发行为是认识鲜水河断裂带乃至川西地区未来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文中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在离逝时间相对较长的乾宁段上选择龙灯地点进行了组合探槽开挖,获得了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距今约9 000a以来的5次(古)地震事件序列:8070—6395BC、5445—5125BC、4355—4180BC、625—1240AD和1893年乾宁地震,其大震复发行为并不遵循准周期复发模式,早期复发间隔1000~2000a,至4355—4180BC事件后,有过5 000a左右时长的平静期,之后又进入活跃期,1 000a BP左右以来发生了2次地表破裂型大地震。1893年乾宁地震在探槽地点一带的同震左旋位错量约2.9m。  相似文献   

19.
周至小震群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2年6月28日至30日,陕西关中周至县南面发生了一次小震群活动,共发生小震和微震77次,释放的地震波总能量为1.11×10~(13)尔格,相当于一个M_L=3.5级地震。1.小震群活动的主要特征(1)这次小震群中包括M_L>2.0级地震6次(其中M_L=2.9级地震2次);M_L=1.0  相似文献   

20.
程万正 《地震研究》1989,12(3):234-240
本文对1988年6月四川省道孚八美(即乾宁)4.5、5.0、4.0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地震参数、P波初动解、余震序列和前兆变化的分析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