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中次生白云岩及古岩溶是下二叠主要的非构造圈闭储层之一。该文通过对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古岩溶特征的研究,论述了白云岩和古岩溶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同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以及大中型裂缝圈闭与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为油气的勘探与开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分布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主要以灰—灰黑色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为主,沉积相以深和浅缓坡相为主,局部发育浅水生屑滩体。该区内栖霞组白云岩集中发育于栖霞中上部。通过野外、钻井岩心及镜下观察,结合阴极发光、X衍射、碳氧同位素等分析,认为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准同生期的混合水白云化过程,而后由于东吴运动的影响,叠加了成岩作用后期的混合水白云化过程和埋藏白云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川西南下二叠阳新统白云岩成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陈明启 《沉积学报》1989,7(2):45-50
本文根据四川峨嵋、汉旺及宝兴一带下二叠系阳新统白云岩的岩石结构和阴极发光、微量元素、包裹体测温等资料结合纵向特征、横向展布及沉积、埋藏史提出了该白云岩是源于早期受峨嵋山-瓦山古断裂控制沉积的滩相生屑灰岩经过海水、淡水混合作用而形成;继后受地壳升降、褶皱、火山等影响而形成多种、多期成岩作用叠加的产物.白云岩结构不均一,具波状消光、机械双晶、晶粒紧密镶嵌,阴极发光下不显晶粒,孔隙很小,储集性变差.  相似文献   

4.
华南下二叠统层状硅岩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玉卿  冯增昭 《岩石学报》1997,13(1):111-120
华南地区下二叠统的层状硅岩分布较稳定,厚度一般为几十米,含有数量不等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等,并据此可分为放射虫硅岩、海绵骨针硅岩和贫化石硅岩。化学成分特点和硅氧同位素值,具有生物化学成因硅岩的特征,与火山成因和热水成因的硅岩也有一定联系。层状硅岩的形成明显受断裂控制,硅质生物、上升洋流和水平洋流则是硅质富集、保存和沉淀的主要因素,而海底火山和热水活动的参与也起到一定促进。层状硅岩中有机碳含量丰富,平均0.69%,是潜在的有利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红柳河地区下二叠统拉斑玄武岩,主要表现为低Mg和全碱(Na2O+K2O)以及高Fe和Ti的特征,微量元素Rb,K,Sr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富集。La/Yb=10.61—16.87,Th/Ta=1.03—1.99,Fe/Ti=5.30—6.39,Ti/P=5.61—7.30,Ti/Zr=38.83~46.30;Zr=(254~328)×10^-6,Zr/Y=5—10,Y/Nb=1.52—2.45。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主要为板内玄武岩,其岩浆主要源于亏损地幔(DM)和富集地幔(EM)组分的混合,其中富集地幔(EM)为主要端元,且部分熔融程度低,受很低的地壳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地层深部的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的演化是在沉积作用、各种建设性和破坏性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下的漫长地质历史构建过程。根据薄片鉴定、地化特征、成岩序列和储层孔隙发育程度分析,提出二叠统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式,共经历了4个阶段:①原生孔隙形成.首次缩减期(沉积-同生阶段);②次生溶孔、洞大量发育期(同生-准同生阶段和表生阶段);③孔洞再次缩减期(浅埋藏阶段);④埋藏溶蚀-充填-构造裂缝期(中-深埋藏阶段和构造阶段)。孔隙的演化具有溶蚀→充填→再溶蚀的多旋回性特征,一般具3~6期旋回演化。  相似文献   

7.
川西南周公山及邻区下二叠统的中-低孔、中-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溶孔、溶洞和构造裂缝为主.研究认为,多世代方解石胶结、化学充填作用以及埋藏期的压实(溶)作用是孔隙很难得到保存的主要原因;同生-准同生期的混合水云化作用和表生期、埋藏期的流体溶蚀作用则产生了大量的次生溶孔、洞,使储层的孔渗性得到明显的改善;构造破裂作用可以产生新的储集空间,还影响各储集体之间及单一储集体内部空隙的连通.成岩相分为混合水云化-溶蚀-破裂相、溶蚀-胶结相和胶结-压实-压溶相.各种成岩作用的叠加形成了现今下二叠统油气储层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川东及邻区上二叠统生物礁的白云岩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雷卞军  强子同 《地质论评》1994,40(6):534-543
白云岩化是川东及邻区上二叠统礁体的重要成岩事件。根据矿物岩石学、X光衍射、流体包裹体、碳氧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及阴极发光等项目的研究,笔者认为,礁体白云岩主要是埋藏交代成因,礁顶有少量微-粉晶白云岩为潮坪成因。本文着重讨论礁体围岩为生屑灰岩的埋藏压实流体白云岩化模式,简述礁控白云岩储集特征及其成因。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白云石结构成因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9.
华南下二叠统层状硅岩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玉卿  冯增昭 《岩石学报》1997,13(1):111-120
华南地区下二叠统的层状硅岩分布较稳定,厚度一般为几十米,含有数量不等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等,并据此可分为放射虫硅岩、海绵骨针硅岩和贫化石硅岩。化学成分特点和硅氧同位素值,具有生物化学成因硅岩的特征,与火山成因和热水成因的硅岩也有一定联系。层状硅岩的形成明显受断裂控制,硅质生物、上升洋流和水平洋流则是硅质富集、保存和沉淀的主要因素,而海底火山和热水活动的参与也起到一定促进。层状硅岩中有机碳含量丰富,平均0.69%,是潜在的有利烃源岩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储集层主要由细—中晶白云岩组成,其次为微晶白云岩。根据薄片观察、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细—中晶白云岩与微晶白云岩在阴极发光特征方面很相似,都不发光,且在Mg、Ca、Fe、Mn、Sr和Ba含量方面也没有区别。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认为,研究区的细—中晶白云岩是微晶白云岩在准同生期重结晶形成的,控制重结晶的主要因素是引起准同生白云石化的蒸发卤水下渗。这一认识为确定研究区白云岩储集层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In the East Yunnan—West Sichuan area,dolostones are well developed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massive dolostones and patchy dolostones.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In comparison with studies on the geochemistryof the REE and trace elements of the Emeishan Per-mian basalts ,there has been onlyli mited research onthe platinum group elements ( PGE) . Preli minary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PGE geochemis-try of the basalts in the Emeishan area ( QingyingPower Station profile) and Xinjie area (Zhang andLi ,1998) ,andinthe Shuicheng and Weining areasinGuizhou (Li et al .,2003) . There are no PGEanaly-sis data of the basaltsin…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湖相白云岩形成机理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薄片染色、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测试等方法对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与湖相暗色泥岩共存的白云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白云岩分为纹层状藻云岩和斑块白云岩两种类型。白云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形成于较高盐度、高Mg/Ca比、强还原的沉积环境。通过对白云岩镁离子来源的分析,认为纹层状藻云岩形成于准同生期,而斑块白云岩则是在埋藏成岩期火山物质淋滤、交代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再论安徽沿江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沿江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地层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保存条件良好,其广泛发育的砾屑灰岩也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但对砾屑灰岩的成因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这对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古地理恢复及油气勘探等无疑是一种制约。因此,确定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及沉积相意义重大。根据砾石的颜色、含量、产出形态、粒径和圆度等,本文将栖霞组砾屑灰岩分出四种不同类型。综合国际上对砾屑灰岩的成因认识及前人对本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文研究,对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成因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结果显示,砾屑灰岩应为斜坡沉积产物。另外,由于斜坡坡度的差异,分别发育不同的砾石形态、砾石与基质的组合及岩相特征。栖霞组砾屑灰岩的斜坡相沉积可以进一步分为斜坡上部、斜坡中部和斜坡下部。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露头与钻井剖面的室内外分析,确认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中发育有微生物丘,它们主要由凝块灰(云)岩、叠层灰(云)岩和微生物粘结颗粒灰(云)岩等组成。这些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较为典型的凝块、叠层、窗格、粘结等组构。微生物丘大小不一,实测高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几米,宽度通常变化于几米至几十米之间,具有底平顶凸的典型丘形外貌,以发育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一般由丘基、丘核、丘盖3个微相组成,也可与颗粒滩共同构成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基于区域古地理背景和微生物丘特征的剖析,认为川西北地区栖霞期沉积环境总体受限,推测为半局限—局限台地环境,水深较浅,能量普遍不高;海平面频繁的相对升降变化和微生物丘的侧向迁移叠置,导致发育于缓坡背景下的碳酸盐岩台地极易受限,引起早期沉积物发生与丘滩发育密切相关的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因此,微生物丘滩复合体是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台缘坡折带、台内缓坡折带和高地是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区带,这对寻找规模性层位不稳定的带状白云岩储集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将大大拓展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建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树刚  范嘉松 《地质学报》2002,76(2):145-154
本文从造礁群落演替、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升降等方面,结合大地构造引起基底沉降的证据,论述了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建造特征。东昆仑生物礁中包含6种造礁群落,各群落生物组成和结构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4个生物礁发育阶段中群落演替关系显著。礁相地层中可识别SB_1层序界面1个和SB_2界面4个,可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层序的沉积相序显示清晰,按曲线形态将海平面升降归为4个周期。据区域地层和相分布资料反映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推论出石炭纪至早—中二叠世造礁期柴达木地块与羌塘地块间聚合离散的4个构造期。东昆仑生物礁的生长发育与造礁群落的演化阶段、海平面升降周期和大地构造期彼此吻合,证明生物礁建造与各控制因素间具密切制约关系。海西中—晚期柴达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开—合转换,为生物大规模造礁创造了长期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下扬子区二叠纪主要岩石类型成因的地球化学信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在全面了解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认为陆相层序及体系域发育仍受控于湖平面相对变化。构造、气候及沉积物供给的控制作用最终通过湖平面变化表现出来。而湖平面变化可分完整旋回与不完整旋回两种情况,进而提出了所形成的层序及体系域模式:在完整旋回中形成了湖泊充填、湖泊扩张、湖泛和湖泊萎缩四个体系域,对应层序为Ⅰ型层序;在不完整旋回中形成了湖泊充填、湖泊扩张、湖泛三个体系域,或者湖泊扩张、湖泛、湖泊萎缩三个体系域,对应层序为Ⅱ型层序。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实际工作为例,提出了中生代层序及体系域划分方案,较前人研究有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