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特色,笔者结合《内经》对《伤寒论》“观其脉证”法进行解析。认为详观脉证是辨证的前提,临床面对患者应四诊合参,以脉为先、善抓主症、动态观察,同时注重个别症状。审证求因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应依脉证辨阴阳、辨病邪类型、辨病位、辨虚实、辨实热。  相似文献   

2.
介绍刘华教授从肺痿论治老年晚期肺鳞癌的经验。刘教授继承仲景之学术思想,结合临床之经验,认为老年晚期肺鳞癌与肺痿在临床症状、病理形态、病因病机方面颇为相似。刘教授认为,老年晚期肺鳞癌即为仲景所述之“虚热肺痿”,老年患者气阴本虚,又受烟毒久扰,肺之气阴亏虚为其本,痰凝、血瘀、毒结为其标,虚实夹杂,遂成癌瘤,肺痿不用。其从肺痿论治老年晚期肺鳞癌,补虚专主肺脾肾,攻伐不外痰瘀毒。临床用药攻补襄赞,润肺燥,生胃津,健中州,滋肾水,以蓄养气阴;开痰积,行瘀血,解癌毒,起辅弼之功,获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介绍李忠仁教授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干眼经验。李教授认为干眼的病机为过劳耗伤肝血,以致化泪无源,血虚气弱,津液不能随气上承于目。其采用远近结合、整体调节的思路进行选穴,在养肝血、畅气机的基础上重视治鼻,巧用效穴“泪腺穴”“新吾穴”,同时注重未病先防,以调神为先,常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方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基于穴区定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析其临床应用。方氏头针穴区分为“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其他中枢”,临床中多采用快速进针法,选穴方法可分为4种:相应取穴法、仿体取穴法、特定取穴法、米字取穴法。  相似文献   

5.
总结袁秀丽教授采用透刺法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袁教授认为,本病证属虚实夹杂,病位在筋,病机在于肝肾亏虚,气血失调;治疗以补虚为主,调畅气血,佐以祛邪。其以局部取穴和阳明经取穴为总的选穴原则,采用一针多穴的穴位透刺操作手法,治疗过程中多采用补法,利用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特点,调气活血,疏通经络,让患者配合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总结刘常春老中医治疗吐血经验。刘老认为吐血有虚实之分,与嗜食醇酒厚味、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久病损伤有关,引起吐血的病因虽复杂,但其病机主要关乎火热偏盛致迫血妄行、虚失摄致血溢脉外。治疗须辨明轻重虚实,分别以止血、化瘀、宁血及补虚为治疗大法。以1例病案为佐证,以期提供救治吐血急症之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20日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Excel统计腧穴频次,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纳入63篇文献,共计63首穴位处方。使用频次排前5位的穴位依次是听会、翳风、听宫、耳门、中渚;最常选取的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特定穴是交会穴、五输穴和八脉交会穴;腧穴分布情况主要以头颈部腧穴为主,其次是下肢与上肢的腧穴。关联性分析结果提示,核心腧穴处方为翳风-外关-听宫-听会-中渚-耳门,核心穴对是翳风-外关-听宫。结论: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以核心穴组为基础,兼顾祛风、活血、补肾及醒脑开窍,临床应结合经络配穴及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自建库至2022年9月20日收录的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频次、关联规则、聚类、核心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42篇文献,包含52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272次,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肺俞、定喘、足三里、丰隆、膻中、尺泽、列缺、天突、风门、大椎;常用腧穴主要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任脉。特定穴多选用背俞穴、交会穴及五输穴。腧穴配伍以肺俞-定喘最为常见。核心腧穴处方:肺俞、定喘、足三里、丰隆、膻中、风门。结论:特定穴的选用是针刺治疗哮喘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重视“治脏者,治其俞”之选穴思想,突出“局部配穴”“远近配穴”“前后配穴”之配穴特点,从而体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之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
介绍赵征宇教授采用脏腑点穴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经验。赵教授认为该病由肝脾不和、气机失调所致,情志因素是主要诱发因素,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赵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从肝脾不和、气机失调出发,运用脏腑点穴法(点阑门穴、点气海穴、放带脉穴、点左章门、点双侧天枢穴、采用引气归元法)结合针刺治疗IBS,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现代文献中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穴位配伍规律,总结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核心组合。方法:检索1999—2019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收录的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临床针刺处方,统计常用穴位的频次、穴位组合以及核心穴位组合,并提取出治疗的新处方。结果:共纳入112篇文献,涉及56个穴位,发现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常用穴位使用频次前10位为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鹤顶、阿是穴和膝阳关,常用穴位组合为“犊鼻、内膝眼”“犊鼻、阳陵泉”“犊鼻、血海”“阳陵泉、内膝眼”“犊鼻、阳陵泉、内膝眼”等,归纳出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新处方5个。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可以为临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新的临床用穴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介绍周婷主任医师治疗卒中后丘脑痛(PSTP)的临床经验。周师认为PSTP病机为虚实夹杂,以气虚血瘀为主,临床以益气化瘀、通督调神为法,主要采用芒针透刺法治疗。主穴取百穴、风府、四神聪、印堂、中脘、关元,同时根据上、下肢疼痛及感觉异常分别采用合谷透后溪,曲池,臂臑,养老透间使,以及梁丘透伏兔、血海透箕门、足三里透阴交、风市透阴市、阳陵泉透阴陵泉等配穴方案进行针刺,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介绍张闻东教授运用通调针刺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张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督脉痹阻,元神不安,心神不宁,脏腑功能失调,其采用“通调针刺法”,以神庭、百会、四神聪为主穴,通督脉、调元神,益元气、调脏腑,调节经络气血阴阳,同时辨证加减取穴,临床疗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龙华君教授基于“肝-肾-脑”轴论治中风病的临证诊疗思路。龙教授治疗中风病,不忘脑系病之病机,同时不泥于脑系,亦强调肾水枯涸,肝失濡润,气机升降失因,痰瘀互结,郁而化热,引动肝风,脑目受扰,脑髓逆乱,发为中风,创造性提出“肝-肾-脑”轴失衡是中风的病理关键。临证治疗时揆度虚实,进退有度,补中寓通,不拘一法,达到“补而不滞、补不碍邪、补中能消、补中寓通”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分期用药,随症加减,效如桴鼓。并附验案 1 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盆底康复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盆底康复疗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7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盆腔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底康复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可有效缓解疼痛,降低盆腔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取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自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针刺治疗VCI的文献,建立数据库,统计取穴个数、腧穴、归经、部位、特定穴等,并运用Cytoscape 3.2.1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总结治疗该病的核心腧穴。结果:共纳入文献60篇,处方60首,腧穴89个,取穴443次,涵盖14条经络,取穴以3~9个穴位为主。针刺频次≥3次的腧穴共38个,排前5位的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足三里。涉及经络11条,穴位部位6个,选穴最高部位为头面部。涉及特定穴12个,分别为交会穴、原穴、输穴、络穴、八会穴、合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募穴、井穴、郄穴、下合穴。核心腧穴包括百会、神庭、四神聪、太溪、风池、足三里、丰隆、悬钟、印堂。腧穴配伍关联性最强的是头面部局部腧穴配伍,包括百会-风池、百会-印堂、百会-四神聪。结论:针刺治疗VCI的腧穴部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部、经络以督脉为主,注重特定穴的使用,所获得的核心腧穴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肩周炎的局部病理变化为特点,根据临床症状从中医病位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以五体痹理论将其分为皮痹、脉痹、肌痹、筋痹、骨痹5种类型,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变化,提出“皮痹宣散祛邪以通经””脉痹活通血络以止痛”“肌痹通行揉肌以解肌”“筋痹松解经筋以缓筋”和“骨痹温通气血以止痹”的中医外治理念,将肩周炎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中医认识与西医挂钩,以期为临床外治法提供新思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介绍程红亮主任医师采用温针灸结合中药外敷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KOA)急性发作的临床经验。程师认为,老年KOA急性发作以肝肾亏虚为本,寒为诱因,瘀血阻滞为标,并总结出“虚受寒,寒生瘀”的致病理论,遵循“远近配穴、标本同治、气血筋骨肉并调”的治疗原则,在“膝五针”(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的基础上配以肝、肾经的原穴和背俞穴;同时重视“证”“症”兼顾,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进行随症配比,运用温针灸结合中药外敷的治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介绍旷惠桃教授治疗皮痹的经验。旷教授认为皮痹的病因以寒湿为主,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可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临床以阳虚寒凝、血虚寒凝、气虚血瘀之虚实夹杂证常见。故而临床以“温”“补”法治“痹”,表里同治,脏腑兼顾,随症加减,每获良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五俞穴为主配合十宣放血治疗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五俞穴、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治疗,对照组仅用针刺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麻木症状的变化。结果:麻木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Lindmark感觉运动功能评定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俞穴、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疗法治疗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临床疗效肯定,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感觉神经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肢体麻木症状。  相似文献   

20.
介绍武连仲教授运用“治脑调神”针刺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经验。武教授认为产后抑郁症的病位在脑,责之于神,临床辨证分型为神气俱损证和浊闭脑窍证,治疗上善用“治脑调神”针刺法,以“开窍调神”为基础,遵循治脑必调神、调神必开窍、开窍必清心的原则,针对神气俱损证采用镇痉安神、填精养神取穴法,浊闭脑窍证应用升清降浊、升阳导气取穴法,分别进行配方组穴、辨证针刺,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