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乐清市继高质量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后,于2020年启动了地质灾害"整体智治"三年行动,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从隐患管理向风险隐患"双控"管理转变。一是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调查排查,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风险"一张图"。组织开展全市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仙溪镇、龙西乡、智仁乡、岭底乡等8个重点乡镇街道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相似文献   

2.
辽沈大地     
《国土资源》2013,(4):62-63
营口大石桥市获评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近日,大石桥市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第四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验收,被评为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大石桥市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种类较多,包括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全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0多处,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口2300余人,受威胁住户近740户。多年来,大石桥市政府始终把保护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  相似文献   

3.
市县动态     
《浙江国土资源》2007,(9):60-64
杭州市建立地灾治理"三同时"检查制度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定期检查制度,定期对建设工程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今年4月,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今年被评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集体,但该局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时刻保持警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预防地质灾害。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定期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多层次结构设计,基于WebGIS、WebServices、分布式海量数据管理、影像金字塔及Bi等技术,通过DataBase服务器、GIS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协同工作,提供网络数据服务。根据地质灾害数据特征,兼顾保密与服务的需要,将系统分为"山西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两部分,分别布设于内网(专网)和互联网,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提供"高效、安全"的数据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5.
正一、充分肯定2020年和"十三五"期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一是交出了一份能力提升的高分报表,初步建立了"六个一"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体系,有效提升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二是交出了一份全国试点的高分报表,初步形成了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工作新机制,并率先出台了《县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工作手册(临安版)》,对全国县域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工作贡献了临安标准和浙江经验。  相似文献   

6.
近日,淄博市淄川区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第四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淄川区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截至目前,全区已经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8处,占淄博市的32%。2012年以来,为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淄博市国土资源局淄川分局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等"十有"标准,专门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2月,商城县地质灾害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标志着商城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长期以来,商城县国土资源局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严格根据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标准,按照"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焦作市以防治重大地质灾害发生为重点,强力构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基础设施建设、群测群防、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四位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走出了一条地质灾害防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平阴多年保持地质灾害"零伤亡"近年来,平阴局展开了全县地质灾害1∶5万地质灾害全方位调查,排查发现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20处。基本查明了平阴县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并进行了综合分区评价和预测,提出了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对策,连续  相似文献   

10.
正长兴县面积1430平方公里,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占40.5%,其中重点防治区5个隐患点19处,是全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长兴县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建立群测群防三级网络机制,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不断提高科技防灾水平,以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搬迁。多年来全县未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先后被国土  相似文献   

11.
信息视点     
《浙江国土资源》2012,(4):23-26
国务院批复《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从国土资源部获悉,国务院日前已批复《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全面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需求,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目标和工作任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人为扰动、特殊的自然条件,以及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十二五"期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更加严  相似文献   

12.
市州县传真     
正西宁市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5月底以来,西宁市对全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查找隐患、堵塞漏洞。其中,大通县排查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10个,涉及威胁群众1779户;湟源县排查61处,涉及群众849户、4696人,并与61处隐患点所在乡(镇)、村组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900余份;湟中县设立地灾隐患点"监测人"和"预警信号发布人"417名,速报员20名,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1650  相似文献   

13.
市县动态     
《浙江国土资源》2011,(1):60-63
杭州市余杭区成功创建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近日,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公布,杭州市余杭区榜上有名。根据职责分工,国土余杭分局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业务主管部门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广西国土资源厅以"着力维护群众权益,在服务民生能力上实现新的突破"为着力点,从加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监测力度入手,强化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共指导32个县(市、区)完成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的建设。目前广西"十有县"数量达到63个,占全区地质灾害多发县的90%,基本建成广西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网络,防治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地质灾害防治这项事关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正>编者按:广西位于云贵高原前缘地带,地形切割强烈,地质环境复杂,山多平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在多暴雨、多台风的影响下,区内地质灾害频发、多发、群发,是我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区)之一。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年来,广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不断完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现状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省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2009年以来,省厅在全省部署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和基层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建设工作后,各  相似文献   

17.
《浙江国土资源》2020,(全省汛)
正一、充分肯定"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和去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内容略)二、清醒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第一,地质灾害从隐患管理向风险管控转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省委、省政府针对去年"利奇马"超强台风防御工作经验教训,明确提出要切实纠正和克服灾害防御"四种错误思想",切实加强风险识别、风险研判、预报预警、风险管控和应急指挥,努力提升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梧州临"三江"而生,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三江总汇"。山环水抱,是梧州的一大地貌特点。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赋诗吟诵:"九嶷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诗中的"苍梧",便是如今的梧州。梧州山多平地少,地质环境十分脆弱,强降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长期以来,地质灾害是梧州百姓心中的痛点。这些年,梧州以打造地质灾害综合整治"梧州模式"为契机,主动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地质灾害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成功消除了一个又一个地质灾害隐患  相似文献   

19.
正桐庐县地处浙江省西北丘陵山区,下辖14个乡镇街道、183个行政村,人口40余万人,山地丘陵多,地质环境相对复杂,地质灾害中低易发区占到全县面积的近90%,是地质灾害高发、多发、易发地区。截至2015年底,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43处,作为全省地质灾害多发县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近年来,桐庐县国土资源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地质灾害的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20.
正为贯彻落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切实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地质灾害的科学防控能力,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精干力量,以地质灾害风险"识别一张图、监测一张网、管控一张单、指挥一平台、应急一指南、案例一个库"等"六个一"工作任务为抓手,建立了风险闭环管控机制,初步实现了地质灾害从静态隐患管理向动态风险管控的转变。一是实施地质灾害"除险安居"工程,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