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1010号台风"莫兰蒂"近海强度突然加强的原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充足的水汽补充和温暖的下垫面、高空槽东移和副高减弱、台风中心附近增强的正涡度平流、强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及适宜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是"莫兰蒂"台风近海强度突然加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罗莎”台风造成浙江特大暴雨的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716号台风"罗莎"于2007年10月7日下午15:30在浙江省苍南县霞关镇附近的浙闽交界处登陆。受"罗莎"台风的影响,浙江省出现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平均降雨量全省达163.0mm。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格点资料、浙江省自动站降水数据和MICAPS的Ki与Ky指数资料(浙江省部分),对由0716号台风"罗莎"造成的浙江大暴雨到特大暴雨过程的大环流天气形势演变、动力条件、水汽输送及物理量特征等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在10月6~9日"罗莎"台风影响浙江期间,欧亚500hPa中高纬度为平直环流,乌拉尔山以西为高压脊,从河西走廊至中原地区有一移动性冷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呈东西向带状,位置偏北强度偏强,江淮以南地区为副热带高压控制,脊线位于30°N附近;在对流层中、低层(气压为700hPa、850hPa)有明显的冷温槽,途经河西走廊、河套地区、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7日14时至8日14时地面冷锋与"罗莎"台风倒槽在浙江相互作用,形成了台风外围受冷空气侵入的特定环境场,为浙江大暴雨到特大暴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罗莎"台风螺旋云带中含有大量水汽从东海向浙江大陆输送,10月6日20时至8日14时,从东海到浙江大部出现强的水汽通量大值区,最大水汽通量出现在10月7日02时低层(气压为850hPa),中心为40g/(s.hPa.cm)以上的水汽通量大值区出现在东海,低层高含水量从东海向浙江陆地持续输送,时间长达42h,为本次大暴雨到特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诊断得出,大气柱可降水量达65kg/m2时可出现大到暴雨,大气柱可降水量达70kg/m2时可出现特大暴雨。从流场、散度场和垂直速度场发现,台风环流区域内低层的强上升运动为本次大暴雨到特大暴雨提供了上升运动的促发机制,高层辐散区与中低层台风北侧倒槽强烈辐合区叠加,使得中低层的辐合更为强烈,这都有利于台风北侧暴雨的维持和加强;台风环流域内的垂直上升运动区有一个"增厚"过程。分析温度平流发现,6~8日在浙江上空(气压为550hPa以下),有明显的冷暖平流交汇,冷空气进入台风外围与台风携带的暖湿空气相遇,台风环流呈西冷东暖状态,加上低层的辐合机制,促使斜压对流不稳定能量的加大,并释放出最大有效的位能,使得大于35℃的Ki指数和4~6个单位的Ky指数高值区覆盖浙江全省,造成大气强烈的上升运动,导致台风倒槽降雨量的加强。  相似文献   

3.
"百合"台风近海加强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毅  刘爱鸣  刘铭 《台湾海峡》2005,24(1):22-26
利用卫星云图、常规观测资料对“百合”台风减弱为低压后在台湾海峡南部海面强度再次加强,又发展成强热带风暴的过程分析诊断结果表明:“百合”台风近海加强的主要原因是台风上层强辐散流场的叠加,加强了台风环流的垂直上升运动;台湾海峡南部的暖洋区的增暖增湿、中低层辐合流场的加强和低层适度冷空气的侵入对台风的加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台风麦莎影响期间山东半岛大暴雨成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8月7-8日,在0509号台风麦莎登陆后北上影响山东的过程中,对流的发展在台风外围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积云对流在台风中心的东北侧得到强烈发展,强降水集中出现在山东半岛东部.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1o1o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台风大暴雨天气过程作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强降水发生时的物理量场与流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输送充足的水汽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大暴雨落区出现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内,与高能量锋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较强正涡度平流与暖平流沿低空急流向山东半岛输送是造成对流不对称发展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与低空急流在山东半岛的耦合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0505号台风持续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燎霓  曹美兰 《海洋预报》2006,23(Z1):91-97
2005年0505号(海棠)台风的外围螺旋云带长时间停留在浙江上空,造成我省连续五天的降水和东南沿海地区持续二天大暴雨的过程。本文根据降水强度资料、天气形势场、大气物理量(散度、涡度、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比湿)、卫星云图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台风强度强、范围大、维持时间长以及有较好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两条很好的水汽输送通道为台风螺旋云带对流云发生发展和大暴雨的维持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本文还对登陆浙江的台风和登陆福建北部的台风在浙江降水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1822号台风"山竹"登陆广东期间浙江东北部出现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台风"山竹"登陆广东后减弱过程期间,伴有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是由副热带高压、台风倒槽以及弱冷空气先后影响共同造成的;当对流不稳定时,与暖湿气流相关的湿位涡水平分量发展可触发垂直涡度的增长,使暴雨过程加强;强降水常发生在能量锋区附近,能量场的位置和梯度大小对此次强降水预报有12 h左右的提前量;来自台风东侧低层强的水汽输入和水汽辐合提供了本次强降水的水汽条件,水汽通量分布和水汽通量散度的增减相比雨量的增减有6 h左右的提前。  相似文献   

7.
利用T213客观分析场和预报产品、GMS卫星水汽云图资料及常规预报资料,分析了0908号台风"莫拉克"的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其路径异常,移动缓慢、长时间维持以及对台湾中南部造成历史罕见"八八水灾"的原因。结果表明:(1)莫拉克移动速度缓慢主要因为副高引导气流弱以及洋面上存在三台风相互牵制效应;(2)长时间充足的水汽输送、高层强辐散低层强辐合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形势是莫拉克长时间维持,并造成台南暴雨的主要原因;(3)云图上的热带水汽羽对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很好的指示作用,莫拉克中心东南部始终维持较强的热带水汽羽,给台南及闽北浙南带来大暴雨。  相似文献   

8.
通过NCEP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实况资料对"尤特"发生发展以及登陆过程的水汽条件、螺旋度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尤特"在发生发展前期,西南急流和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对"尤特"水汽输送作用相当,中后期"尤特"则主要以西南急流形成的南支水汽通道输送为主,水汽的源地主要来自南海.对于广西强降雨区,在"尤特"进入广西前,该区为一个水汽源,南边界水汽输出显著,而到了15~19日主要降雨发生时段,受南支水汽输送带的影响,广西强降雨区转为水汽汇,水汽输入以南边界为主.环境场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对"尤特"强度的变化和移向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尤特"在加强或减弱前,其中心水汽通量往往先加强或减弱,且在台风维持一定的强度时,"尤特"有趋向周边水汽大值中心移动的趋势."尤特"水汽辐合主要位于低层,其强降雨区与850~950h Pa水汽通量散度场、850h Pa螺旋度相对大值区内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未来6h强降雨区多出现在低层强度强、垂直伸展高度高的水汽辐合区和螺旋度相对大值区内.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涡度收支平衡计算、卫星云图演变特征分析等手段,研究了8011、7614号近海台风的成因,指出在热带扰动近海发展成台风的过程中,散度项对台风形成有利,平流输送项对台风形成不利;积云对流输送项使气旋式环流向上发展,也是有利因素。同时指出,近岸这一因素可以构成近海台风发展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地理纬度较低、海拔不高、东西或南北跨度不大的半岛或岛屿,倒可以成为过境热带扰动系统内部积云对流迅速加强的有利地形。  相似文献   

10.
0518号台风“达维”后期强度突变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风云2号C星云图资料、T213分析资料、EC分析资料等对0518号台风"达维"后期强度突发增强的原因进行分析,表明:后期副热带高压突然加强、低层风场uv分量增大、高层散度增大、适度弱冷空气侵入外围、水汽输送充分等是0518号台风"达维"后期强度突然加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0102号台风"飞燕"移动路径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爱鸣  林毅  李泓浩 《台湾海峡》2003,22(1):102-107
2001年2号台风“飞燕”登陆早、强度大、移速快、突发性强给福建中部沿海地区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及云图等资料对其登陆福建及后期路径北折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hPa散度、850hPa涡度及低层能量场对台风路径北折有比较好的预示作用,台风未来移向有沿着200hPa其中心附近辐散中心长轴方向、850hPa正涡度长轴方向及低层暖平流区和850hPa θse高能中心轴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0515号台风"卡努"登陆后强度衰减的原因.通过物理量诊断分析后发现:(1)正涡度平流对台风强度的维持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负涡度平流减弱了台风强度.(2)台风上空的温度平流上、下层之差(ΔTA<0)为正时,则增强台风强度,反之,减弱台风强度.台风有向其移向前方的正值中心区偏折的趋势.(3)台风登陆后,水汽输送明显减弱,且在登陆阶段减弱最厉害.台风上空水汽辐合层的高度降低、辐合强度的减小,预示着台风强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卫星FY-2E的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等,对2011年7月25日山东乳山强降水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这次强降水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低层暖式切变线和副高边缘的低空急流。强降水产生在850h Pa和925h Pa切变线附近,低层850h Pa以下有较强的西南气流向北输送大量的水汽,强降水的水汽来源于低层近海面的水汽输送和辐合。(2)强降水产生在高温高湿区,强降水期间,低层有明显的暖平流,高层有明显的冷平流,低层暖平流增强或高层冷平流增强时,降水强度也明显增强。(3)强降水期间,乳山的特殊海岸线地形抬升作用产生的上升运动与中高层入侵的干冷空气(伴有下沉运动)相遇,从而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降水强度增大,产生强降水。(4)乳山出现短时强降水主要是由中-β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此次强降水的TBB在-63~-52℃,云团发展迅速,高度较高,在云团发展阶段,其反应的云顶温度比实际的云顶温度偏高。(5)风暴低层逆风区和中-γ尺度气旋性涡旋,及风暴顶的强烈辐散,利于回波发展与维持,同时使高值区维持在风暴中层及以下高度,在环境因子有利的情况下产生降水效率较高的强降水风暴。  相似文献   

14.
1410号台风"麦德姆"和0713号台风"韦帕"路径相似,登陆后长时间维持并北上,强降水造成中国东部多省份严重受灾。利用CFSR再分析数据对台风环流场进行分析,结合MTSAT卫星云图资料发现:(1)副高和高空槽的发展演变及相互作用决定了两台风深入内陆的转向路径;(2)西南季风与台风螺旋云雨带的结合,将水汽源源不断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向台风输送,使台风长时间维持,后期台风与冷空气云系结合,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原因;(3)通过TRMM降水资料分析,两台风降水分布不均匀,右半圆降水强度较大;(4)对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显示,高、低空急流,水汽含量,垂直运动,假相当位温的分布与降水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NECP的FNL再分析资料,对1522号强台风"彩虹"在近海急剧增强的特征及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彩虹"强度变化与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的环流配置存在密切的联系,南亚高压由西部型调整为东部型,并且在我国东部沿海台风中心上方形成一个很强的高压中心,有利于高空辐散的增强,同时500 h Pa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海上水汽输送加强,为"彩虹"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介于-4~4 m/s弱的200 h Pa和850 h Pa高低层环境风垂直切变是"彩虹"急剧增强的必要条件,并且"彩虹"强度的急剧变化与低层弱的垂直风切变存在显著的滞后相关;台风的暖心结构在台风急剧增强的过程中迅速加强,暖心结构维持较好也是其强度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台风“麦莎”在舟山引起的特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雷达资料、卫星云图、天气形势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认为台风"麦莎"在舟山产生特大暴雨的原因主要有3个:(1)台风登陆后减弱缓慢,主要是由于其东面大范围的输入云带提供与水汽和能量,同时高空急流形成的辐散场和次级垂直环流也是非常有利的条件;(2)舟山地区的水汽辐合、高空辐散、上升速度等物理量都非常有利于强降水;(3)"麦莎"处于对流不稳定环境中,对流发展旺盛,是强降水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浙江省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 1°×1°和0.25°×0.25°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TBB (Black Body Temperature)资料,研究2019年第17号台风"塔巴"影响期间,浙江沿海风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以寻找台风影响时浙江沿海风场预报的着眼点。此次台风大风具有影响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和大风强度强的特点。台风环流与浙江沿海地面弱冷空气之间形成一定气压梯度的堆积,以及后续随着台风环流的发展加强,两者之间气压梯度进一步增大,是导致此次台风大风提早出现的原因之一。垂直环流有利于水平的动量输送和高层动量下传,导致此次台风大风范围大、强度强。冷空气在这次台风大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台风外围环流与冷空气距离拉近,部分干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冷、暖气团之间θse等值线密集,环流附近风速增强。由于干冷空气的继续侵入,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累积并释放斜压能。同时台风低层的暖心结构被冷空气占据,高层暖心结构上抬,形成上暖下冷的中心结构,导致台风开始变性减弱。地形的辐合、阻挡和摩擦作用对风场的再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0205号台风“威马逊”于7月初沿海北上影响浙江舟山。影响浙江舟山时台风中心气压仍有940hPa,在历史同期是少见的。本文初步分析认为,台风在北上过程中强度保持不变的原因是由于台风本身结构规则、尺度大,强而大的台风环流提供了广泛的辐合流入。台风外围深厚的暖湿水汽输送带为台风强度的维持提供了水汽和能量,台风强度维持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关,高层辐散同时加剧了低层辐合。涡度场的对称分布,使水汽和能量向台风中心旋转,旋转风动能得以维持。弱的垂直切变和暖洋面的存在也是台风强度维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7507号台风中水汽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丁一汇  刘月贞 《海洋学报》1986,8(3):291-301
本文研究了1975年7号台风的水汽收支。结果发现,对降水贡献最大的项是由辐散风造成的质量场辐合,尤其是在低层,约占总降水的70%。平流项的作用很小。垂直输送项把低层的水汽向中上层输送,增加该处的水汽累积。蒸发项对降水也起重要作用,约占总降水的13%。蒸发项为水汽水平辐合的23%。台风的主要水汽来源于台风的南边界,其次是西和东边界,这三个边界的流入层都很深厚,达到300hPa,但最强的流入在700hPa以下。在台风北边界整层为流出。对整个台风而言,由于输入的水汽量远大于流出的,从而使台风得到大量的水汽供应。 用三种方法计算的台风降水区分布都与台风的云雨区很一致,但量值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线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和雷达资料,对2018年6月25—26日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边缘切变线暖区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雨带的移动与传播、中尺度特征以及温湿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暖区暴雨过程是在副高稳定维持,500 hPa西风槽东移,并有低空急流配合,低空暖切变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有利背景下产生的;暴雨落区位于700 hPa暖切变线和925 hPa暖切变线之间;暴雨期间,小尺度对流单体在鲁南地区触发,云顶亮温t_(bb)≤-60℃,并沿引导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强降水区域有多个强回波中心持续影响,有明显的"列车效应",强回波持续时间长;红外云图能很好地反映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而水汽图像上色调暗区不明显,冷空气活动较弱;低层暖湿气流强烈发展,是造成此次暖区暴雨过程层结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暴雨的水汽源地是孟加拉湾和南海,且强降水期间,随着西南暖湿气流的增强,水汽通量有一个跃增现象;云顶t_(bb)≤-70℃覆盖的区域、水汽通量散度负值中心可以作为暖区暴雨落区预报的参考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