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采用鱼粉,豆粉等作为饲料蛋白源,加入等量的混合油(鱼油:豆油=1:1),制成不同蛋白质梯度的试验饲料,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显著地影响南美白对虾生长(F>F0.01=11.4),饲料中蛋白质为44.12%,能量蛋白比为33.0kJ/g时南美白对虾生长最快,饲料系数最低,体重生长比速最高,通过计算机拟合曲线方程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中适宜蛋白质含量为42.37%-44.12%,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饲料对南美白对虾虾体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应用抗脊椎动物5-羟色胺、神经肽Y、β-内啡肽、P物质、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催乳素抗体和S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南美白对虾视神经节和脑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前4种抗体呈现免疫阳性反应:5-羟色胺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视神经节的视神经层、视外髓、视内髓和视端髓;前脑前中细胞群,中脑嗅叶内侧细胞群、嗅叶外侧细胞群以及前脑中部的前端神经髓质呈免疫阳性反应。神经肽Y免疫阳性细胞分布于视神经节的4个神经髓;前脑前中群细胞和前脑中部的前端神经髓质也呈阳性反应。P物质免疫阳性细胞位于前脑前中群。β-内啡肽免疫阳性细胞仅分布干后脑后侧群。4种免疫阳性物质特异性的分布模式,为其可能参与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投喂率对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同一种进口鳟鱼标准饲料,设1.0%、2.0%、3.0%、4.0%和5.0%共5个投喂率水平,在溶解氧为8.0—8.5mg/L、水温为(16±0.5)℃的流水条件下,对初始体重为5.32—6.43g的细鳞鲑幼鱼进行为期35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的增加,相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先升高后降低,4.0%处理组的这两项指标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组(P<0.05),分别为289.82和3.89;饲料转化率(FCE)则呈现逐渐降低趋势,2.0%组的FCE最低,5.0%组最高。随着投饲率的增加,细鳞鲑幼鱼鱼体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灰分含量无规律性变化;粗蛋白含量保持在相近水平(除1.0%处理组);粗脂肪含量无规律性变化,但3.0%组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组,4.0%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最低。综合衡量WGR、SGR和FCE等指标,认为细鳞鲑幼鱼(5—25g体重)在密度为300尾/m3、水温为(16±0.5)℃流水条件下,最适宜的投饲率为3.0%—4.0%。 相似文献
4.
饲料中钙、磷和水体盐度对南美白对虾幼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钙、磷含量的配合饲料在不同的盐度水体中对南美白对虾幼虾 (Penaeus vannamei)进行饲养试验.试验采取 L9(3 4),磷添加量设 3个水平 0%, 0.75%, 1.5%;钙添加量设 3个水平 0%, 0.75%, 1.5%;水体盐度设 3个水平 4, 17, 30.结果显示,各因素对南美白对虾体质量日增率、饲料系数、成活率的影响大小为盐度 >磷 >钙,对蛋白质效率的影响大小为盐度 >钙 >磷.盐度 4时,不添加钙的组体质量日增率、饲料系数、成活率和蛋白质效率最差;盐度 17时,饲料中磷的添加非常重要.南美白对虾幼虾最适的生长因素是盐度为 17,钙添加量为 1.5%,磷添加量为 1.5% 相似文献
5.
甲醛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β-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失活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与南美白对虾的食物消化吸收、蜕壳生长有着密切关系。海水里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将影响酶生理功能,从而进一步影响虾的正常蜕壳,严重将导致对虾的死亡。甲醛是常用的有机溶剂,故本文应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南美白对虾β-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在甲醛溶液中以 pNP-NAG为底物时酶活力的变化规律。表明酶在甲醛浓度低于 2.0 mol?L-1,酶的失活过程是可逆的,测得甲醛对酶抑制的 IC50为 1.05 mol?L-1。用双倒数作图法测定甲醛对酶的抑制类型,结果显示甲醛是酶的竞争性抑制剂,甲醛只能与游离酶(E)结合,底物对酶的失活具有保护作用。用底物反应动力学方法观测在不同底物浓度下酶在 0.0、0.5、1.0、1.5、2.0 mol?L-1 的醋酸酐溶液中的失活过程,分别测定了酶的微观失活速度常数 k 0及复活速度常数 k-0 并加以比较,结果表明甲醛对酶的影响是缓慢结合同时导致失活的过程,比较微观失活速度常数 k 0 及复活速度常数 k-0,结果暗示在高浓度的甲醛溶液中,酶将完全失活。 相似文献
6.
7.
亚甲基蓝对南美白对虾(Pemaeus vannamei Boon)幼体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亚甲基蓝对南美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期的幼体,仔虾对此种消毒剂的耐受力不同。亚甲基蓝对南美白对虾蚤状幼体(Z)的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2.88×10-6,0.89×10-6,0.025×10-6;对糠虾幼体(M)的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3.39×10-6,1.04×10-6,0.029×10-6;对仔虾(P)的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6.76×10-6,2.24×10-6,0.073×10-6。 相似文献
8.
9.
为研究不同投喂策略对皱纹盘鲍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我们以初始体重(1.26±0.21) g的皱纹盘鲍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体重的1%, 1.5%, 2%, 2.5%, 3%投喂,分别标记为A、B、C、D、E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0粒鲍鱼,经过10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鲍鱼的增重率等生长指标随饲料投喂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以D组显著最高;(2)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以D组最高,水分含量以D组最低;(3)各组鲍鱼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随饲料投喂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以E组显著最高,但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投喂水平在2.5%时,皱纹盘鲍的生长性能最佳,研究结果为皱纹盘鲍的人工养殖科学投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持续投喂(对照组C)和周期性饥饿1d再投喂5d(S1F5)、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S2F4)、周期性饥饿3d再投喂3d(S3F3)4种投喂策略,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幼体(10.16±0.25g)的生长、体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S3F3处理组中体重增重率、胴体长增长率及成活率三个指标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C(P0.05),而S1F5和S2F4处理组三个指标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体组成水分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灰分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三个处理组中氨基酸总量(T)、必需氨基酸总量(E)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EPA、DPA和DHA含量均与对照组C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结果表明,S1F5和S2F4组的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均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并且对其营养组成没有影响,建议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最佳投喂模式为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 相似文献
11.
凡纳对虾个体发育早期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个体发育早期6个时期的11种同工酶系统(EST、ALP、ACP、GDH、MDH、LDH、AAT、ME、LAP、ADH、AMY)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凡纳对虾在幼体发育阶段已基本具备分解代谢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的酶系。在早期发育过程中,EST同工酶系最为复杂,显示5-15条谱带,至少由6个位点编码;整个发育早期阶段GDH表达很弱,未见R-AMY及Q_AMY的表达;ALP、GDH、AMY及EST在无节幼体期表达很弱或未见表达;ACP、MDH、ME、ADH及AMY酶谱从糠虾幼体第Ⅲ期开始谱带数明显增加;除LAP、AAT酶谱简单且各期变化差异不大外,其它9种同工酶均随发育进程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南美白对虾卵巢结构及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南美白对虾的卵巢结构及其发育。结果表明:卵巢由卵巢壁、中央卵管和卵室组成:卵巢壁由外向内分为上皮层、肌层、基膜和分化上皮四部分;中央卵管分化出大量卵原细胞;卵室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卵巢发育具有明显的体积与色泽的变化,根据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可将其分为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早期、将成熟期、成熟期和恢复期六个时期。 相似文献
13.
溶藻弧菌外膜蛋白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溶藻弧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注射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测定其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指标的影响以及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保护作用。注射OMP0.5、1.0和1.5mg.ml-1后3个实验组的凝集效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血清溶菌活力在注射后急剧上升,在6h时达到最高,随后下降,到96h时基本恢复正常。0.5和1.0 mg.ml-1OMP组的抗菌活力在12h时达到最高值,且在12—72 h之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1.5 mg.ml-1组(p<0.05)。血清溶血活力在注射后3h达到最高值,在1—96h内,实验组的溶血活力维持较高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5、1.0和1.5mg.ml-13个OMP实验组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65.9%、75.6%和70.7%。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黑鮸仔鱼摄食、存活生长及体成分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仔鱼在3日龄时开口摄食,4日龄时卵黄囊吸收完毕,6日龄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即进入饥饿死亡不可逆点(PNR),而延迟投饵3天(6日龄)以上的仔鱼在8日龄前全部死亡。正常投喂仔鱼(16%)和延迟投饵1天仔鱼(15%)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延迟2天投饵仔鱼(9%)。它们的高死亡(日死亡率为5%-6.5%)集中发生在3-8日龄期间,但低于3-7日龄内延迟投饵3天和完全饥饿仔鱼(日死亡率为18.5%)。在7日龄时,正常投喂仔鱼(9.9%)的特殊生长率(SGR)明显高于延迟投饵仔鱼(4.6%-8.4%)。在36日龄时,正常投喂仔鱼与延迟投饵1天仔鱼之间的生长差异消失,与延迟投饵2天的仔鱼之间的生长差异显著。延迟投饵引起开口摄食阶段仔鱼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明显减少,但延迟投饵1-2天的存活仔鱼在后期发育过程中可以达到正常投饵仔鱼的营养水平。因此,不论在养殖条件下还是在自然水域,黑鮸仔鱼必须在开口后2天之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可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黑(鱼免)仔鱼摄食、存活生长及体成分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仔鱼在3日龄时开口摄食,4日龄时卵黄囊吸收完毕,6日龄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即进入饥饿死亡不可逆点(PNR),而延迟投饵3天(6日龄)以上的仔鱼在8日龄前全部死亡。正常投喂仔鱼(16%)和延迟投饵1天仔鱼(15%)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延迟2天投饵仔鱼(9%)。它们的高死亡(日死亡率为5%—6.5%)集中发生在3—8日龄期间,但低于3—7日龄内延迟投饵3天和完全饥饿仔鱼(日死亡率为18.5%)。在7日龄时,正常投喂仔鱼(9.9%)的特殊生长率(SGR)明显高于延迟投饵仔鱼(4.6%—8.4%)。在36日龄时,正常投喂仔鱼与延迟投饵1天仔鱼之间的生长差异消失,与延迟投饵2天的仔鱼之间的生长差异显著。延迟投饵引起开口摄食阶段仔鱼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明显减少,但延迟投饵1—2天的存活仔鱼在后期发育过程中可以达到正常投饵仔鱼的营养水平。因此,不论在养殖条件下还是在自然水域,黑(鱼免)仔鱼必须在开口后2天之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可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16.
投饲频率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胃排空、生长效益及体组成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鱼类胃排空与养殖实验方法, 研究了瓦氏黄颡鱼幼鱼的不同投饲频率对其胃排空、生长以及体组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瓦氏黄颡鱼其胃排空的最佳数学模型描述为平方根模型, 胃内饲料在投喂后 36h 和 40h 左右完全排空, 达到投喂前水平。瓦氏黄颡鱼幼鱼在投饲频率为 1 天 3 次、1天 2 次和 2 天 2 次时其生长率和摄食量显著高于投饲频率为 1 天 1 次或 2 天 1 次时(P<0.05); 而在投饲频率为 1 天 1 次、2 天 2 次和 2 天 1 次时其饲料效益率显著高于投饲频率为 1 天 3 次或 1 天 2 次时(P<0.05)。随着投饲频率降低, 投饲频率对鱼体营养成分均无明显影响(P>0.05)。各投饲频率组间的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肝脏结构正常。5.9—31.8g 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最佳投饲频率为 2 天 2 次, 它较 1 天 1 次和 2 天 1 次明显提高了生长速度, 较 1 天 3 次、1 天 2 次明显提高了饲料效益。 相似文献
17.
18.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继饥饿后恢复生长期间生化组成及能量收支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氧弹式热量计和常规的动物生化成分分析方法,测定凡纳滨对虾在恢复生长过程中生化组成和能量分配模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饥饿状态下,虾体干重、脂肪含量和能值下降,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但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变。恢复投喂后,能量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而虾体各生化组成在不同时间内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使对虾恢复生长过程特别是其前期的能量分配模式发生极显著变化。对虾的摄食能分配于生长的比例增大,而损失于代谢消耗的比例则相应减少;摄食能的增加和消化吸收率提高则仅发生在恢复生长的初期。可以认为,凡纳滨对虾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出现在恢复生长的前期,并随时间延长逐步减弱,其生理机制最主要是得益于代谢耗能比例的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