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去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100多万亩。原因是盲目兴办开发区。此外,目前全国遭受污染的农田达1000万公顷,每年因此损失粮食120亿等斤。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粮食问题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再高 《热带地理》1995,15(4):335-342
“粮食足,人心定,农业稳,天下安”。粮食问题是是当今广东农业问题的焦点。在定性分析了广东粮食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了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剖析了广东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从而得出了缓解广东粮食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均粮食变化的地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郭柏林 《地理科学》1996,16(3):238-244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反映粮食供给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阶段和地理特征,并探讨了其与粮食增产的关系,对因地制宜调控人粮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4  
该文分析我国未来粮食需求、世界市场粮食出口量、我国非农建设占用就地趋势和就地质量现状,计算就地生产潜力,指出未来我国就地面积减少的趋势难以避免,我国粮食安全既不能过多地依靠保持现有就地的数量又不能过多地依赖粮食进口。因此保障未来三十年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就地质量和增强就地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学生思想的主渠道。我在讲解“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时,除要求学生分别说出我国目前产量屠世界第一位和居世界前列的农产品外,  相似文献   

6.
吉林玉米带的地位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我国玉米生产概况和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作了概述,重点论述了吉林玉米带以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带来的问题。一方面,生产量大于需求量,加工形式单一,玉米积压严重,另一方面,由于生态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作为农民家庭的主要经营收入低,限制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同时地方财政为保证保护价收购玉米而背上沉重包袱。加入WTO后,这些问题必将对吉林省玉米生产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提出了5条改善措施;即;科学规划,适当压缩玉米生产面积,建立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以提高单产而保证增加总产,建立形式多样的玉米转化、加工体系,保证吉林省玉米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粮食补贴是许多国家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农业的政策。对我国农业主产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具体评价和分析,并在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实行的相关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主产区粮食补贴政策的发展对策,如国家应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补贴方式,构建农业收入支持体系,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等。为今后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科学实施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研究资料和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强调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焦点是粮食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在我国当前存在的多个严峻条件的刚性约束之下,粮食的生产流通改革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以对粮食生产流通所需要素的科学评估为依据,以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为核心,以按市场化机制运行的各类企业为市场主体,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策为基本保障,形成良性运行模式,以尽快解决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组织问题,达到粮食生产及流通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 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根据我国各地区1990-1998年化肥施用量和作物产量,以粮食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肥料施用量变化,求出相应的单位播种面积可能达到的粮食生产潜力,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该地区单位播种面积的粮食的增产潜力。研究表明:我国粮食单产大多在3500-5250kg/hm^2范围,粮食单产增产潜力一般在300-600kg/hm^2左右,增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一般在5-10kg/kg(粮食/化肥)范围,但是各地区的差异较大,对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粮食单产(5372kg/hm^2)和生产潜力(7462kg/hm^2)均东部地区(高施肥水平)最高,中部地区(中等施肥水平)的粮食单产和生产潜力居中,分别为4940kg/hm^2和7216kg/hm^2,西部地区(低施肥水平)的粮食单产和生产潜力最低,分别为3844kg/hm^2和5470kg/hm^2,按播种面积计算,粮食单产的增产潜力以西部地区最高,平均达948kg/hm^2,东部地区局中,平均为754kg/hm^2,中部地区则相应较低,为714kg/hm^2,化肥增产效率(增施单位化肥的粮食增产量)以西部地区最高,达9.41kg/kg(粮食/化肥),中部地区居中,为7.17kg/kg(粮食/化肥);而东部地区最低,为-11.1kg/kg(粮食/化肥),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虽然粮食生产潜力大,但是增产潜力很小,由于施肥量较大,增施化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今后我国的化肥应该重点考虑投向中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彭珂珊 《热带地理》1994,14(2):143-151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人口、土地、粮食与灾害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协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基本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在我们面前,致使在人口增长过快情况下,产生了土地资源质减量退,粮食生产徘徊不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危害生国计的社会问题,在跨入21世纪的关键时期,如何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已为90年代的重要任务,针对针中国国际本文分析了人口,土地,粮食,灾害相互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相应之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因素分析法在粮食增长量分析中的运用李永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一、问题的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吃饭”的大事历来受各级政府所重视,曾在多种重大会议上都强调了加强粮食生产的战略意义并制定出相应的粮食生产方针。从笼观调...  相似文献   

12.
从粮食产需空间失配的角度分析我国省域粮食产需匹配关系及粮食安全。通过构建粮食产需空间失配模型,选择我国27个省级区域分析其粮食产需空间失配的时空演变特征,比较2007—2013年、2013—2019年两个时期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变化对产需失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部分省域的粮食产需失配状况愈发严重,需要采取更多的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等措施和投入以确保由于粮食产需空间失配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 2)不同省域粮食产需空间失配的时空特征与变化特征不同,应分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将27个省域分为4种类型,并针对4种类型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议; 3)我国粮食产需空间失配受粮食产业政策和投入影响明显,在加大粮食生产和投入的同时应加强粮食储备、粮食通道等粮食产需再匹配环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疆粮食生产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供给区。双碳目标下测算新疆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对于新疆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及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将非期望产出粮食生产碳排放纳入粮食GTFP测度框架,基于SBM-GML模型对新疆14个地州市2000—2020年的粮食GTFP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对新疆各地区的粮食GTFP进行时空演进态势分析;最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甄别出影响新疆粮食GTFP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疆粮食GTFP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7%,主要受益于粮食绿色技术效率(GEC)变化,掣肘于粮食绿色技术进步(GTC)。(2)新疆粮食GTFP的增长存在区域异质性,从三大区域划分视角来看,北疆>东疆>南疆。(3)时间上地区差距大致呈先缩小后增大的变化进程,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此外,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显著促进了新疆粮食GTFP的增长,而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用电量则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荒漠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受其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已有大约1/3陆地总面积、1/3人口受到影响,而且荒漠化仍呈蔓延之势,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540亿元,间接损失更大。荒漠化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地,是光热、矿产、煤、油、气等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对保障国家安全、解决粮食紧张、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流通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引入供给侧管理思想,将生产、流通中的突出问题和供给侧管理结合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生产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等资源,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确保有效供给;流通上,一方面促成粮食目标价格制度建设,激发粮农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适度减少粮食市场的行政干预,发挥市场对粮食供需和粮食流通的有效调节作用。最后,结合供给侧管理思想,综合把握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流通的实际困境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的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耕地资源的减少已经成为上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耕地资源减少的两头还将持续下去。本文根据1987-1994年我国耕地面积的总减少,净减少,损失经和变化率分析耕地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并依此将我国大陆30个省分为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存在的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粮食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处于我国西北边疆的新疆,粮食生产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巩固国防和反修战备。解放以来党和政府把粮食生产放在首要地位。为着促进自治区粮食生产,加速商品粮食基地建设,我们在对《新疆农业地理》的编写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特整理如下,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8.
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概念,对1950~2010年中国干旱灾情的变化动态,特别是频率与规模的关系做定量分析,划分风险的可接受与不可接受区。研究结果发现:①总体上,60 a来干旱灾害中受灾、成灾面积和粮食损失在逐年不断的增加。②干旱灾害中粮食损失与累积频率的关系与著名的古登堡-里查德关系类似,呈现良好的幂律性。而受灾、成灾面积与累积频率的关系则符合线性关系。③通过借鉴地质灾害领域相关可接受风险概念,划定干旱灾害中年粮食损失、受灾和成灾面积的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灾情的界线。④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概念,尝试对干旱灾害进行探索,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还有待继续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非洲粮食问题的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洲粮食生产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其粮食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研究的非洲粮食问题主要是指其粮食生产、消费及其自给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时间与空间视角对非洲粮食此类问题的演化过程和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时间视角上,考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非洲粮食问题表现较为典型,同时限于相关数据获取因素故,仅研究了1994-2007年,非洲粮食生产量、粮食消费量及生产性粮食缺口量的演化;空间视角上,从整体与区域两个层面,探讨了非洲不同粮食自给类型国家的空间差异及演化。最后提出解决非洲粮食问题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宝尤 《地理研究》1992,11(1):85-85
我国是灾种多、灾害重、分布广、影响大的国家之一。据估计,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每年达695—780亿斤,直接经济损失510—640亿元。因此,搞好减灾工作,特别是今后十年的减灾工作,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为了科学分析全国自然灾害成因和研究对策,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委、江苏省科协、全国气象学会及南京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并主办了这次研究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