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适当的地质背景中可以使用地质雷达(GPR)来测绘地下地质构造和地下水污染,相关的工程应用和环境应用也很多,尤其是GPR可有助于识别污染柱体的大致边界,并现场提供地层信息,亚利桑纳州和犹州他州现场的研究实例说明,在关键井位中GPR特征和烃类物污染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GPR资料在识别浅层断裂时可能很有用的,也可用相关的地下形变的特征更好地了解表破裂的潜在性,从犹他县Wastch断裂带得到的例子表  相似文献   

2.
GPR技术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地面航向雷达(GPR)是一种高分辨率浅层地球物理勘探仪器,它适用于考古勘探中目标体埋藏浅、尺度小、物性差异不大的特点。结合近几年实际应用实例,本文介绍了GPR技术及其对承础石、夯土城墙和早期墓葬等不同考古遗存的探测效果,并就考古勘探的地球物理特点对GPR的数据处理和解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波动理论基础知识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初步应用(续)廖振鹏,杨柏坡,袁一凡(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00)TopicalLecture(11)ESSENTIALKNOWLEDGEONWAVETHEORYANDITSPRELIMINARYA...  相似文献   

4.
波动理论基础知识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初步应用(续)廖振鹏,袁一凡(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00)TopicalLecture(7)ESSENTIALKNOWLEDGEONWAVETHEORYANDITSPRELIMINARYAPPLIC...  相似文献   

5.
卡日.  L 《内陆地震》1994,8(4):368-372
利用地磁数据进行地震预报卡日莫娃L.,科斯卡耶娃G.,马斯科诺夫S.,马卡连柯S.(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阿拉木图)ABOUTEARTHQUAKEPREDICTIONBYGEOMAGNETICDATA¥KarimovaL.;KurskeyevaG....  相似文献   

6.
波动理论基础知识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初步应用(续)廖振鹏,杨柏坡(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00)·TopicalLecture·(10)ESSENTIALKNOWLEDGEONWAVETHEORYANDITSPRELIMINARYAPP...  相似文献   

7.
波动理论基础知识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初步应用(续)廖振鹏,袁一凡(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00)*TopicalLecture*(8)ESSENTIALKNOWLEDGEONWAVETHEORYANDITSPRELIMINARYAPPL...  相似文献   

8.
波动理论基础知识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初步应用(续)廖振鹏,杨柏坡,袁一凡(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00)·TopicalLecture·(12)ESSENTIALKNOWLEDGEONWAVETHEORYANDITSPRELIMINAR...  相似文献   

9.
在加拿大核废料处理计划中,地质雷达(GPR)已经用来测绘加拿大地质花岗岩和片麻岩内的构造特征,野外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理论上的分析,在含有淡水或稀释地下不的近地表低电导率的岩石中,信号的用穿透工超过60m是可能的,在更大的深度上(大于400m)由于与地盐质地耳水有关的电导率的升高,其有效探查距离急剧下降(低于20m)。地质雷达已经成功地运用于钻井和露头的测线上,本文介绍了怀特谢尔(WhiteShell  相似文献   

10.
廖振鹏 《华南地震》1995,15(4):88-93
波动理论基础知识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初步应用(续完)廖振鹏(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00)·TopicalLecture·(13)ESSENTIALKNOWLEDGEONWAVETHEORYANDITSPRELIMINARYAPPLIC...  相似文献   

11.
波动理论基础知识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初步应用(续)廖振鹏,袁一凡(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00)ESSENTIALKNOWLEDGEONWAVETHEORYANDITSPRELIMINARYAPPLICATIONTO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2.
更多的证据表明厄尔尼诺现象与地震有关沃克早在1988年已有证据表明,从1964年到1987年期间,南方扰动指数(SOI)的5个极低值与沿东太平洋海丘(EPR)20°S到40°S范围的某些地震活动有关。该区域包括全球扩展最快的洋脊系之一(图1),在那里...  相似文献   

13.
用地质雷达(GPR)测深法也许能够检测出地下地质结构内毫米宽的不连续性,如裂隙,但是,根据野外资料确立一种电磁波传播速度的规律以便解释雷达数据和确定这些间断面的深部的位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使不同场地的雷达探测资料得到最佳解释,我们的注意力转向精度问题,通过提高精度来确定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在一花岗央采石场,借助40m深的钻孔岩心,根据正常时差校正,我们能够评价速度范围的分析,我们描述了轻度华  相似文献   

14.
地震非均匀度的研究及在强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27  
李志雄  高旭 《地震》1994,(6):11-18
室内岩石破裂实验表明,主破裂前声发射事件在时间分布上随着应力增强存在着均匀-非均匀现象。本文据此提出了一个能够有效刻画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性的参量-地震非均匀度(GL值)。据对中国大陆1920年以来43次Ms>7.0大震震前5年G时间变化扫描结果,发现除少数边界附近的大震外,所有7级大震震前1-3年,在震中一定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活动显示出明显的非均匀状态(GL值大于1.0);同时,  相似文献   

15.
高温高压下碳酸岩电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固体介质活塞圆筒式高压容器测量白云岩与石灰岩的电导率。实验表明每种岩石的电导率变化都有一个不连续区间,实验后样品的x-射线粉晶分析结果证明样品表层的黑色物质为石墨,初步研究了石墨在高压容器中生成的条件。据此,本文认为,处于适当地质环境中的碳酸岩有可能形成石墨质的低阻层  相似文献   

16.
西藏高原南部两次快速冷却事件的构造含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文寄  周新华 《地震地质》1996,18(2):109-115
研究了西藏泽当地区冈底斯逆冲断层(GT)和念青唐古拉山峰东侧两条山谷(NT)中8个钾长石样品的MDD冷却历史,对钾长石低温阶段异常高年龄进行了C1校正,得到了两次明显的快速冷却事件。前者(GT)提供了网底斯逆冲断层的活动时间27~24Ma、下限年龄约18Ma和最小滑动速率(12±6)mm/a。后者(NT)表明在约8Ma,即正断层运动开始时,西藏高原东南部地壳增厚和抬升可能已达到了近于现今的高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阿拉伯糖抗性正向突变试验(ara试验)并辅以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营养缺陷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对太湖梅梁湾冬季表层水样品致突变性进行分析研究,ara试验结果表明9个点样品中有5个(主要为入湖河口及近岸样品)表现显著的直接致突变性,加入哺乳动物来源的代谢活化系统S9后,结果仍呈现同样的趋势,A-mes试验在增加两倍半上样剂量的条件下表现出与ara试验大体一致的检出率,在本研究中,ara试验对于成分复杂的环境样品表现更高的检出灵敏度,表明ara试验作为首选方法来检测环境中复杂化学物基因毒性方面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地震科技情报》1996,(7):23-29
岩石塌落和基岩中的塌陷道路维护与预防灾害造成的严重问题,基岩中以裂隙的发育被认为是引起塌陷的实际原因,评估基因塌陷的危险性时,很重要提不仅需要预先检测地表裂缝分布,还要检测内部裂隙分布的范围,为研究地质雷达(GPR)在绘制岩中内部裂隙分布及其连续性方面的可应用性,在熔吉岩采石场的垂向壁布进行了地质雷达测量,用地质雷达检测到了4m深处基岩内部裂隙的反射波,通过地质雷达记录号岩石表面可视条件下记录的对  相似文献   

19.
在对MG的答复中,我们总结了他们的主要缺陷。由于这一缺陷,他们的这镒和1992年的计算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对MG提出问题的逐一答复见答复之二。MG的计算存在以下问题:(1)正如Rhoades和Evison所指出的,MG的计算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们在许中把概率值定为高达11,这违反了概率的定义。其做法类似于把在n次掷币中至少一次得到正面的概率近似在n次掷币中得到正面的期望值,而这种概率只是h=1时  相似文献   

20.
阿尔及利亚边缘是一个地震活动很活跃的地区,上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多个高震级的地震。本研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把岩土工程技术和沉积学的数据结合起来,量化评价当今阿尔及利亚边缘的斜坡稳定性问题。动三轴液化试验、固结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土力学试验,被运用在研究区收集来的沉积岩芯上。结果显示,对于2003年5月21日Mw=6.8级的布米尔达斯地震,理论评估在距离震中30km开外的沉积柱仍具有发生液化的潜能。正如对钻孔岩芯中沉积物的描述那样,我们指出薄层的粉砂质岩层是导致沉积岩在地震中变形和发生液化的主要原因。数值计算表明,斜坡破坏可能发生在地震的峰值地面加速度(PGA)超过0.1g时,并且当地震的峰值地面加速度低于0.2g时,浅层的粉砂质沉积物可能会引发砂土液化。另外,把预测的斜坡破坏和海底地形图观测出的破坏迹象作比较可以得出,地震和随后的大量位移能够解释如今这个区域的地形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