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往对邢台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分析中,都将其作为“震情窗口”来观察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变化,预测这一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本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邢台地震活动的异常进行了分析判断,提出了“震情窗口”除了能反映华北大范围的应力场变化或邻近邢台局部地点的应力变化外,还能反映邢台震区自身的应力集中现象。这是以往分析“震情窗口”时所忽视的。这对于发生过强烈地震并作为“震情窗口”的某些老震区的中强余震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分析总结了1991年唐山陡河Ms5.2强余震前震情监视中,如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及前兆中出现的短临异常信息,对其发震时间进行跟踪预测。此后,又对唐山老区今后强余震的发震时间作了进一步估计。  相似文献   

3.
由河北省地震局和唐山市地震局联合主持召开的“唐山晚期强余震研讨会”于2月18日至19日在唐山市举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球所、天津市地震局、山东省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等特邀单位代表以及河北省地震局、沧州地震局、秦皇岛市地震局、唐山市地震局及其所属各县、厂地办和唐山中心台等单位领导和代表共计6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上21位代表相继做了学术报告和专题发言,围绕唐山晚期强余震的预报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就唐山地震类型及其判别,唐山地震序列衰减特征、余震活动特点以及强余震前兆时、空演变特征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多路研  相似文献   

4.
刘巍 《山西地震》1992,(1):8-18
叙述了1989大同—阳高地震的基本情况,回顾了此次地震现场的分析预报工作。按照《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所确定的原则,采用国内常用的一些方法,对此次地震的类型、震前活动、地震趋势、余震活动等做了分析。并对几次强余震的预报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利用云南各多震区震情窗口组成的网来预测6级以上强震时、空、强三要素的方法和震例。三个震例的分析结果表明,震情窗口网的建立和应用可以把对强震震中的预报缩小到100公里內,把对时间的预报集中到一个月左右,并能根据指标信息确定出相应震级,从而把震情窗口方法推进到更适用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地震窗方法在新疆伽师强震群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敖雪明  王桂岭 《内陆地震》1998,12(4):289-294
系统分析了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新疆地震窗的短临异常特征,并根据窗口网小震月频异常对伽师强震群首次6级地震作出了较好的短期预报。同时通过分析 阿图什余震窗在其后多次中强地震前出现的小震日频度异常,提取出阿图什余震窗的异常判据和预指标,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余震窗方法具有较高临震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7.
1989年10月18日22时58分在山西省大同县东南发生了Ms6.0地震,之后余震不断。为了现场震情监视,地震发展趋势,强余震预报等研究工作的需要,对其主余震参数进行了较为精确的测定,并计算得到直达波P的速度为5.93km/s,虚波速度为7.99km/s,地震多集中发生在深度为10-15km地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动态系统时间连续模型建立的新方法(DM(n,h)模型),通过对唐山老震区ML>4.7级地震的建模,讨论DM(n,h)模型对唐山老震区晚期强余震预测的可行性。并比较了DM(n,h)模型与GM(n,h)模型,发现DM(n,h)模型优于GM(n,h)模型,同时,给出了唐山老震区晚期强余震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1研究背景地震窗是一些频度较高、地震丛集的小区域,如一些大震的余震区、经常发生小震群的区域等。这些区域对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比较敏感,其地震频度或应变能等的异常变化有可能反映周边区域的应力场变化,从而可用以提取周围区域发生中强地震的前兆信息(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20)。早期研究发现华北邢台、海城、唐山3次强震的余震序列可作为监视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孕育的“窗口”(王泽皋,1979;姜秀娥等,1982)。  相似文献   

10.
吴培稚  刘文龙 《地震》1996,16(3):255-262
采用不相等间距统计方法,研究唐山余震序列。方法一是直接、间接余震法;方法二是震间地震活动法;方法三是对数时间间隔法。用这些方法研究整个余震序列,研究了强余震瓣的趋势和短临变化,得到一些有预报意义的特点和指标。不等间距统计在法在地震预报中存在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前言     
1986年在我国大陆相续发生了32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在地震发生的前后过程中,地震系统有的单位能在震前加强震情监视工作,较准确地预报出中强地震;有的单位在震后能及时、准确地速报并对震后地震活动趋势进行正确的判断;有的单位准确地预报了强余震;有的单位在震后及时奔赴地震现场,积极开展工作.上述工作对稳定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秩序起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赞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文献的基本思路和“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的要求,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度和山东内陆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4、5级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地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故可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内陆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同时,根据该“震情窗口”小震频度最近发展态势,应注意1991年下半年或稍长时间山东内陆及莱州湾一带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唐山老震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校正唐山长时间地震序列数据,用基于时空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分析1976年唐山长时间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发现唐山老震区1992年后进入余震活动的晚期阶段,目前地震活动未完全恢复到背景地震的水平。用频度和应变能两种不同的异常指标分析唐山老震区作为“余震窗口”对中强震的指示意义,发现唐山余震窗口的早期阶段(1980-1986年),频次作异常指标映震效果较好,晚期阶段(1992-2010年),应变能作为异常指标映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观测事实出发,给出了四次唐山强余震前地震活动变化的某些特征。结果表明,强余震前,唐山地震序列的频度,地震波能量,b值及震中分布图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讨论认为,这些变化是由于强余震发震断层形成闭锁段引起的,因此与强余震的孕育有着密切联系,可作为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5.
统计表明在浅源强震序列中,发生晚期强余震的机会约为百分之五十。越是大地震越容易发生。但预报晚期强余震比较困难。本文着重分析了晚期强余震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了预报的三个步骤:序列初期判断是否将发生晚期强余震;三个要素的短期预报;最后的临震预报。  相似文献   

16.
唐山中强余震前震中附近的地震衰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观测事实出发,给出了1980年以来唐山四次中强余震前的余震分布特征,表明中强余震前震中附近存在余震空段和余震强度衰减现象。并对造成余震空段和强度衰减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上述现象是由于中强余震前,震中区形成构造闭锁段引起的。因此,余震空段和余震强度减弱现象与中强余震的孕育、发生存在着密切联系,可作为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7.
文中分析了1977年以来唐山地震区中强余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可以作为监视唐山中强余震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了邢台5次、唐山10次M_L≥5.0级的强余震序列前小震活动的分布图象来考察它们各自所占空间分布面积变化的特点。得到的结果是,大震后部分强余震之前,小震震中分布有“收缩~扩张~大震”的过程。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了大震区介质破裂的多阶性过程,同时也认为这种过程可能给现场趋势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强震前后的 h 值及“震情窗口”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渤海、海城以及唐山大地震前1年内,围绕震中甚至距离震中500多公里的地区发生的某些震群,出现衰减系数异常(h≤1)。同时发生在林县、太原、长岛地区的小震群,其月频度几乎同步出现峰值。称林县、太原、长岛地区为“震情窗口”。强震前区域震情h值异常和“震情窗口”变化呼应,对判断未来强震三要素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收集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7.8(Ms)地震及震前、震后地震断层面解资料,通过分析整理认为:前震和主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一部分强余震同主震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主震后一段时间表现尤为突出,主震后有明显差异的强余震发生的时间具有间歇性.因此,唐山余震为正常地震活动,唐山余震序列今后仍将延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