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市郊的平顶山西剖面被推荐为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候选剖面。系统记述了该剖面的地层序列,包括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碳氧同位素地层和旋回地层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剖面包括3个岩石地层单元、7个牙形石带、5个菊石带、3个双壳类带;在剖面下段地层中识别出2个正向磁性带和2个反向磁极性带;与地球轨道天文周期相对应的Milankovitch气候沉积旋回也可以明确地辨认;碳氧同位素δ1 3Ccarb演变呈现两次大的旋回。以牙形石N eospathodus waageni首现定义的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在该剖面上位于三叠系第二个主要的正向极性带近顶部,也接近三叠纪碳同位素δ1 3Ccarb首次正向漂移峰值处  相似文献   

3.
安徽巢湖-南陵地区栖霞组地层较为发育,厚度稳定,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孔隙度。前人对本区栖霞组碳酸盐岩的微相研究均为定性的工作,因此,定量分析栖霞组碳酸盐岩的微相特征对其沉积相的进一步确定及油气资源的预测与勘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栖霞组中第一段为斜坡中部沉积,颗粒和开阔海生物含量及颗粒/基质比最高,分别为35.65%、0.43%和0.70;第二段为斜坡下部沉积,颗粒含量和颗粒/基质比值最小,分别为24.69%和0.38,开阔海生物含量也最高,为0.43%;第三段为开阔台地沉积,具有较高的颗粒含量和最低的开阔海生物含量,分别为32.68%和0.34%;第四段为斜坡中上部沉积,具有较高的颗粒含量和颗粒/基质比,分别为29.91%和0.52,开阔海生物含量为2.39%。该结论与以往认识一致,进一步佐证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安徽巢湖地区炉渣状灰岩的成因主要有三种假说,即风化作用、生物扰动、地震作用等三种假说从沉积过程的不同阶段做出相异解释,恰好说明了炉渣状灰岩的成因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生物—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炉渣状灰岩的综合成因。  相似文献   

5.
安徽无为-巢湖地区中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成岩作用控制孔隙演化,对油气开采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安徽无为-巢湖地区中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广泛发育,有机质丰富,多年来主要集中在地层、古生物及沉积相方面的研究,成岩作用的工作较少.镜下鉴定显示研究区发育溶解作用、去白云化作用、压溶作用、破裂作用4种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和泥晶化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白云化作用、硅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红霞  吴亚生 《岩石学报》2007,23(5):1189-1196
通过对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的研究,认为微生物岩的树枝状构造的形成有两种控制因素:(1)成岩作用,成岩流体对碳酸盐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孔隙及化石内部的孔隙的胶结作用,以及碳酸盐沉积物组分的重结晶作用,使受成岩作用影响的区域因晶体较粗在露头上表现为深颜色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2)微生物的影响.在微生物富集的地方,微生物死亡腐烂后形成孔隙,成岩流体易于在这些区域运移,在孔隙中形成胶结物,使这些区域成为露头上颜色较深的树枝状和斑点状构造.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形态不规则,在薄片上呈蝴蝶状、云朵状、不规则圆形的或者新月形等形状,大小在100~600μm之间,内部被方解石胶结物充填,没有保存任何内部构造.根据形态和大小,推测这种化石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准噶尔地区洪古勒楞组多条剖面的综合研究,提出洪古勒楞组与上覆黑山头组以钙质碎屑岩的消失、暗色细火山碎屑岩的出现为界,其顶界为一套近岸浅水沉积的碎屑岩(含舌形贝的钙质粉砂岩、凝灰质砂岩、细砾岩或含介壳的砂砾岩),称之为"杨庄砂岩",该界线在多条剖面上易于识别和对比。在洪古勒楞组上部和黑山头组下部发现三叶虫9属(亚属)14种:Omegops sp.,Pudoproetus sp.,Linguaphillipsia? sp.,Belgibole sp.,B.abruptirhachis,Philliboloides sp.,Winterbergia(W.)sp.,W.(Eowinterbergia) sp.,Weberiphillipsia sp.,Conophillipsia sp.1,C.sp.2,C. sp.3,C. paucicostata,C. morganensis。根据三叶虫生物地层学研究,认为西准噶尔地区存在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界线位置在Omegops的消失层位和Belgibole-Conophillipsia组合带的首现层位之间,该界线与洪古勒楞组和黑山头组之间...  相似文献   

8.
安徽巢湖凤凰山剖面出露石炭系金陵组(C1j)、和州组(C1h)、黄龙组(C2h)、船山组(C2c)以及下二叠统栖霞组下部臭灰岩段(P1q)等5个含碳酸盐岩地层。本文在野外剖面实测的基础上,对这些碳酸盐岩进行了岩相与微相分析。通过对碳酸盐岩显微薄片的观察分析,共识别出14个微相,分属于干旱近海岸蒸发台地(潮坪)、局限海台地、开阔台地内部浅滩、开阔海台地等4种沉积环境。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石炭纪-早二叠世期间,巢湖地区主要为浅海碳酸盐台地环境,期间发生了3次比较大规模的海侵-海退旋回,并间隔有若干次小规模的海平面升降。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层中类化石的分布规律 ,福建沙县船山组地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 5个化石带 :5 ) Eoparafusulinapararegularis带 ,4 ) 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带 ,3) Zellia chengkungensis带 ,2 ) Pseudoschwagerina miha-ranaensis带和 1) Triticites shikhanensis compactus带。通过与邻区及我国华南部分地区的对比 ,认为本区含第 2至第 5个类化石带的船山组上部地层的地质时代应为早二叠世早期 ,石炭系 -二叠系界线位于 Pseudoschwagerinamiharanaensis带之底  相似文献   

10.
贵州桐梓县境南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桐梓红花园山王庙的奥陶系-志留系分界地层出露好、有笔石带控制且发育介壳相化石,一直被认为是华南最佳剖面之一。本文对该剖面重新剖析,结合桐梓县境南区另外几条剖面的资料分析,提出如下新认识:山王庙剖面的"赫南特贝层"(HirnantiaBed:AFA295-305)和"介壳层"(Shelly Bed:AFA306-311c)宜合并统称为观音桥层,皆归于奥陶系;对照宜昌王家湾,将观音桥层与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上部和N.persculptus带下部对比;确定观音桥层与龙马溪组之间缺失N.persculptus带上部、A.ascensus带和P.acuminatus带大部分的地层。典型赫南特贝动物群延至A.ascensus带甚至更高层位的观点应予以修正。靠近黔中古陆北缘的诸多地点,观音桥层的厚度虽有变化,均宜视为同期沉积,唯上覆地层时代不同。赫南特贝动物群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生存的特定底栖生物群落,是奥陶纪末大灭绝首幕后的产物,指示了寒凉、海退、相对浅水、底域富氧的环境条件,有重要的时代、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安徽明光盆地第三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明光盆地第三纪沉积物以陆相红色类磨拉石建造为主 ,晚期覆盖陆相火山岩建造 ,通过对陆相红色类磨拉石建造的分析表明其形成于冲积扇和扇前河湖环境。在对明光盆地内各类陆相沉积建造的沉积环境、沉积相、陆相沉积体系域和地层层序界面的分析基础上 ,根据盆地的充填沉积序列划分出 5个层序 (三级层序 ) ,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 ,其层序发育皆不完整。在对其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础上 ,初步建立了明光盆地的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2.
安徽巢湖孤峰组放射虫化石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汝建 《地球科学》1995,20(5):508-510,T001
研究了安徽巢湖下二叠统孤峰组的放射虫化石,发现未曾描述过的3属3种和1未命名的球状类型,并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讨论了孤峰组Follicucullusmonacanthus的地层意义,并将其与美国和日本二叠纪的Follicucullusmonacanthus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对鄂东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砂岩的成因,一直存在河流相和滨海相的不同认识。野外研究和室内分析表明:该组主要为一套成熟度较好纯净的石英砂岩和含海绿石石英砂岩。概率累积曲线斜率较大,以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和滚动组分含量低,有的砂岩跳跃组分具两段式,粒度参数属于分选好的滨海砂范围。微相和粒度分析都表明其具有明显的高能碎屑海岸的滨海沉积特征。砂岩中发育大型冲洗交错层理、大型不对称浪成波痕、不规则的坑凹面等典型的海滩沉积构造。纵向上为临滨下部一临滨上部一临滨下部一临滨上部一前滨一后滨沉积特征,上部为一个完整的退积型海滩沉积序列。区域古地理分析反映下扬子的鄂东地区晚泥盆世时期处于滨浅海环境,其北部可能与秦岭古海洋相通。  相似文献   

14.
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生物群上出现了两区特征分子和过渡区的混生现象,并处于台地与盆地交接部位。通过对分别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研究,将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Ⅱ类沉积层序和二个Ⅰ类沉积层序,早寒武世的三个Ⅱ类沉积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中寒武世晚期到晚寒武世的二个Ⅰ类沉积层序皆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组成三元结构。通过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体系演化建立了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自早寒武世早期本区海平面达到最高位和最大上升速率后,至寒武纪末研究区海平面总体处于下降过程,即海平面为累进式的缓慢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16.
湖北黄石地区上二叠统和二、三叠系界线事件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近年对黄石地区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进行了研究,采到了有时代意义的化石。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在伊利石粘土层(冶钢二门剖面34层)之底,稍低于传统界线。在界线地层中发现大量微球粒,从其特征分析可能是火山喷发成因。在界线粘土层中还发现簇状沸石、火山玻屑和高温石英等,证明中国南部当时的火山活动在黄石地区有反映。  相似文献   

17.
大连地区甘井子组是辽宁重要的新元古界层位,发育大量的碳酸盐岩.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野外实测剖面的综合分析,对大连地区新元古界震旦系甘井子组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了4个三级层序,15个准层序组和55个准层序.甘井子组碳酸盐岩沉积可划分为局限台地亚相和开阔台地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潟湖、潮坪、潮下低能和浅滩微相.运用区域大地构造和天文旋回方法对甘井子组环境演化进行探讨,认为其经历了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的演化过程.受扬子旋回末期低幅度的构造升降作用影响,大连地区南关岭期末期—甘井子期出现了5次短暂暴露,形成了5个层序界面.同时受周期性天文旋回的影响形成了准层序、层对等高频旋回.通过对大连地区甘井子组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演化研究,为探索辽东南地区的油气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安徽巢湖大型平卧褶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巢湖平卧褶皱由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组成,枢纽呈NNE向,轴面微向NWW平卧背斜根部倾斜。卷入褶皱的地层为上震旦统至上三叠统,厚达3.1km。褶皱分布面积约380km~2,波长9km,波幅18km。后期直立褶皱叠加于平卧褶皱之上,褶皱缩短量达19.17km,缩短率约53.7%,褶皱受控于大玵台阶状滑脱断层。褶皱地层由NWW往SEE运动,是一种变动滑脱褶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