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东省新丰江水库地区1962年3月19日发生 Ms=6.1的地震.地震前后,库坝区分别布设了水准测量网和三角测量网.形变测量具有精度高、测期密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不动点的处理,得出新的形变场并讨论了它的特点;根据各相邻期的三角测量结果计算了各三角形的主应变;依据地震时的应变对一次5.3级的地震的发震断层作了反演.结果表明,地壳水平形变与新丰江水库地区4级以上地震有明显的关系,垂直形变与这些地震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新丰江水库形变三角网测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多条北东向、北北西向、北西向断裂互相错交。网就在大坝周围地震最集中的地区(图1)。起始边丰_3—丰_8有北东、北西向断裂通过。 三角网共测了17期成果,其每期形变水平位移场由一条物理测距边丰_3—丰_8、一个天文方位角丰_3—丰_8对测,一个参考点丰_3为不动点,按自由网方向权系数间接平差求得。三角网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扼要评述震中、烈度、地面形变之间的关系,着重讨论震中、烈度、地面形变往往不一致的原因,指出地质构造,岩性成份,土层厚度、地下水位的变化是造成最大地形变偏离震中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由来大地测量给地震学科研究提供了地震前后的地壳运动静态位移场。这在地震地质分析和地震震源参数的反演已被作为重要的依据,因此,首先应该得到一个较为真实的形变位移场.这对于新丰江水库地震研究来说更为突出。因该水库的地震活动频繁,余震震级不大,位移量较小。新丰江的形变三角网范围也不大,而所有三角点都布设在地震密集区的大坝周围。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丰江水库地震的成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丰江水库位于我国广东省境内,1959年10月建成蓄水,祠后,水库地区地震活动性随即有很大的增高,并于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6.1级主震,震后不少研究者对这次水库地震进行了大量研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专门报告。为进一步认识这次水库地震,本文利用这些报告所提供的资料,分析了新丰江水库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波  相似文献   

6.
卢汝圻 《华南地震》1994,14(1):7-15
利用新丰江30年来连续完整的形变资料,进行了“真值”研究.从定量分析、精度评估和绝对位移等角度,建立了一套以"真值"研究为基础的,用统一、连续、定量可比尺度表示的稳定状态分析系统。结果表明,总体位移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密切并反映了水库地震的典型特征。文章对稳定状态分析系统的现实意义做了归纳,并总结出一组具有预报意义的定量辨识指标.  相似文献   

7.
8.
自鹤岗地震台形变仪器于2006年投入使用以来,形变观测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地震前兆监测手段,为地震前兆资料的积累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数据。但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也时常受到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如雷电、山洞潮湿、降雨等一些自然因素,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为因素等。因此,为提高观测质量和工作效率,以鹤岗台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例,结合台站实际情况,讨论了仪器运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坑道中或地表上,对地壳形变所进行的各种观测,是了解地下应力活动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开展在岩石中钻孔进行应力测定存在的问题,是受局部偶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需要注意克服。 求取地下岩体中的实际应力值,不仅是地震预报工作的需要,也是建筑、水坝、隧道、  相似文献   

10.
在坑道中或地表上,对地壳形变所进行的各种观测,是了解地下应力活动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开展在岩石中钻孔进行应力测定存在的问题,是受局部偶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需要注意克服。 求取地下岩体中的实际应力值,不仅是地震预报工作的需要,也是建筑、水坝、隧道、  相似文献   

11.
在四川鲜水河断裂带上的炉霍和道孚两地,分别于1973年和1981年发生了7.9级和6.9级地震,本文根据该断裂带上六处跨地震主破裂面和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场的多年形变测量资料,分析了断层活动特征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关系,并对运用跨断层形变测最手段与地震预报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断层形变测量与地震预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概述了我国断层形变测量的新进展,对观测技术与监测系统,板内断层运动的各种状态,理论研究,分析方法及预报实践进行了评述,并与美,俄,日等国有关研究作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形变测量的分类,作用及据其对我国大陆强震危险背景区的估计结果作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对我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897年以来强震活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从中发现了强震活动区随时间由西向东迁移这一有趣的现象和规律,结合大面积面形变测量给出的全国地震危险区分布的结果,将形变资料判断的应加强监测的21个重点监视区减少到8个,这一结果对地震预测研究及综合防震减灾对策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鉴定地质构造带的活动性,大地测量是一种重要手段。确定了活动地点,加密观测周期,以了解它变化的频度、幅度、程度,是继续不断地活动,还是间歇性地活动;是小幅度地蠕动,还是大幅度地移动;据此来预报地震、研究地震,亦是当前国内外地震界大力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在预报地震、研究地震工作中,形变手段不仅用于中、长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时间拍摄的图像的相位信息的比较,干涉测量合成孔径雷达能够测量到厘米级的大地位移。  相似文献   

16.
地壳形变测量用于地震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给出一个用形变资料预报大陆地震的基本模式;①用大面积形变资料进行地震背景的,确定地震危险区,并综合各种手段对危险区震情的发展进行监测;②在重点监视区内布设形变监测台网,寻找形变敏感点,利用形变测量手段(如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手段等)捕捉中短期地震前兆信息,进行中短期震情预测,为短临形变监测手段提供依据。③建立固定形变监测台站进行连续形变的观测(如连通管、倾斜仪、伸缩仪、应变仪等),捕捉临震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我国现阶段跨断层形变测量工作的现状及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我国现有跨断层形变测量设施实行分区、分类管理的设想。主张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实际情况,调整流动观测路线及确定复测周期,以期提高监测地震前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杰  唐廷梅  荆强  楼关寿  刘文义 《地震》2010,30(2):100-111
在统计近40年我国强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基础上, 对异常持续时间、 异常空间分布、 异常幅度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和监测不同震级地震跨断层场地的最大间距及观测周期。 结果表明: 异常主要以中短期和中期异常为主, 尤其在震前1年内异常最多; 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比例的关系; 异常在空间分布上有随震级增大而扩大的现象; 异常幅度有随异常持续时间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震中距在160~350 km范围内异常幅度较大; 异常形态主要分为趋势型和突变型两种。 监测不同震级的地震跨断层形变场地间距可以不同, 监测7级地震形变场地间距应小于450 km; 6级应小于300 km; 5级应小于200 km; 4级应小于100 km。 跨断层形变观测周期应不大于3个月。  相似文献   

19.
垂直形变测量与地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地壳垂直形变与地应变的关系。根据水准测量或地倾斜观测,定义了平均地倾斜与地倾斜率;根据应变与位移的关系,推导任一坐标方位角方向的地倾斜或地倾斜率与应变或应变率分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1963年秋建成的全国第一个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的专用形变网之起始边天文方位角的十二期施测成果(1963~1980年)为例,讨论分析其周期性干扰规律,用近似数学模型进行干扰排除,对于降低噪声水平、突出前兆信息,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文章还提出了利用最佳复测期来原始地减弱周期性干扰影响,及早判别复测成果有无超噪声限信息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