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现行规范体系中,关于堤防工程安全标准的确定,主要根据工程级别确定设计重现期,从而选定工程设计参数。文中提出了依据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海堤安全风险等级方法。首先,通过对海堤灾害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将洪水灾害和海堤结构自身安全失效作为海堤灾害两种主要形式,建立了海堤灾害故障树。然后,将水文动力条件作为随机变量,从频率分布角度定量计算海堤洪水灾害风险程度和结构安全失效风险,提出了海堤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最后,依据规范中关于海堤等级和重现期标准的规定,结合海堤洪灾安全风险和结构自身安全风险的评价结果,确定海堤安全风险等级。文中提出的海堤安全评价技术依据海堤风险定量计算结果,从海堤现状条件满足其设计功能目标有效程度,判定海堤安全等级的级别,是一种相对较新且更科学的方法。该海堤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为海堤管理和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
《海洋信息》2021,36(2)
随着近年来各类海洋环境问题对人类经济、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海洋环境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介绍海洋环境安全和大数据技术发展背景的基础上,研究了海洋环境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总结海洋环境安全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并分析研究大数据技术在海洋环境安全领域应用,让"大数据"在"海洋环境安全"领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3.
4.
随着云计算技术及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云安全越来越成为安全业界关注的重点。为有效保障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本文在海洋云计算与云服务这种特殊的体系结构中引入了安全机制,并结合云计算应用特点,在采取信息系统基本安全防护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集成数据加密、VPN、身份认证、安全存储等安全技术手段,构建了适用于海洋环境信息云计算应用的安全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5.
6.
基于我国海洋环境安全应急保障需求,分析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产品特征,开展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产品分类体系研究,结合海洋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的预测分析、应急处置、评价检验等主要流程,构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产品体系架构,并对产品进行分类细化,为海洋环境安全事件应急保障提供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对海上船舶航行提供安全保障决策支持,本文设计了海洋环境航行安全保障决策支持系统.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思想,将功能单元封装成统一标准的服务,服务之间的调用关系经设计,实现海洋数据交互与功能组合重用.本文阐述了系统开发与部署步骤并展示决策支持部分的示范性系统流程,向决策者提供卫星成像规划、风险评价、溢油预测与应急救援路径...  相似文献   

8.
适宜性评价是开展海堤生态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针对缺少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问题,本研究遵循系统性、代表性和可度量性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海堤灾害防御能力和海堤周边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指标量化处理标准;引入海堤灾害防御能力指数SDI和海堤周边生态环境指数SEI并进行等级划分;建立防御-生态互斥矩阵,将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性划分为优先建设、适度建设和维持现状;最后将指标体系应用于平潭岛裕藩海堤,对其灾害防御能力和周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裕藩海堤灾害防御能力差,海堤周边生态环境一般,属于优先建设类型;构建的指标体系可用于海堤生态化建设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葛春起 《海洋预报》1989,6(1):13-20
渤海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渔业基地,1970年以来,鱼类资源衰退,唯有对虾渔业能够形成渔汛,生产规模大、具有一定产量,是我国秋捕对虾的主要渔场,年产量占我国的80—90%。对虾栖息在一个变动的海洋环境中,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如温度、盐度、潮流,日照以及风、浪、海底地形等都影响着对虾的洄游规律。为了指导渔业生产,我们着重讨论温度、盐度、潮流、日照等环境因子对对虾渔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环境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保障水平,以我国海洋环境安全现状和国内外应急保障标准化研究进展为基础,结合海洋环境安全事件应急保障处置的事前、事中、事后等实际业务流程,通过材料搜集和广泛调研,借鉴其他行业构建标准体系的经验和准则,研究制定了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内容,明确了基础通用、管理机制、数据产品、技术方法、系统建设和应用服务6类子标准体系要求。结果表明: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标准体系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的建设运行和应用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有效支撑了我国海洋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夏季和2004年夏、秋季,分别在浙江沿岸海域10m等深线(以下称内侧海域)和50 m等深线(禁渔线附近,以下称外侧海域)处共设置37个站位,对采集于大、小潮汛期间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  相似文献   

12.
海洋牧场环境要素自动采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海洋牧场环境要素的自动采集方法,可同步观测牧场海域气象数据与水质数据,并实现各类数据的分类与存储。结果表明,获取数据数值符合海洋牧场水质要素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能为海洋牧场防灾减灾预警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9年4月在浙江近岸海域采集的47个浮游植物水样,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类群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1种,隶属于4门32属,其中硅藻26属69种,甲藻4属10种,硅藻在种类数上占优势,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为优势种。(2)各水层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为(2~236.8)×102个/dm3,平均值为41.9×102个/dm3。平面分布上,表层和5 m层的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分布趋势较一致,即调查区域最南端出现高值区(>200×102个/dm3),沿岸向北则细胞密度值呈递减趋势。硅藻细胞密度为(1.2~236.4)×102个/dm3,平均值为40.88×102个/dm3,与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甲藻细胞密度为(0~13.6)×102个/dm3,平均值为0.94×102个/dm3。垂直分布上,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大小依次为30 m层(82.5×102个/dm3)>表层(35.3×102个/dm3)>10 m层(31.9×102个/dm3)>5 m层(31.8×102个/dm3)。断面分布上,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D断面(83.1×102个/dm3)>C断面(36.5×102个/dm3)>B断面(30.9×102个/dm3)>A断面(16.3×102个/dm3)。(3)总体上,浮游植物生态分布与水温、营养盐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海洋气象环境复杂多变,船舶航行风险随时间演变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本文从时空分析的角度出发,动态评估船舶的航行风险:选择风场、海流、海浪、海温等4种动态因素和海雾发生频率、海底地形等2种静态因素作为评估因子,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计算各评估因子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利...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海洋公益服务的重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海洋开发历史悠久 ,长期以来为支持和保障开发利用海洋和海岸带资源 ,浙江省在海洋公益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海塘建设 ,海岸带、海涂、海岛资源调查 ,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渔业调查与区划 ,海洋能资源区划 ,海洋环境和灾害预报 ,海洋地质矿产勘探 ,海洋测量 ,海洋遥感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合理利用海洋、海岸带资源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推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根据浙江省滩涂资源情况,结合浙江省滩涂围垦现状及规划,分析了围垦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以及滩涂湿地承受的其它压力因素,并从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滩涂的再生速率角度,提出"滩涂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区域环境质量维持不变甚至好转"意义上的围垦工程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并结合荷兰滩涂围垦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的经验,提出浙江省滩涂围垦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围垦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对海洋环境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围垦滩涂与保护湿地的关系着手,针对浙江省的滩涂围垦现状,讨论了沿海滩涂实施围垦工程所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分析了湿地生态的环境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贡献,指出并探讨了海岸带资源开发与海岸工程建设所带来的问题,从湿地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滩涂围垦是浙江省扩大土地资源的主要出路.通过对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状况、建设用地与滩涂围垦关系等的论述与分析,指出了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建设用地的增长为基础;土地供求矛盾,需要以滩涂围垦来缓解;从而阐明了浙江省滩涂围垦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关系.并对浙江省滩涂资源的4个方面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浙江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5项保障措施,以利于促进浙江省滩涂围垦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随之而来的便是众多大型工程项目纷纷选址并落户于海岸带.众多工程项目落户于海边,主要是基于海岸带丰富的资源因素:便利的港口、方便的物流、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较易排污等.然而,海洋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往往伴随着围(填)海、温排水、动植物量衰减和岸线人工化等问题.虽然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从理论上来说,海洋的环境承载能力是无限的,但是通常情况下,与人类生产生活接触较为密切海域面积极为有限,主要是近岸浅水区和河口地区,其环境承载能力非常有限,受人类活动影响极大,围(填)海造陆、航道疏浚、城市和工农业发展产生的废弃物,使海岸带正经历着巨大的环境变化,引起近海海洋环境质量恶化.就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而言,海洋工程造成的实际海洋环境影响往往会突破工程动工前实施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值(主要为其带来的海洋环境负面影响),造成了海洋工程正式运营期间所产生的海洋环境影响缺乏评估与监管,因此,必须引入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目前,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在我国尚属空白,而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在国外海洋管理中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政府规定凡是重大、典型的海洋工程一律需参加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在海洋工程正式运营一段时间后,通过对工程周边海域的环境质量现状展开实地调查,与工程前期实施的海洋环境影响的相关报告书中的相关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一方面复核工程前的环境影响预测值的正确性,前期评价单位采用的预测方法和参数的合理性,一方面通过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发现前期环境影响评价中预测有误之处或者未能预测到的实际问题,对相关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类似的海洋工程的立项和建设提供一定借鉴.施行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不仅与国家提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一致,而且2006年11月1日施行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也明确提出海洋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  相似文献   

20.
磷化氢在海水中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磷化氢在海水中的转化过程,分析了光照条件、氧化条件、通入方式等环境因子对磷化氢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光照射条件下,磷化氢在海水中可部分转化为磷酸盐,但转化率相对较低,转化过程复杂;环境因子在磷化氢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日光照射、紫外光照射、氧化条件等均能促进海水中磷化氢向磷酸盐和总磷的转化,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检测到磷化氢向磷酸盐的最大转化率为66.6%。本研究对探索磷化氢在海洋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