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洞的吸积是天体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近年来该理论取得了引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根据黑洞吸积必定跨声速这一特性,提出在一定条件下吸积流中会出现激波,这可称为含激波的吸积理论;其二是基于对一种局域致冷机制-贮导(advection)致冷的作用的重新认识而建立的,称为ADAF理论。在吸积盘的光学厚度很小或很大两种情况下,粘滞产生的大部分热量没有像在标准薄盘模型中那样辐射出去,而是贮存在流体中随流体的径向运动进入黑洞。与标准薄盘模型相比,贮导吸积盘具有高得多的温度和大得多的径向速度,但角动量小于开普勒角动量,吸积致能的效率要低得多。  相似文献   

2.
黑洞吸积被认为是活动星系核的能量来源,而研究黑洞吸积最主要的难题是要解释吸积气体的角动量是如何转移出去的.黑洞吸积盘理论提出通过粘滞力矩转移角动量.径移主导吸积盘模型(advection-dominated accretion flow,简称ADAF)是几何厚、光学薄的低吸积率吸积盘模型,它在解释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一些观测现象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值模拟在天体物理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工作是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ADAF整体解作为初始条件模拟黑洞的吸积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考虑径向对流和不同光学厚度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一般的辐射致冷假设;在统一的框架内考察了吸积盘的整体结构.对α模型,我们发现在不同的盘区存在不同的整体结构.在吸积率较低时,存在三种类型解:光学厚的局部辐射致冷解;光学薄的局部致冷解;光学薄的对流致冷解.这些解在盘内较大范围内都存在且互不交叉.但在吸积率较高和粘滞系数较大时,两种局部致冷解会相互交叉,而对流为主的解在所有盘区都稳定存在.另一方面,在吸积率较高和粘滞系数较小时,两种光学薄解会相互交叉,而光学厚和局部致冷为主的解在所有盘区都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出发,用微扰法得出等温有磁薄吸积盘径向脉动不稳定性的色散方程,详细讨论了磁场、径向粘滞力和因果性修正的α型粘滞对吸积盘不稳定性的影响.我们的结论是:磁场是一种在全盘区域起作用的非稳因素,它能影响粘滞模式的不稳定性和两种声波模式(O-mode和Ⅰ-mode)的增长率.径向粘滞力是一种在全盘区域起作用的致稳因素,它主要影响两种声波模式的不稳定性.α型粘滞的因果性修正主要在盘内区起作用,它对吸积盘的不稳定性影响较为复杂:对粘滞模式和无磁盘的Ⅰ-mode,它表现为致稳因素,而对O-mode和有磁盘的两种声波模式,则表现为非稳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吸积盘-冕模型研究了粘滞对黑洞X射线双星和低光度活动星系核(LLAGN)中吸积盘的截断以及黑洞X射线双星中高低态转变的影响.以前的分析表明,冕的结构对粘滞的大小非常敏感.因此详细计算了一系列粘滞系数情况下冕的结构.为了便于与观测比较,将数值计算结果进行解析拟合得到最大蒸发率和粘滞系数a的关系,M/MEDD≈1.08a3.35;截断半径和粘滞系数的关系,R/Rs≈36.11a-1.94.这些结果可以用来解释光谱态的高低态的转换和截断半径的变化.并将这些结果应用到几个黑洞X射线双星XTE J118 480,GX 339-4,以及活动星系核NGC 4636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有热冕存在的吸积盘的特征。首先,我们采用最新的不透明度表和态方程表对经典薄盘的结构进行了探讨。然后考虑吸积盘上下方存在的热冕,分析了冕中的物理过程并研究了冕的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计算了有冕盘的结构并与无冕盘比较,讨论了盘冕共存系统中物质的蒸发。采用内区径流(亦译为平流)ADAF主导吸积与外区有冕盘吸积方案,研究了黑洞双星系统中光谱态之间转换的作用,提出了黑洞双星系统中光谱态转换的新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不透明度是吸积盘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不透明度表和相应的态方程表的改进对吸积盘结构的影响不大,相对于粘滞系数和混合程的不确定性而言是可以忽略的。2、系统的冕结构研究表明,冕的存在对盘的结构有重要影响。吸积物质从冷盘蒸发到热冕中会使内盘物质耗空,在内区只有冕存在。这样的结构将对吸积盘的辐射产生重要作用。3、数值计算了冕的演化,发现物质蒸发使吸积盘理论能自然地诠释如下观测特征:矮新星爆发中出现的紫外边延滞、X-射线后爆发,以及爆发温度。然后,我们提出了新的关于WZ Sge型矮新星和X-射线新星在沉寂阶段的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数值模拟了WZ Sge的长周期演化。4、提出了冕盘的蒸发是吸积从外区薄盘向内区ADAF转化的原因。利用蒸发模型计算了X-射线瞬变源的转换半径,发现理论值与观测值基本一致。5、用有冕盘蒸发模型探讨了X-射线双星中(如Cyg X-1,LMC X-1,LMC X-3)光谱态、从硬到软的变化,发现吸积率的变化导致了ADAF和薄盘之间转换半径的变化,从而使光谱态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考虑径向对流和不同光学厚度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一般的辐射冷假设,在统一的框架内考察了吸积盘的整体结构,对α模型,我们发现在不同盘区在不同的整体结构,在吸积率较低时,存在三种类型解,光学厚的局部辐射冷解,光学薄的局部致冷解,光学薄的对流致冷解,这些解在盘内较大范围内都存在且互不交叉,但在吸积率较高和粘滞系数较大时,两种局部致冷解会相互交叉,而对流为主的解在所有盘区都稳定存在,另一方面,在吸积率较高和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中子星的吸积流动,其中磁轴与自转轴重合.吸积盘内缘区域的波阻将使盘内的角速度偏离开普勒速度而减小,引力势能使流体加热和加速.吸积盘中有两类流动.完全亚声速流动的引力势能主要使吸积流加热.另一种流动有跨声速过渡和激波.这两种流动都表明,吸积盘的高温区域都位于过渡区中,而外部区域中气体温度不高.还计算了中子星磁层中的吸积流动.在极区距几个中子星半径处,气体被急剧加热,产生X射线辐射,形成热斑.这些结果与中子星吸积流动的主要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9.
使用德国Th(u|¨)ringer Landessternwarte Tautenburg(TLS)的2 m望远镜对Aquila Rift的16个区域进行了Hα、R和I共3个波段的成像观测.这些观测区域大约覆盖了Aquila Rift 7平方度的天区.除去3个数据质量不高的天区,对其余的13个区域进行了测光分析,从中证认出点源,并利用双色图的方法最终证认出7颗Hα发射线星候选体.这7个候选体是从5个观测区域中选出的,其中3颗位于银道面区域,4颗位于银纬高于4°的区域.对于这5个天区,证认了其中点源的2MASS对应体,并利用双色图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7个Hα发射线星候选体的性质.这些Hα发射线星候选体的近红外辐射并没有明显的红外超现象,有一颗还落在了主序分支上.这也说明有Hα发射的年轻星并不都伴随有红外超现象.Hα发射线观测和红外超观测的结果是相互补充的.如果将这7颗Hα发射线星候选体作为年轻星候选体,则Aquila Rift区域的年轻星数目是较少的.对于这些候选体的进一步证认还需要后续的光谱观测.  相似文献   

10.
1984年9月我们在McDonald天文台用2.1米望远镜折轴摄谱仪焦点Reticon观测了33个Rs CVn型双星的H_α区光谱。本文给出了观测结果及H_α视向速度与等值宽度(EW)的测定结果(表1)。我们首次探测到HD 8357,HD 175742和HR 7428双星的H_α发射,对此三个系统的H_α发射特征进行了重点描述。我们还发现HD 8357系统呈双谱,并测定了两颗子星的视向速度曲线,求出了两子星的质量比。λAnd,UX Ari,RT Lac,AR Lac,HK Lac和HD 185151这六个系统具有持续的或偶发的强H_α发射,对此也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分析。其余24个系统的H_α轮廓呈吸收线,但它们的等值宽度都明显地小于光谱光度型相近的标准星的,而且随时间变化。我们认为H_α发射是这类型双星的共同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