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该研究是继天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素的提取、可溶性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素的制备之后,对牡蛎黑色素提纯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运用半透化学材料分离的方法,选取纳滤透析膜为分离介质,对可溶性长牡蛎黑色素的制取产物中多余的盐类无机物进行分离剔除,进而得到纯度较高、品质优良的可溶性长牡蛎黑色素晶体,通过称质量和盐度测量,计算得出该方法对黑色素脱盐率达到98%,证明了该方法可以进行贝类黑色素的脱盐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不同外套膜色家系的受精率与孵化率,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与存活及外套膜色在子代个体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家系的卵径、受精率和孵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壳高在60和150日龄稚贝阶段略有差异(P0.05),在350和450日龄成体阶段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生长阶段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外套膜纯黑BB家系的子代外套膜基本全部为4级着色;外套膜纯黄YY1家系子代的外套膜基本全部为1级着色,YY2家系子代的外套膜黄色与黑色比例约为3∶1,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由此推测长牡蛎外套膜色可能由一个主效基因控制,且黄色对黑色具有显性上位效应。研究结果可以为长牡蛎外套膜色的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展望  王文  施威扬 《海洋与湖沼》2015,46(6):1557-1563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作为研究DNA 结合蛋白与DNA 相互作用最有力的工具, 越 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该技术在牡蛎等贝类中的应用尚未见相关报道。为了研究长牡蛎早期胚胎发 育过程中表观遗传信息的变化模式, 本文在长牡蛎胚胎中探索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染色质免疫共沉 淀方法, 构建了高质量的高通量测序文库, 首次获得了牡蛎全基因组水平的组蛋白H3K4me3 修饰分 布, 从而为研究牡蛎的表观遗传调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首次在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中克隆得到一种新的贝壳基质蛋白nacrein-like protein F3的全长c DNA序列。nacrein-like protein F3基因c DNA全长1499bp,其中编码区长度为1242bp,编码一条含41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结构域分析均表明其为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nacrein的同源蛋白,含有1个保守的α-碳酸酐酶结构域,但由于重复结构域的插入,α-碳酸酐酶结构域被间隔成2个亚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nacrein-like protein F3与贻贝(Mytilus californianus)nacrein-like protein进化关系最近。此外,在软体动物中,双壳纲nacrein-like proteins进化速度相对较快,推测与寒武纪时期剧烈的环境变化有关,如影响贝壳形成的海水化学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自然海区与室内养殖环境对软体动物壳色及壳表面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黑色壳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海区与室内环境分别暂养30 d后,对长牡蛎的壳色及壳表面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差异细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室内养殖的黑壳长牡蛎出现较为明显的壳褪色现象,其黑色素含量显著下降,远低于自然海区养殖的黑壳长牡蛎。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Cyanobacteria)为长牡蛎壳表面的主要优势菌,其中变形杆菌的丰度超过50%。在门水平上,放线菌(Actinobacteria)、俭菌超门(Parcubateria)和Bacterial rice cluster 1(BRC1)在室内、外养殖长牡蛎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而具有降解作用的放线菌和俭菌超门细菌在室内养殖的黑壳长牡蛎壳表面丰度较高。在属水平上,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细菌共计67种。该研究揭示了不同生境条件下,黑壳长牡蛎壳表面的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差异,为解析长牡蛎壳色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2个壳长性状(掌心形)快速生长选育群体(LY2-K4、LY2-K7)、1个壳高性状(速生型)快速生长选育群体(LY2-K11)和6个野生群体(QHD、LS、HD、ZH、WD、KTD)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用21对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引物对9个长牡蛎群体的269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 2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出了460个等位基因(Na),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1.905; 21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 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 选育群体LY2-K11的遗传多样性最低(Na=13, I=2.128,He=0.831, PIC=0.825), 野生群体KTD的遗传多样性最高(Na=29,I=3.112, He=0.941, PIC=0. 938); 189个群体位点组合有66%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 表明这些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 9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2~0.064, 处于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 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个体内; PCoA分析结果与UPGMA聚类树一致, LY2-K11群体单独聚为一类, QHD和HD群体聚为一类, 其他6个群体聚为一类。综上所述, 长牡蛎3个选育群体和6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高, 遗传分化水平较低; 选育群体LY2-K11多样性略有下降, 选育过程中应保证亲本的数量及质量, 防止因近交衰退造成遗传多样性降低, 苗种抗逆性变差。该结果将为长牡蛎新品种的选育和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孟乾  李琪  张景晓 《海洋科学》2017,41(12):32-37
为确定长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苗种繁育的最适环境条件,研究了盐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盐度、水温对其幼虫生长、存活率和附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牡蛎"海大1号"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为30~35,孵化率最高可达90%。幼虫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0~30;存活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0~25;幼虫附着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25~30;对长牡蛎"海大1号"幼虫生长、存活、附着的适宜水温分别为为20~30℃、20~25℃、20~30℃,最适水温分别为30、25、30℃,高温35℃时幼虫全部死亡。综上,长牡蛎"海大1号"苗种培育的适宜盐度为20~35,适宜水温为20~25℃。上述结果为长牡蛎"海大1号"规模化苗种繁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采用肾上腺素(EPI)和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颗粒固着基和先固着后脱基三种方法,对褶牡蛎的眼点幼虫进行处理,产生单体蛎苗。EPI和NE诱导的最适浓度为10~(-4)M,最适处理时间为3h,幼虫的不固着变态率分别达47.7%和46.6%。处理时间延长,变态率增加不明显。EPI和NE的诱导效果差别不明显,其诱导作用对稚贝的生长无明显副作用。颗粒固着基以贝壳粉为佳,最适颗粒的规格为幼虫的壳长。幼虫先固着后脱基而形成单体蛎苗,以可弯曲的灰色塑料板效果最好,固着的小贝可通过来回弯曲塑料板而从上面脱落下来,小贝长至1~2cm大小时,脱基最容易。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钦州湾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有机氯农药(HCHs和DDTs)和多氯联苯(PCBs)的残留水平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近江牡蛎体中HCHs、DDTs和PCBs的质量比分别为ND~0.23μg/kg、0.01~0.21μg/kg和ND~2.3μg/kg;检出率分别为45%、100%和95%,3种污染物含量符合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和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要求。相对国内其他海区而言,钦州湾近江牡蛎受HCHs、DDTs和PCBs污染程度处于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0.
贝类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加速了养殖海区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向海底的输送。在桑沟湾中筏式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将大量的有机物以生物沉积物(真粪和假粪)的形式排向养殖区海底。为完成对桑沟湾筏式养殖长牡蛎生物沉积物对环境底质影响的量化研究,作者通过在桑沟湾内不同的海区设置采样点(5个养殖区,3个对照点),对采样点SG 2与SG 6两个点的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与海区悬浮颗粒物进行了稳定同位测定及有机物来源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选取的采样点沉积物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集中于δ~(13)C–22.82‰~–21.62‰,δ~(15)N 4.73‰~6.21‰。在SG 2点的悬浮颗粒物中,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贡献有机物占9.95%,对照区沉积物与SG 2区沉积物贡献分别为54.19%和35.86%。在典型的采样点,稳定同位素法能较准确地量化出各有机物来源的贡献比例。以SG C点为对照,其余7个采样点长牡蛎生物性沉积物有机物贡献在4.06%~28.64%,平均贡献率为13.96%±8.62%,牡蛎养殖已经对桑沟湾底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野生福建牡蛎(A)为亲本一方, 分别与野生长牡蛎(G)、熊本牡蛎(S)、香港巨牡蛎(H)进行杂交, 除A♀×S♂、A♀×H♂两组杂交不育外, 共得到AG(A♀×G♂)、GA(G♀×A♂)、SA(S♀×A♂)、HA(H♀×A♂)、AA(A♀×A♂)5个不同组合, 并研究不同盐度与温度对其幼虫孵化率、早期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盐度25时AG、GA、SA、HA、AA五组孵化率分别达到最大值78.33%、75.00%、63.33%、55.00%、71.67%; 温度低于25℃时, GA孵化率高于其他组, 温度高于25℃时AG孵化率最大, 其中25℃时达到最大孵化率83.33%; 不同盐度条件下D型幼虫经过7 d培育, HA在盐度20时壳高达到最大值97.8 µm, 成活率46.67%, 在盐度为35时第5天全部死亡。AG、GA、SA、AA四组在盐度为25时壳高有最大值, 分别为124.7 µm、121.2 µm、93.7 µm, 111.8 µm; 不同温度条件下D型幼虫经过7 d培育, 在温度为25℃时各组壳高和成活率均有最大值, 大小排列依次为AG>GA>AA>HA>SA, 各组成活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AG在25℃时成活率在所有组中最高, 为88.89%; 孵化后在适宜温度盐度条件下连续培养16 d, 不同组之间壳高表现为: AG > GA> AA > HA > SA, AG壳高、壳高SGR及成活率始终大于其他组, 而SA、HA两组壳高、壳高SGR及成活率始终小于自交组AA。研究表明, 相较于福建牡蛎与熊本牡蛎、香港巨牡蛎的杂交, 以及福建牡蛎的自交, 福建牡蛎与长牡蛎的杂交子代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及存活优势, 生长潜力较好, 且AG优于GA; AG组在盐度25、水温25℃条件下生长速率最大, 成活率最高。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牡蛎育苗行业良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肽菌素作为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生物短肽,是一种可以替代抗生素的生物肽。为了推广多肽菌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本研究以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人工育苗为基础,以添加2×10–6 mol/L青霉素钠为对照组,以添加5个不同浓度(2×10–6、4×10–6、6×10–6、8×10–6、10×10–6 mol/L)多肽菌素为实验组,研究多肽菌素在长牡蛎人工育苗生产中的应用。结果显示:(1)在长牡蛎种贝培育方面,培育前8天各组差异不显著(P> 0.05),培育后期添加6×10–6 mol/L多肽菌素组存活率均最高,对照组最低,且培育至32天时该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在长牡蛎幼虫培育方面,幼虫壳高日增长量在添加6×10–6 mol/L多肽菌素组中最大,为11.57μm/d,而对照组仅为9.61μm/d;幼虫存活率方面对照组始终最低,而添加6×10–6 ...  相似文献   

13.
海水酸化暴露可对海洋生物产生多层面的影响。本研究以潮间带野生与潮下带养殖长牡蛎(不同生境背景)的不同组织(鳃、外套膜及消化腺)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室内调控p CO2模拟海水酸化暴露条件下,其基础代谢活动、能量代谢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海水酸化暴露后,两种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基础代谢过程均受到了一定抑制作用且受影响程度差异明显。潮间带野生与潮下带养殖长牡蛎的关键生理过程(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对海水酸化暴露存在不同的响应变化,表明两种长牡蛎应对海水酸化的调节机制可能存在差异。依据PLS-DA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生理指标中,对样本的差异贡献较高(VIP值>1)的指标为:SDH、AST、ATPase、ATP含量、糖原含量、CAT、GST及SOD,表明海水酸化暴露后,在两种长牡蛎的3种组织中上述指标的响应变化程度更大。综合评价分析多个生理指标的整体变化揭示:在海水酸化暴露条件下,潮间带野生长牡蛎比潮下带养殖长牡蛎对海水酸化的生理响应更为剧烈;相比于鳃及消化腺组织,长牡蛎外套膜组织可能受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was introduced in Europe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in the mid 1960s. It was initially thought that low winter temperatures would restrain this species' reproduction and settlement; however, its present distribution in areas where no introduction has taken place suggests that natural invasion and expansion has occurred. Along the European coast, wild populations of Pacific oysters are already found from northern Germany to southern Portugal. Whether C. gigas will continue to further expand through northern waters will depend on its physiological performance. In this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wild oyster populations has been studied in terms of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at three stations: La Rochelle (France; 46°N), Yerseke (Oosterschelde estuary, The Netherlands, 51°N), and Texel (Wadden Sea estuary, The Netherlands, 53°N). The French population had the lowest somatic-shell mass ratio and an increase in maximum shell length, somatic and gonadal mass was observed from France to the Netherlands. In addition, mean oocyte diamet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combination of increasing gonadal mass and decreasing oocyte volume suggests an increasing reproductive output in terms of egg numbers from France to The Netherlands. Differences in temperature between locations will at least be partly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patterns; however,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food availability, predation pressure, sediment type and/or seston concentration) cannot be excluded. Since smaller eggs (oocytes) are thought to have a longer development time,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long the Dutch coast may result in increased larval dispersal and possibly in further population expansion.  相似文献   

15.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研究较少,为了研究其在基因组转录本的基本结构特征并为长牡蛎中遗传多样性研究中提供有益的信息,利用NCBI公共数据库中的57 139条长牡蛎ESTs序列对串联重复序列结构类型、分布、丰度等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长牡蛎EST中共有小卫星串联重复序列8...  相似文献   

16.
长牡蛎早期胚胎发育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了长牡(Crassostrea gigas)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酸、氨基酸组成变化情况,分别获取受精后0、6、12、24h的胚胎或幼虫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如下:在受精卵中共检测到27种脂肪酸,豆蔻酸(14:0)、软脂酸(16:0)、硬脂酸(18:0),EPA(20:5ω3)和DHA(22:6ω3)...  相似文献   

17.
刘刚  郇聘  刘保忠 《海洋科学》2014,38(9):7-12
dpp是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的重要成员,在胚胎发育中作为形态发生子参与体轴形成及附肢发育等过程。为了研究牡蛎dpp同源基因在贝壳发生中的作用,揭示贝壳发生的分子机理,作者克隆了一种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dpp基因,命名为cgdpp。序列和进化分析显示,cgdpp分子中不同位点的氨基酸残基变异程度不同。作者用整装原位杂交的手段研究了dpp同源基因在长牡蛎早期发育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dpp同源基因参与了从贝壳形成区开始分化到早期贝壳形成的全过程。在担轮幼虫(Trochophore)中,dpp同源基因似乎调控了贝壳的形状与扩张速度;在早期D形幼虫中,dpp同源基因表达量突然下降至痕量水平,并与贝壳发育区无明显的关联,提示dpp同源基因可能仅仅参与了贝壳的发生,不参与其进一步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8.
engrailed基因属于同源异形基因家族成员,在许多动物的分节、附肢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和贝壳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本研究克隆了长牡蛎两个engrailed同源基因,命名为cgi-eng1和cgi-eng2。序列分析表明,两个基因均具备典型engrailed基因保守的5个EH结构域。利用整装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cgi-eng1和cgi-eng2在贝壳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期D形幼虫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gi-eng1和cgi-eng2 m RNA高表达于贝壳外缘,可能与早期贝壳形成过程有关。此外,两个基因的在贝壳外缘的表达模式亦有区别,提示两个基因的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本研究首次系统鉴定了长牡蛎engrailed基因的成员,并发现它们可能均参与幼虫贝壳形成,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贝类早期发育及贝壳形成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