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菲律宾农村发展项目工作肇始于本世纪20年代初,由著名的华人学者晏阳初(Y.C.James Yen)先生创办的国际农村建设研究中心(IIRR),前后经历了农村扶持、项目开发和建立地区基金会3个阶段。他们积60余年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农村发展与项目开发的工作体系。其中心思想是:帮助贫困的农户或农村发展生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信心。工作方法上主要注意根据当地农民的愿望和农村发展需要设置了多种开发性的综合项目,在农户自愿参加和考虑农户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2.
农民观点,是农民知识、农村信息和农民价值观在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综合体现。虽然,人们普遍赞成在农村发展决策中采纳农民观点对决策的科学化和可操作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基于对农民和农村发展问题的不同认识,对如何在决策中处理农民观点,大体上存在着两类不同观点。一些人认为,(1)农民生活空间狭小,缺少系统的专业性知识,生活需求层次有待提高,社会行为趋向保守,缺乏处理宏观性、长远性非直观复杂问题的对策能力,为保证农村发展决策的科学价值,需要用专家的知识对农民观点加以识别,然后再把农民观点纳入决策中;(2)社会发展是外在于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整合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既要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相联系,又要真实反映未农户的居住意愿、需求与偏好;在空间上,既要满足不同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还要考虑农户所在村落的空间层次;尊重农户的整合意愿与发挥农村居民点整合效应间的耦合,已成为农村居民点整合和解决民生的重心。研究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白林村为样点,采取“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3S(GIS+RS+GPS)”的方法建立“农户—土地”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一体化数据库,按农户生计资产配置结构和未来生计发展趋势,剖析不同类型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合的意愿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各异,非农专业化发展型(72.82%)>非农多样化发展型(49.66%)>兼业发展型(44.44%)>农业专业化发展型(36.84%)>农业多样化发展型(37.33%)。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受家庭经济、居住环境、社会交往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及其收入变化、居住条件、邻里关系、社会地位感知是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形成的重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原始的生产资料,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根本与关键都在于土地。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对促进统筹城乡综合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福建省农村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礼邦村,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系统研究了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技术模式及其成效.最后,基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践,得到5点启示: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综合治理工作的持续长效发展;政府牵头形成合力;从规划入手因地制宜解决养猪污染问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必须要有资金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公司+农户的综合利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王鹏飞  王瑞璠 《地理学报》2017,72(8):1408-1418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空间商品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阻止农村衰退、振兴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麻峪房村的乡村旅游为例,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与演变,并讨论农户在此过程中的参与。麻峪房村在从农民生活空间转变为城市居民消费空间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区旅游局、乡旅游公司为关键行动者,并吸纳了多个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所构成的行动者网络。在网络形成的过程中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逐渐提高,由此推动了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麻峪房村演变为城市居民消费空间后,由于行动者网络发生变化使农村空间商品化发生变化,导致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程度降低。同时新的行动者网络中的各行动者的不对等性明显,各行动者之间存在很多异议,使该网络趋于僵化、丧失活力,不足以支撑麻峪房村乡村旅游继续发展。在麻峪房村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过程中,农户的院落区位、年龄与原有工作等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农村地区行动者网络中的关键行动者与行动者利益共通且紧密联系时,其空间商品化就得到强化,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7.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是国家战略目标,河南省在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根据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及随机抽样调查,发现还存在水文地质条件、人为污染饮用水源、饮水供水方式、安全饮水工程管理体制等影响河南农村饮水安全的现实问题,为此,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和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逐步优化供水方式;理顺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制度,形成高效管理机制;加强饮水安全宣传,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意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琼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13,32(2):203-213
针对耕地非农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采用参与性农户调查方法,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西宁市郊区5个样本村190户农户进行了随机入户调查。根据城市开发进程、到市区距离和种植类型等条件,将调查样本村分为近郊城区化农村、近郊农村和远郊农村,就农户对耕地非农转换的基本认知及耕地非农转换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征用后农户能理性感知和判别耕地非农转换价值,并普遍认为失去耕地后生活费用增加、生活保障降低、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少;感知主要受耕地数量、区位条件、耕地开发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同区位条件的农户对耕地非农转换的价值感知存在差异性,城区化农户已逐渐适应城市生活,近郊农户的非农转换经济和社会感知压力最大,远郊农民也感知经济和生活保障压力,但更希望能通过打工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9.
针对耕地非农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采用参与性农户调查方法,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西宁市郊区5个样本村190户农户进行了随机入户调查。根据城市开发进程、到市区距离和种植类型等条件,将调查样本村分为近郊城区化农村、近郊农村和远郊农村,就农户对耕地非农转换的基本认知及耕地非农转换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征用后农户能理性感知和判别耕地非农转换价值,并普遍认为失去耕地后生活费用增加、生活保障降低、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少;感知主要受耕地数量、区位条件、耕地开发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同区位条件的农户对耕地非农转换的价值感知存在差异性,城区化农户已逐渐适应城市生活,近郊农户的非农转换经济和社会感知压力最大,远郊农民也感知经济和生活保障压力,但更希望能通过打工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0.
水城县沙坡村农户经济行为调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鲁礼新  马昌河  鲁奇 《地理研究》2004,23(2):218-226
通过对贵州省水城县沙坡村 80家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 ,发现农户的经济行为是农民适应周围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反应。重点讨论了农户的就业方式及其就业结构、农户在农业和非农业领域的就业行为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由于农民掌握的知识、技能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 ,限制了他们在非农领域的经常性就业。临时性的非农就业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户的家庭收入 ,增强农民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交流 ,但对于贫困山区的资源配置、环境保护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还不明显。作者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We investigate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small‐scale farming, urban‐rural remittances and rural development. We highlight a successful, innovative self‐reliance approach in which traditional farmers changed their mode of production, improved their income, and enhanced rur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urbanization, in Shubbola village of western Sudan. The major initial driver was investment from remittances by family members who had migrated to urban centers, thus overcoming the problem of access to credit/capital. Consequently, the increased use of tractor technology helped farmers overcome agricultural labor shortages, and increase their farm size and productivity. Increased income from remittances and farming broadened economic and social improvements, including lifestyl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Shubbola has grown into a viable and vibrant town, providing its residents with diverse socioeconomic services and modern infrastructure. This case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development from within with minimal direct input from the government,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donors.  相似文献   

12.
佟伟铭  张平宇  何欢 《地理科学》2019,39(10):1537-1545
基于长春市兴华园社区典型案例,利用社区理论揭示了大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区的城镇化机制与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征用体制下以农村社区为载体实现了快速城镇化,实现了乡村社会和经济空间重构,乡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优化和重组,地域空间并入城市发展范畴,城镇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为城市景观和设施的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包括就业非农化与生活方式市民化等,但存在社会保障和补偿机制不健全,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低,社会认同感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In-migration to popular ‘sea change’ and ‘tree change’ regions has produced conflicts between rural land users. In the Northern Rivers region of New South Wales, new residential developments have been built on much of what was previously prime agricultural land, while farmers (in particular, those negatively affected by the deregulation of the dairy industry) have sought to secure retirement incomes by subdividing land for sale. Although developers, local councils and individual farmers sometimes see eye to eye on the mutual benefits of in-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land use has none the less become the subject of a hotly contested local political battle. Conflicts occur at the interface of growing urban developments and surrounding farmland, with new residents finding the sights, sounds and smells of rural production intrusive. More generally, there is considerable concern that the best farmland in the region may be lost to urbanisation and rural residential subdivi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that collected opinions from local residents about the pressures on the region's land uses by in-migration, the future role of farmland as both 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landscape, and views on proposed measures to protect prime farmland in the region. Results highlighted a strong and consistent ‘pro-farmland’ and ‘pro-protection’ attitude throughout the region, and across social groups. Yet, variations emerged when respondents were asked about why they attribute value to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For some, ‘economic’ values dominated, while for others, value was attributed in ways that reflected an emerging ethos of ‘localism’ and village lifestyle. Although values differed, a clear message from this study is that the population of Australia's pre-eminent ‘sea change’ region strongly support measures to curb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more destructive consequences of a dynamic property market.  相似文献   

14.
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永生  文琦  刘彦随 《地理科学》2020,40(11):1840-1847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抓手,基于贫困地区发展历程、扶贫实践及成效梳理,提出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的理论框架,对于指导贫困地区乡村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对贫困户、贫困县、贫困片区的精准扶贫,能够显著改善乡村地区的生产、生产和生态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振兴,能够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能力、动力和竞争力,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精准扶贫旨在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可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是精准脱贫的有力保障。因此,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交汇期,应同步推进和实施两大战略,按照人?地?业?财的耦合协调状态,设定贫困地区精准脱贫量表,实现贫困地区乡村稳定与持续脱贫,设定县域乡村振兴率、村域居业协同度等指标,为乡村振兴成效评估提供定量考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重构策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的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乡村的生产发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本文梳理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特点,并从资源、生产和生活方面提出了乡村生态环境的重构策略。主要结论为:①资源利用不当、生产活动加强和生活方式改变造成的污染是乡村土地污损化、水体污染化和空气污浊化的主要原因;②乡村生态环境污染具有来源分散多样、排放随机不均和治理局部低效的特点;③通过资源利用的高效化、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生活方式的集聚化进行乡村生态环境的重构,最终实现乡村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贺艳华  刘聪  周国华  陈妍 《热带地理》2021,41(2):327-339
通过构建城乡居民客观发展指数、主观幸福感指数和福祉差异系数,分析了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城镇、乡村居民福祉水平及其差距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空间差异,探讨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及各省城乡居民福祉均呈上升趋势,区域城镇和乡村居民福祉指数分别由2005年的0.665 3、0.570 4提高至2015年的0.761 5、0.683 0,上中下游由低到高的梯度变化明显。2)城镇居民福祉水平略高于乡村,城乡居民福祉差距呈缩小趋势,城乡居民福祉差异系数由2005年的1.166 3降低至2015年的1.114 8,下游缩小幅度相对较大。3)经济因素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城乡居民福祉水平及差距的主要因素,且乡村居民福祉受经济因素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4)城乡居民福祉水平除经济因素外,还与基础设施、精神文化、社会管理、基本住房、生态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福祉水平并不一定高于经济水平低的地区。5)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乡村居民福祉水平的迅速提升,在缩小城乡居民福祉水平差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空间商品化与乡村重构及其研究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已有文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讨论农村空间商品化与乡村重构之间的关联。借助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发现乡村重构研究热点趋于多样化、分散化。“乡村旅游”作为乡村重构的实现路径之一,同时也是农村空间商品化的重点研究对象。梳理二者的研究框架,得出农村空间商品化研究从属于乡村重构研究框架,且突出概括农村经济重构过程。农村空间商品化是乡村重构实现的有效途径,乡村重构得益于农村空间商品化的推动等结论。  相似文献   

18.
根据泰尔系数和基尼系数可按地域和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特性,对我国1997—2009年间各省份农民收入时空差异进行地域和因子结构双重解析。结果表明,省际间农民收入呈小幅波动增大态势;三大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农民收入差异的主导部分,尤其是中部地带内省际间差异和贡献居首要地位;因子结构分解则显示工资性收入对总体非均衡程度的贡献最高。着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向非农产业转移,提升其工资性收入水平,并从政策、财政和科技等方面支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家庭经营是缓解农村地区省际收入差距并促进农村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乡村景观规划中的环境管理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与环境管理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文章首先介绍了日本的一种乡村环境管理评价方法,并对其优点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一些相关的环境管理评价方法,提出了乡村景观规划中的一种环境综合评价方法,希望能对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和环境管理与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城乡转型功能分区的京津冀乡村振兴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现代乡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核心在于破解乡村地域系统的“五化”问题。乡村振兴的模式及路径探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乡村地域辽阔、类型差异万千,因此乡村振兴发展策略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的差异化特征,并在乡村分区、分类的基础上开展乡村振兴模式的探索。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范围,从“人口-土地-产业”视角构建城乡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城乡转型的发展轨迹进行功能分区,并基于分区进行乡村振兴典型模式的梳理,以期形成区域发展样板,为京津冀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模式的梳理提供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