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建华 《地理教学》2011,(17):25-26
一堂好课如同一篇美文需要由“凤头、猪肚、豹尾”构成。我们地理老师一般比较注重课堂导入的设计,对结尾的设计就不那么精心了,所以经常会听到虎头蛇尾的课。最常见的结课方式是对整堂课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并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是最大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观察、体验、思考,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开放的大课堂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这种教学活动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教给学生终生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比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部分内容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治理泰州市海陵区的环境污染”。根据课题我们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3.
导入是影响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自然地理一直都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从知识层面来看,高中自然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概念及规律较多,对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从学生层面来看,15~16岁的高  相似文献   

4.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丰富多彩的活动摆在了重要地位,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探求知识、掌握知识。很多地理教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尝试通过活动开展教学。但由于对“活动”的概念没有能全面充分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偏差。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民族”一节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多种:如复习旧课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等。但是,我认为利用地图,根据民族的形成导入较好。这是因为民族本来就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体,具有地理性;同时,学生对民族的形成也感到玄妙,因而比较好奇,而利用地图就能便利地让学生初步感知民族的形成。这样做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和需求,也能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马世章  于霞 《地理教学》2001,(7):20-21,19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实践发现,“学案导学”是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周春燕 《地理教学》2004,(10):16-17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历史与社会》以全新的面貌来到我们面前。其巾.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倾向”,由此,当前对于本学科的教育改革便出现了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即“当前的教改正整体地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移”。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课改后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触颇深.我认为这并非教改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同精彩的电影序幕预示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导人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谜语导人就是其中一种“扣人心弦”的课堂导入方法。学习《地球》一章时,我是利用谜语导人的:“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有个老  相似文献   

9.
邵洁 《地理教学》2010,(21):58-59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带给学生最鲜明的印象及心灵的共鸣,将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效率。导入不仅指一节课的开始,在一个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始也应有相应的导入。其实这也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战术。因为学生在刚上课时或换到一个新内容时,大脑处于放松状态。那么,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使学生的大脑马上处于一个“兴奋”状态,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往往起到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文地理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往往选用最新的国内外素材,结合区域地理,综合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的知识,关注区域人文特征和区域发展,强调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人文地理的分数比重明显增加。而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普遍感觉是“自然地理较难,但规律性强;人文地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内容多。”阅卷情况也反映出学生答题时都能得点分,但得分率不高,考试得分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中国地理》教学中,“降水”、“河流”、“水资源”、“水田、旱地、林地、草地的分布”、“种植业”、“林业、牧业”等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举例来说,“降水”是影响和贯穿于这些知识之间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降水的两个分布是理解和掌握后续知识的关键所在。一个是降水的地区分布(也叫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相似文献   

12.
林志胜 《地理教学》2011,(21):22-24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提出问题: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从蒋家沟泥石流阵流看泥石流堆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野外观测和实验证明,泥石流的堆积是经过无数随机的“元堆积”叠加形成的。“元堆积”保留了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根据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阵流资料和阵流的数值模拟,发现堆积厚度与阵流的深度和速度,在统计上是一致的,说明了堆积与运动之间的系统性联系。这种联系为泥石流活动的系统性和泥石流灾害的评估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三圈环流”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而形成的。“三圈环流”既是“大气运动”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关键。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依赖学生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这一主题,在初中地理的课本上没有出现,但中国西部,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全国上下都在议论的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为了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在学完“中国地理”的基础上,针对初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设计了“巾国西部”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着重了解中国西部的自然特征。  相似文献   

16.
唐彧 《地理教学》2007,(3):21-23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多个省区展开。新课程改革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的教育学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加强了对学生活动课的指导,强调学以致用,发挥地理学科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7.
交往教学论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沙勒与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  相似文献   

18.
张航  杨建红 《地理教学》2022,(7):15-17+35
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落实“双减”的根本之策,而学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学校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深度教学超越了浅层的知识教学,是一种既有深度又有效率的高质量教学方式,是一把破除“双减”困境的利剑。本文以“走向深度教学是促进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逻辑起点,分析了地理深度教学的哲学认识论基础、知识观和学习观;发现单元设计是深度教学实施的驱动力;从意义导入、深度理解、能力转化、变式迁移和总结反思五个方面分析了地理深度教学的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9.
设置“问题研究”,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一个突出的亮点。它不仅引导师生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而且还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0.
陈小明  蔡婷婷 《地理教学》2006,(11):24-24,25,26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辅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因此在设计“黄土高原地区”这一节教学时,可将教材中的内容分成五块内容,分别由5个“W”(what,where,when & who,why)和1个“H”(how)来引导,每一块教学内容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