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八个致密电离氢区的2.5cm连续谱观测在上海天文台佘山站25m望远镜上于1990年8月完成.望远镜指向精度为20〃,在该波段当仰角为77°时效率为68%,空间分辨率为4.′2.所用接收机中心频率为11.95GHz,带宽为500MHz,系统噪声温度平均为130K.经校准的噪声管用于定标,每次观测同时测量.观测采用等待式或位置调制,所有源在测量时仰角在28°以上,系统误差在10%以内.观测结果经大气吸收改正转换为流量密度.结合Parkes 64m望远镜在6cm的观测结果和气体星云中射电连续谱的一般规律,对结果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用上海天文台的25米天线和12.2GHz的接收系统,对银道面附近的一个HII区复合体G18.2—0.3进行了射电连续谱观测.采用沿源运动轨迹,对观测曲线进行多子源模型拟合的方法,将该复合体中的6个子源从延展的HII区辐射中分离了出来,并导出了每个子源在12.2GHz频率上的流量和角大小.结合外台站在2695MHz,4750MHz和10.55GHz上的流量还得到了这些子源的辐射频谱.分析表明它们具有热辐射性质.对具有射电复合线(H76α)资料和角尺度的4个子源导出了它们的电子密度在(1—3)×102cm-3间.此外通过对G18.2—0.3复合体子源IRAS资料的分析和模型拟合还得到了每个子源周围冷尘埃的等效黑体温度.其中4个子源并具有IRAS-LRS资料.分析它们得到了与该HII区成协尘埃的性质.根据5个子源的IRAS流量、频带以及色改正因子又求出了这些子源在1—500μm间的总红外光度在2×104—105L间.它表明与G18.2—0.3中各子源成协的新形成星是一些大质量的OB型星,它们在同一个延展HII区中如此密集证明了大质量星“致密—堆积”形成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4.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台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5.
1993年5月30日22GHz的缓变型射电事件的时间轮廓特征,以及在3GHz,10GHz频率上没有对应射电事件的观测特征等,可用Matzler的热模型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7.
系统地研究了太阳活动区上空闭合磁场域和开放磁场域俘获的高能电子的运动特性,所产生的自然波属性及观测特性,探讨了12种射电爆发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8.
太阳射电尖峰辐射(spike)的窄频带是一个具有特征性的参数,不但可从它计算出Spike辐射源区的小尺度结构,而且观测结果与Spike辐射理论可相互验证.我们利用云南天文台0.5 MHz频率分辨率的射电频谱观测资料,作出了230—300MHz频段上单个Spike带宽分布,并由此给出一群Spike源区的最可几尺度为151km,最大源区尺度为830km.  相似文献   

9.
1993年5月30日22GHz的缓变型射电事件的时间轮廓特征,以及在3GHz、10GHz频率上没有对应射电事件的观测特征等,可用Matzler的热模型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分米波(700—1500MHz)射电频谱仪”和“四波段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分别于2001年6月24日和1990年7月30日观测到了两个稀少事件,前者是一个小射电爆发,其上升相伴随有短周期(约29、40和100毫秒)的脉动,后者是一个射电大爆发,在2840MHz上产生了周期约30毫秒的射电脉动,还着重讨论其甚短周期(如29—40毫秒)的脉动现象,甚短周期脉动可能是归因于起源在日冕深处不稳定区域的哨声波束周期链对射电辐射的调制,或沉降电子束驱动的静电高混杂波,经由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甚短周期的射电脉动。  相似文献   

12.
1998年9月23 日复杂太阳爆发射电联合观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北京天文台1998.09.23日1-2GHz和2.6-3.8GHz频谱仪观测到的一个Ⅲ-Ⅳ型复杂大爆发,结合俄罗斯SSRT和德国分米-米波动态频谱仪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比对分析,拓展了关于日冕电子加速和日冕磁结构方面的一些研究内容,简单地注释了一些可研究的现象和运动Ⅳ型爆发及多重脉动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日食为射电天文提供了一维高空间分辨率太阳射电观测机会.日食射电观测在太阳射电物理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文中对日食射电观测的若干重要因素作了介绍和分析.日食射电观测在我国太阳射电天文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了在我国组织观测的1958年、1968年、1980年及1987年的太阳射电日食观测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使用美国VLA,对快速目转的晚型巨星FKCom在3.6、6、18、20厘米波长上进行了射电观测,探测到mJy量级的射电辐射,而没有探测到圆偏振。我们用热模型对射电频谱进行了拟合,结果都不成功。当发射体内电子密度为9×108cm-3,温度为5×107K时,半径为120R⊙.可获得较为接近的流量,但109量级的电子密度不大可能扩展到如此大的范围。这样的发射体用热模型得到的X射线光度比Einstein天文台所观测到的值大两个数量级。FKCom的射电光度和X射线光度与RSCVn双星系统相近,如果FKCom的射电发射也是由相对论电子在中等强度的磁场中作加速运动产生的话,则在10高斯磁场中半径为3R⊙左右的发射区在相应波段即可达到观测的流量值。  相似文献   

15.
With the framework of the pulsar cap model for the pulsar, three possible coherent emission mechanisms for radio pulsars are briefly discussed. These are coherent curvature emission, relativistic plasma emission, and linear acceleration emissio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太阳射电三频率高时间分辨率三年同步观测的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张冰  乔国俊 《天文学进展》1996,14(4):332-352
在本文中简介强磁场中一些特殊理过程的特性,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射电脉冲星的磁层与辐射机理理论。关于磁层,主要由GJ模型了发,从斜转子磁层、加速区机制及回路问题三方面总结前人对磁层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太阳厘米波射电源的形态特征和演化,以及厘米波辐射与X射线源的特性比较;介绍了太阳分米波射电辐射的一些最观测结果,包括分米波Ⅲ型爆发、纤维结构、斑马纹结构、DPS漂移脉动结构、spike尖峰辐射等多种精细结构,并讨论了可能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19.
1990年7月30日射电爆发中spike辐射的观测和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介绍使用10m天线上21cm波段ms级连续快速记录系统,观测到分米波太阳射电快速活动的几种形态,特征,尖峰辐射及其共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