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势垒穿透模型计算重离子融合反应截面,我们发现理论计算结果同现有的实验数据符合得相当好。在此基础上,对~(12)C+~(12)C,~(12)C+~(14)N,~(12)C+~(16)O,~(14)N+~(14)N,~(14)N+~(16)O和~(16)O+~(16)O六种融合反应,在T_9=-0.1—5.0温度范内数值计算了这些热核反应率,并给出了它们随温度变化的近似解析表达式.对~(12)C+~(12)C,~(12)C+~(16)O和~(16)O+~(16)O这三种热核反应率,我们的新结果明显地低于Caughlan等人在1985年的列表值,特别是~(16)O+~(16)O的热核反应率比文[21中值低7—20倍,这将对整个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超新星爆发以及核合成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简略地讨论了这些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系统地研究了简并双星的形成,提出了简并双星形成的三种形成途径;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公共包层途径,公共包层-公共包层途径,核暴露-公共包层途径,并对简并双星的形成进行了Monte-Carlo模拟,探讨了模型参量(潮汐星风增强系数,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过程中物质转移效率,双星初始质量比分布,公共包层抛射效率)对结果的影响,本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简并双星的形成,解释了简并双星的质量分布,质量比分布和周 相似文献
3.
《竹书纪年》记载尧``元年丙子帝即位'', ``四十二年景星见于翼''. 《论衡》记载``尧时景星见于轸''. 这可能是出现在翼宿和轸宿之间的超新星. 由已知的干支纪年推算尧帝四十二年是公元前2164年. 把足够宽的范围\lk($180^\circ\pm23^\circ$)作``翼、轸''之间的过渡区域, 在格林(Green)超新星遗迹表中搜索到20颗超新星, 只有高银纬遗迹PKS 1209-52 (G296.5$+$10.0)符合尧帝景星``状如半月''的亮度和年龄限制, 它是尧帝景星(SN-B.C.2164)的唯一候选体. 依据超新星的表面亮度$\varSigma$与线直径D之间的$\varSigma\propto D^{-\beta 相似文献
4.
5.
本利用Woosley提供的4个不同的前身星模型数据作为计算的前超新星分布,并利用自己独立编制的程序和改进的状态方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前身星对超新星的坍缩、激波传输和爆发等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近距星星表第三版(CNS3)为样本,统计了太阳附近恒星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在太阳附近恒星分布十分不均匀,许多地方密度极小,甚至为零,我们称其为空洞。本给出了这些空洞的位置和大小,并提出它们可能与超新星爆发有关。 相似文献
7.
彭秋和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1994,13(1):60-61
This is a review talk. The first part of the talk is to introduce briefly the evolutionary picture of stars with various mass after hydrogen burning. The second one of the talk is about some important physical factors affected on the stellar evolution. The content of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alk is as follows: A) Physics controlling nuclear burning in the stars 1. Ignition temprature of nuclear burning 2. Lower limit on the core mass of stars for igniting nuclear burning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Woosley提供的4个不同的前身星模型数据作为计算的前超新星分布,并利用自己独立编制的程序和改进的状态方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前身星对超新星的坍缩、激波传输和爆发等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超新星是一些质量较大的恒星演化到晚期发生爆炸所产生的天体。它们在短时间内很明亮,一颗超新星的亮度可以相当于整个星系。超新星中有一类被称作Ia型超新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超新星SN1987A爆发六年多来的研究进展情况,分三个方面介绍,首先介绍关于热光变曲线演化的研究情况,其次,介绍超新星 SN1987A的光谱形成及其演化(重点介绍星云相期间)。最后,讨论X射线和γ射线的辐射,并展望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出现非稳定热核反应的判据,新判据包含 了丰富的物理信息,它不仅与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的几何性质有关,而且与氦燃 烧壳层源的力学、热学和化学的性质都有关. 提出了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非稳定热核反应的发生和消失的机理,它可表述 为:热脉动AGB星氦燃烧壳层源的局部区域出现对流不稳定区会触发非稳定热核反应的 发生,非稳定热核反应会促使氦燃烧壳层源急速膨胀,氦燃烧壳层源的急速几何形变会消 除非稳定热核反应. 用改进后的Kippenhahn恒星演化程序对5M(?)恒星进行了从主序星到热脉动AGB 星的演化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新判据能很好地反映5M(?)AGB星氦燃烧壳层源的热核反应 情况.并得出5M(?)热脉动AGB星在第6次热脉动周期阶段,被挖掘到热脉动AGB星 表面的元素主要是在温度lgT2/K<8.155和密度4.0相似文献
12.
对银道面附近(|b|<5°)未证认的伽玛射线源和年龄小于106年的银河系年轻脉冲星之间的成协的可能性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年轻脉冲星可能说明大多数未证认EGRET源,它们和超新星遗迹以及OB星协在位置上成协.其表现为有2/3是年轻射电宁静脉冲星,1/3是年轻射电脉冲星.对这些未证认γ射线源的变化性的研究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不变的.同时我们预期,GLAST的空间探测将可能在银道面附近(|b|<5°)中检测到≈80N100颗射电脉冲星和≈1100N100颗未证认γ射线源,这里N100是以100年为单位的中子星生成率. 相似文献
13.
恒星的自转 ,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难点。近年来有许多观测事实 ,特别是早型大质量星的观测事实 ,预示恒星的自转效应可能引起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转移 ,造成恒星表面一些元素丰度超丰 ,并且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恒星的自转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自转效应后 ,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将是二维模型 ,本文综述了诸多作者如何将二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作者在研究了以上作者的简化方法后 ,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 :假设在等势面上的温度 ,密度 ,压强 ,光度 ,化学组成和角速度等物理和化学量近似于均匀分布 ,并且这些量与等价球面上的量相同。 (等价球面是假想的球面 ,它包围的体积与等势面包围的体积相等。)我们在等价球面上推出新的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方程 ,构造出新的演化模型。这个模型与不考虑转动效应的演化模型相比 ,有以下变化 :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变化 ;辐射温度梯度变化 ,并引起对流判据变化 ;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增大。作为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应用 ,我们研究了中 ,小质量星中心氦燃烧阶段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发生来回摆动 (又称为蓝回绕 )的物理机制问题。有诸多作者曾经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的各种因素。但是不知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The mixing length theory (MLT) for stellar convection originally developed by Vitense(1953, 1958) has been the most popularly used local convection theory in the studies of stellarstructure and evolution. The theory was later modified and revised by many investigators,who suggested some different expressions. In fact, MLT is not a real hydrodynamic theory,rather, it is a simple "ballistic" theory which traces the motion of imaginary convective elements. In reality j stell…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本利用国际上最新公司的OPAL不透明度表及相应的化学丰度,计算了三颗不同初始质量的星族I恒星的非守恒演化模型,并和过去长期采用的LAOL不透明度的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恒星HR图中的演化轨迹光度降低,主序位置明显向红方向移动;(2)恒星中心H,He燃烧寿命大大延长了;(3)小质量星氢燃烧核和对流核都变小,大、中质量星的中心对流核和燃烧核都有所增大;(4)恒星中心温度-密度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星与超新星 有的恒星原来很暗弱,但有时它突然明亮起来。例如有的亮度增强几千到几百万倍,即在一两天内亮度变化7~16个星等,这叫做新星;有的恒星亮度突然增强数百万倍甚至上十亿倍,光变幅度超过20个星等,这叫做超新星。经过爆发以后,这些恒星又渐渐暗弱下去,犹如在星空中做客似的, 相似文献
19.
中等质量富金属AGB长周期变星的振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采用恒星演化计算与恒星振动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中等质量富金属恒星演化到渐近巨星分支时的振动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理论上得出这类恒星的振动方式是处于一阶谐频振动,而振动的激发则是在氢电离区和氦的二次电离区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提出很长周期的AGB长周期变星只能是由中等质量恒星演化到AGB阶段形成的。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还比较支持在AGB顶端存在巨大星风物质损失的观点,且这种星风物质损失很可 相似文献
20.
发展了的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半解析理论,可以很好地再现不同红移时宇宙恒星形成率密度(SFR)和中性气体共动密度的最新观测结果。对该理论各个不确定性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作了说尽的讨论,并指出在中等红移星系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主宰恒星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宇宙学模型对观测和半解析理论的影响,对宇宙学参数作出限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