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认识南沙海域新生代的整体沉降规律,对覆盖南沙海域的5条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分析和沉降计算.结果表明,南沙海域大部分伸展断层活动到T40(16 Ma)和T60 (23.8 Ma),而T60(23.8 Ma)前的构造沉降表现为断陷盆地特征,T60后为坳陷特征,所以T6o(23.8Ma)应为南沙海域大的构造转换面;南沙海域...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了解南沙中部海域的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选取了该区具代表性的02N02测线对其进行详细的构造和地层解释.发现研究区南部存在一整套厚度较大的中生代甚至更老的地层,该地层普遍发生了强烈的褶皱作用,褶皱翼部存在一系列NE-NEE向断裂,控制沉积明显,背斜顶部多被剥蚀,翼部为充填沉积.新生代地层Tg(中始新世)到T4...  相似文献   

3.
南沙海槽的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沙海槽位于南沙群岛东南缘,为一长680km、宽80-120km、水深2000-3300m的NE向水槽。由区域地质和横穿该海槽的地震反射剖面之综合解释可知,该海槽的北段为陆壳,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碳酸盐沉积从南沙群岛至南沙海槽、进而延伸到西北巴拉望陆坡之下,说明这一段是由外来地体(西南巴拉望岛)仰冲而使地壳向下弯曲所形成的水槽。在该海槽的南段,基底反射波呈圆弧状,其下为散乱反射,且多绕射波,说明这一  相似文献   

4.
鲁国  何登发  开百泽 《地质科学》2023,58(1):86-104

盆地的沉降过程能够反映盆地的演化历史及成盆机制。为深入分析四川盆地构造沉降特征,本文基于最新钻井资料和地震数据,通过回剥反演方法,进行去压实、沉积负载、古水深和海平面变化校正,重建了四川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沉降史。同时根据瞬时均匀伸展模型和裂后热坳陷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对盆地成因进行分析。构造沉降史的恢复揭示了四川盆地具有典型的克拉通盆地沉降特征。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可划分为震旦纪—早古生代、石炭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3个构造沉降旋回,盆地经历了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早志留世、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以及中晚侏罗世4幕快速沉降,第一幕和第三幕快速沉降期为岩石圈伸展减薄引起,另外两幕为前陆盆地发育过程中所引起的快速沉降。构造沉降正演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在寒武纪—奥陶纪和晚二叠世—三叠纪经历了两期“快速沉降—缓慢沉降”过程,快速沉降受控于岩石圈的伸展作用,缓慢沉降为岩石圈热冷却作用所主导。盆地在热冷却沉降阶段后进入前陆挠曲沉降,出现不同规模的剩余沉降。

  相似文献   

5.
南沙西部海区构造沉降与古热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地的构造沉降和热流演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分析南沙西部海区万安、曾母盆地岩石圈结构现今特征认为,该区可应用多幕拉伸的纯剪切裂谷盆地模型恢复盆地热流历史。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动态模拟,表明该区盆地演化过程中存在多个快速沉降期;其古热流总体上由低到高变化,但在不同的演化阶段表现不同,有升高也有降低,同时也反映了构造运动对热流变化的影响。该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盆地的沉积物充填演化和油气的生成过程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礼乐地块位于南沙海域东北部,主要由2部分组成:礼乐滩和礼乐盆地.根据重力和地震数据研究礼乐地块的主要构造特征和地壳结构.基于多道地震数据,主要研究了基底之上的地层和断裂构造,并通过重力数据反演分析了地块深部地壳结构.礼乐滩区域主要为碳酸盐岩地层,此区域地层较平,断裂不发育.而礼乐盆地区域早期断裂较为发育,并且主要发育2...  相似文献   

7.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钻井、地震剖面、区域地质及磁异常条带分析解释,南沙海域及其邻区的主要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裂谷起始不整合面和破裂不整合面分隔,可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和后裂谷期3个构造阶段。大中型油气藏相关数据的统计表明,南沙海域及邻区大中型油气藏的成藏要素和油气田发育受构造阶段控制。(1)烃源岩发育具有分期、分区特征,礼乐盆地发育前裂谷期、裂谷1幕烃源岩;万安、曾母、西北巴拉望盆地发育裂谷2幕烃源岩,文莱-沙巴盆地发育后裂谷期烃源岩。(2)储层发育具有分期、分带特征,表现为外带老(裂谷2幕)、内带新(后裂谷期)。(3)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岩性地层圈闭及构造-岩性地层等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大致具有内带以地层圈闭为主,外带以构造圈闭为主的特征。(4)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具有外带砂岩富油气、内带碳酸盐岩富气特点。(5)南沙海域及邻区发育两个后裂谷期主含油气区,即东部巴兰三角洲砂岩背斜油气区和西部卢卡尼亚碳酸盐台地气区。其中,大中型气田的成藏要素组合为裂谷2幕烃源岩、后裂谷期碳酸盐岩储层和地层圈闭;大中型油气田则为后裂谷期烃源岩、砂岩储层和背斜圈闭。  相似文献   

8.
南沙海域处于已俯冲消亡的古南海和海底扩张形成的新南海洋盆之间, 其研究对于了解中生代末期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新南海海底扩张和古南海向南俯冲消亡等构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用平衡剖面反演对该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和盆地演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该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具有显著的分区性特征, 表现为以区内深大断裂为界, 所分隔的3个块体其构造活动的主导因素和活动阶段性存在差异.南沙块体构造活动的主导因素为NW向应力, 构造活动以中—晚中新世为界前张后压,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万安盆地构造活动受万安断裂控制, 构造活动阶段性不明显; 曾母块体构造活动特征与南沙块体类似,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但具体表现不同.在此基础上, 将该区主要盆地的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 即裂陷阶段、同沉积阶段、挤压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其表现又因盆地成因类型而有所不同: 北康盆地裂陷和挤压阶段突出, 沉降阶段缺失; 南薇西盆地裂陷阶段南弱北强; 万安盆地缺少挤压阶段; 曾母盆地则4个阶段均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沉降与板块聚敛速率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回剥模型,将钻井资料与区域地震剖面相结合,对济阳坳陷内东营、沾化和惠民3个次一级凹陷进行沉降史模拟。6121钻井的沉降曲线表明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的构造沉降分为6个阶段:(1)中生代残余盆地发展阶段;(2)孔店期初始裂谷阶段;(3)沙四-沙三期断陷一期;(4)沙二-沙-期断陷二期;(5)东营期断陷三期;(6)新近纪热沉降阶段。将以上构造沉降速率同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聚敛速率进行比较,两者相吻合,表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是济阳坳陷从“初始裂谷-快速沉降-裂谷逐渐萎缩-热沉降”构造演化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南沙海区是我国领土的重要部分,富含油气资源,但也存在很多的科学问题.为了系统分析和对比各盆地的结构特征和沉积历史,结合已有的地震剖面资料,对南沙海区的万安、曾母、北康、南薇西和礼乐盆地几个代表性盆地,开展了沉积层序的划分对比.结果发现,除曾母盆地以外,南沙海区的沉积地层基本上可以根据张裂不整合面(Tg)、解体不整合面和...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过程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的对应关系,作者收集整理27口钻孔和1条地震地质 剖面数据,并运用回剥技术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模拟出渤海湾盆地中北部裂陷期地壳应变速率变化,分离出裂后期异常 沉降。模拟获得裂陷期地壳应变速率曲线具有明显的三次大的波动,可指示三次构造沉降事件:裂陷Ⅰ幕(60~42 Ma),对 应于渤海湾盆地孔店组-沙四段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4.6 m/Ma;裂陷Ⅱ幕(42~36 Ma),对应沙三段-沙二段沉 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5.5~30.5 m/Ma;裂陷Ⅲ幕(36~24.6 Ma),对应于沙一段-东营组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 率为14.7~54.7 m/Ma。研究区内裂后期观测构造沉降与模拟的理论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存在异常沉降。盆地北部异常沉 降值在100~200 m,中部渤海海域异常沉降值在500~700 m,裂后期异常沉降向海域增大。作者推测渤海湾盆地裂后异常沉 降主要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的深部地幔物质流动导致向下拖拽力引起的。因此,渤海湾盆地中异常沉降可能是一种动力 沉降。  相似文献   

12.
南薇西盆地、南薇东盆地同处于南沙中部海域南沙地块上,地理位置十分相近,但其构造特征却有明显差异。本文根据两盆地的构造沉降变化规律及构造沉降在盆地总沉降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分析两盆地构造演化的差异性以及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对盆地沉积面貌所造成的影响,同时论述构造特征、构造沉降、构造演化、沉积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郭迎春  解习农  沈中延  庞雄奇 《地质学报》2013,87(12):1803-1810
冲绳海槽是研究边缘海盆地动力学的理想区域。本文在对南冲绳海槽的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应用回剥法和正演法研究了海槽的构造沉降特征。利用回剥方法对南冲绳海槽进行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分析表明:南冲绳海槽具有发育时代晚而演化程度高的特点,0.1Ma以来的构造沉降量占到总构造沉降量的60%以上;南冲绳海槽北端是一个持续拉张沉降的过程,而由于台湾弧 陆碰撞,在接近台湾北部的南冲绳海槽南端则有一个明显差异沉降(相对隆升)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应用正演法模拟得到的理论构造沉降量与回剥得到的实际沉降量,发现南冲绳海槽处于早期的初始沉降阶段,南北两端均存在异常构造沉降,南端早期的异常沉降是台湾弧 陆碰撞造成的,晚期的异常沉降和北端的异常沉降是动力沉降造成的。构造沉降幅度和出现动力沉降时期的对比表明海槽具有从北至南的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南沙地块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将南沙地块及其周边地块置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根据地球物理、地层展布、构造变形等特征,确立了南沙地块的一级构造边界,提出南沙地块的演化与古南海及现今南海的演化密不可分。古南海分隔了南沙地块和加里曼丹—巴拉望地块,随着古南海由西南往东北的剪刀状南向俯冲封闭和现今南海的张开,南沙地块和加里曼丹—巴拉望地块之间先后在始新世—晚中新世发生B型俯冲、A型俯冲及碰撞作用,形成沙捞越俯冲碰撞带,并在该带北侧形成南沙地块前陆盆地区、南沙地块隆起区及南海深海盆3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5.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是南海西南部一重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经地震勘查,盆地盖层厚度达12.5kml。据少数钻井揭示及与其它盆地进行地震地层对比,认为万安盆地奠基于中生代基底之上,发育有晚始新世-第四纪地层。盆地大致呈近SN向展布的菱形,它是张性特征非常明显的走滑拉张盆地。盆地自形成至今,其古地理受全球海平面升降和区性构造运动影响,经历了从四面环陆的内陆湖泊到北西南三面环陆的海湾,再到滨、浅海的演化。古地  相似文献   

16.
南沙中部海域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沙中部海域发育了古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上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上新统三套油气源岩,其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根据David.A.Wood(1988)所提出的TTI值和计算方法及R0值的关系,确定研究区生油、气门限,并分析了有面质成熟度的热演化史。在研究区发育有古新世-晚中新世砂岩、晚渐新世-中新世(或上新世)碳酸盐岩两大类型的储集层,在南部、中部西南侧、西北部均具有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并发现有断块、断背斜、断鼻、背斜、台地生物礁(礁隆)等地层圈闭类型,因此研究区内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7.
南沙中部海域北康盆地重、磁异常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沙中部海域北康盆地重、磁资料的定量计算、定性解释,认为空间重力异常主要受浅部地质因素影响,空间重力异常的高低间接地反映了海底地形起伏变化、新生代沉积层厚度大小、沉积岩密度变化以及基底的坳、隆等特征;磁力异常资料通过预后处理及反演计算,推测北康盆地新生代火成岩以酸性—中基性岩为主,磁性基底与声波基底基本一致,可划分为三处坳陷及两处隆起;北康盆地位于减薄的大陆壳上,莫霍面深度约19~22km。重、磁资料综合解释结果为沉积盖层构造分区、基底断裂推断及火成岩岩性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地震反射特征,万安盆地地震剖面由上而下识别出T1、T2、T3、T3^1、T4、T5、Tg共7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区域地层与钻井剖面资料,以T3、T5为界,由上而下将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层序划分为I、Ⅱ、Ⅲ三个超层序。超层序Ⅲ由F(T5-Tg)层序组构成,为盆地初始发育阶段扭张构造应力产生的地堑内形成的层序,分布局限,其体系域展布特征不明。超层序Ⅱ由D(T3-T4),E(T4-T5)两个层序组组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大量地震调查资料及其解释成果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和钻井资料,对万安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划分地震层序基础上,依据有关地层所含化石带、地震反射特征、岩性、沉积环境等特征,把盆地内第三系列分为5个组,自下而上分别为西卫组、万安组、李准组、昆仑组和广雅组;第四系暂不划分和命名。盆地的基底主要由中生代侵入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组成。  相似文献   

20.
南沙海域的沉积盆地和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抗 《中国地质》1996,(4):18-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