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家公园综合影响力的重要表征,国家公园品牌感知体系构建及细化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中国国家公园品牌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深入品牌感知要素层面,难以精细化掌握品牌由专家端向游客端输出的有效性并引导品牌发展方向。基于此,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借助扎根理论分析法构建国家公园品牌感知要素体系,并从专家与游客认知视角对其进行评估。分析可知:(1)国家公园品牌感知要素可划分“品牌认知、品牌形象、品牌质量、品牌忠诚”4个感知维度,细分为14个感知要素;(2)在国家公园品牌感知要素重要性方面,主导国家公园规划的专家端与参与体验的游客端之间存在明显认知错位;(3)根据“专家—游客”认知错位,可将国家公园品牌感知要素划分为潜在型、保持型和提升型3大类。由此提出策略,以期为国家公园品牌的科学管理、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的国家公园景观区划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我国台湾地区6个国家公园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景观特点及功能区,重点介绍了生态保护区、特别景观区、历史遗亦区等功能区的区划建设。台湾地区主要通过如下途径加强对国家公园的管理:(1)通过立法加强对国家公园的管理职能;(2)实施各种生态保护策略,加强对国家公园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浆的保护;(3)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与解说宣传系统,加强对游客安全的管理;(4)严格限制游乐区的发展,加强对游憩设施建设工程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森林步道作为满足民众户外游憩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功能体验。本研究构建了森林步道的功能评价体系,并运用AHP-TOPSIS法对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邵武段)进行功能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生态功能是进行森林步道功能评价的首要因素,森林步道功能影响排序为:生态功能>游憩功能>社会功能>景观功能;2)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邵武段)各路段功能体验差异较大,不同路段间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游憩功能、景观功能尚未实现协同发展。最后依据结果提出邵武段国家森林步道功能建设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天山托木尔峰南坡地区主要包括阿克苏地区和阿拉尔市,该区旅游资源丰富,是"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支撑,但缺乏统筹天山旅游要素的总体模式和旅游发展具体路径,旅游产业发展缓慢。通过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基于文献及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该区旅游产业基础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该区应以自然生态旅游为主题,采取国家公园组织模式,围绕自驾游设计旅游产品。提出创建"天山托木尔峰国家公园",构建户外游憩、自然猎奇、美学体验等户外自驾游产品群,配置自驾游服务产业体系,开拓自驾游和户外旅游市场,创新旅游发展机制与体制,引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等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功能评价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公园群是青藏高原推动生态安全屏障与区域绿色发展协同提升的重要模式探索。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功能结构特征,是推进国家公园有序组织、协同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综合PSR评价模型、位序—规模法则、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国家公园群功能结构识别评价方法,解析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多元功能类别、等级结构与功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要维护内生和外延两类关系,对内要促进生态保护、游憩利用和社区发展之间的利益合理配置,对外要通过单体国家公园之间的有序组织来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和区域绿色发展,在功能发挥的尺度跨越过程中处理好协同演化关系;②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生态保护、游憩和社区发展功能的重要性突出,科研和教育功能发展空间较大,Zipf指数表明多元功能等级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且呈现均衡发展特征,单体国家公园需根据特色定位强化其优势功能项;③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各项功能之间的耦合度为0.7809、协调度为0.6227,呈较高强度耦合、中级协调状态,单体国家公园的多元功能耦合强度及协调程度差异较大,呈现不同的功能结构特征,可分为全面协调型、优势发展型、一般发展型和一般滞后型。本文深化了国家公园(群)功能评价研究,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功能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从 1972 年台湾地区实施 “国家公园法”以来, 目前已建立了六大国家公园, 对保护台湾岛的特有自然风景、野生动物和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 台湾地区国家公园还为发展旅游和研究生态学、地学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台湾有丰富的资源建立国家公园, 其规划除遵循国家公园的国际标准, 还针对台湾地区地景、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进行国家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台湾地区国家公园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资源调查与分析; (2) 自然保护与发展政策制订;(3) 国家公园系统规划; (4) 国家公园经营管理规划; (5) 旅游区规划与设施建设; (6)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解说系统。  相似文献   

7.
王辉  刘小宇  郭建科  孙才志 《地理研究》2016,35(6):1193-1202
具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已成为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的重要部分,志愿者服务有效实现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全民管理思路。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记录梳理,就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概念、服务动机、服务决策、服务内容、服务支持和服务机制深入剖析,从庞大有序的服务系统、管理与运行、功能实现三方面分析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机制;提炼出美国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的四个支持:宣传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支持和立法支持。并以美国海峡群岛国家公园为例进行论证。最后提出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和中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尚需研究的诸多内容,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层级结构识别是推进国家公园群建设的基础工作。然而,已有研究较少关注国家公园群层级结构定量识别。论文结合理论分析与多准则分析方法,提出国家公园群建设层级结构识别的UBAN框架(uniqueness, biodiversity, aesthetic value, naturalness),并以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内部单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长江源的相对重要性最高,海西盐湖最低。层级划分方案对比分析显示,采用“四分法”有助于推进分层管理。据此方案,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一级单体包括长江源等5个,二级单体包括帕米尔等6个,三级单体包括普达措等4个,四级单体包括贡嘎山等6个,不同层级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中的优先顺序、建设重点和策略不同。研究强调了国家公园群层级识别的必要性,提出并验证了UBAN框架在国家公园群层级结构识别中的可行性,有助于推动国家公园群建设管理策略制定和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9.
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关注的生态系统和价值最突出的自然遗产之一。夹金山脉既是重要的大熊猫栖息地,又是独特的风景区域,“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世界自然遗产已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提名。目前的以省级为主的多个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分别管理,已不能满足保护其突出的遗产价值的要求。作者提出从国家层面上,规划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国家公园统一整体管理该项遗产,以增强有效管理能力。然后讨论了夹金山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重要性与风景资源价值,论证了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并从国际上关于国家公园的界定、中国国家公园的法律依据、国家公园管理世界自然遗产,分析了国家公园管理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薛芮  阎景娟 《热带地理》2021,41(6):1303-1312
游憩活动带来的“人”与“地”的互动使国家公园原本的人地关系有了更复杂的内涵。国家公园的社区协调与游憩利用需要联动发展,其机理是当代社会由流空间与地方场所形成的空间重构。以流空间理论为基础,解析国家公园空间重构机理,构建游憩利用与社区协调的空间联动逻辑模型,结果发现:1)国家公园生态空间所具有的独特资源禀赋是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游憩空间运行发展的基础,生活、生产、游憩空间三者都影响生态空间的生态承载力。2)生活空间中原住民的地方依恋和文化认同都起源于生态空间,为游憩空间提供人文资源,通过宜居程度和生活保障的提升来促进生产空间的优化。3)生产空间也为游憩空间提供具有原真性的文化资源,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就业渠道的增加提高原住民的收入水平,带动生活空间的改善。4)游憩空间所产生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能够助力于生态空间的维护、助力于生活空间的改善和生产空间的优化。因此在未来的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中,一是需要根据流空间结构,推进游憩利用与社区协调的科学管理;二是基于空间重构机理,促进游憩利用与社区协调的要素流动;三是需要利用空间联动逻辑,完善游憩利用与社区协调的多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