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泽九  卞润章 《地质论评》1966,24(2):139-142
读了杨志坚的“佛子岭群的地质时代问题”一文,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商榷的意见。该文的主要论点是不同意把佛子岭群划为元古界,而肯定其属石炭-二迭纪)。为此作者提出了八条证据,我们就其中主要几条和杨志坚同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孟公界花岗岩型脉状铀矿床成矿构造研究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运用大陆构造体系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桂北苗儿山矿田孟公界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构造特征,初步查明了北北西向矿脉的形成是受区域性北北东向左旋剪切的次级剪应力场控制,成矿前形成的韧性剪切带既是矿液运移的通道,也是矿体赋存的有利空间;剪切作用造成矿脉、脉体在空间上呈雁行排列并向北北西方向侧伏。根据成矿构造预测,该矿床在1号矿脉的深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2~6号脉矿化地段由西向东逐渐加深,盲矿体应埋藏在较深部位。  相似文献   

3.
板块碰撞产物--强应变构造带对东准噶乐金矿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准噶尔强应变构造带是板块碰撞作用的产物,控制了金成矿带的分布,而金的矿化富集地段分布于强应变构造带与走向北北西的断裂交汇部位.金矿体及矿脉则形成于强应变构造带的次级断裂和裂隙中.  相似文献   

4.
国内对燧石结核成因的研究资料是极少的。夏邦栋同志能从大量实际资料中加以分析综合,并把国内外各家观点予以评论,这是十分可贵的。在谈到成因问题时作者写道“……由于本区燧石结核中没有发现过明显的硅质是生物骨骼,因而笔者难以同意硅质是通过生物方式沉淀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近三年来笔者曾在六盘山东西广大地区內进行过路綫考察及重点工作。在工作中发現六盘山东部及西部的黃土层有所不同,現敘述如下: 本文所述范围如图1所示(見图1)。文內所指黄土,是过去文献中所指的馬蓝黄土及紅色土。根据刘东生先生的考察,又划成新黄土(馬蓝黄土)及老黄土(紅色土)。現把六盘山东部及西部黃土层的分布、厚度、岩性、古地形、基岩分区概述如下: 一、六盘山以东的黄土层在晉西一带,新黄土Q111-分布很广,如在大宁、永和、石楼、中阻、离山,向北直到偏关。  相似文献   

6.
张贻侠 《地质论评》1958,18(4):327-327
我同意林信英同志提出的许多意见以及他对我的意见所作的修正和补充,现在我再简单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今后工作的参考: (一)我们把含锰岩系分为五层,这只能代表全区的一种普遍情况。在我们所研究的13个区  相似文献   

7.
在编辑稿件时,我们已遇到几起署名问题。主要是两人以上署名的稿件,在征询意见时,出现有的作者不同意署名,或对名次排列有意见。署名权是《著作权法》中著作权五项权利之一,必须严肃对待。它既体现作者的权利,也表示文责自负的义务。署名应遵守两条原则:一是署名者必须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参加者,论文的直接撰写者以  相似文献   

8.
内蒙红花沟金矿控矿断裂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花沟金矿床属岩浆热液型脉状金矿。从构造与矿脉关系入手,分析已知矿脉分布规律,强调矿脉产出的构造部位,提出导矿构造,交汇构造和派生构造三种控矿构造。矿区内Ⅱ级断裂构造为导矿构造,北北西向或北西西向导矿断裂与东西向韧性剪切带相交汇区为有利的成矿区间,导矿构造的派生构造是赋存的最有利部位。据此规律预测了重点找太靶区并已为矿山找到了新的隐伏矿体,是矿山地质探矿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含金石英脉型的栖霞金矿位于沂沭断裂东侧的胶东金矿带,产于胶东群黑云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中,矿脉走向北北西,倾向北东东,倾角50°,在地表出露长970m,平均厚度0.8m。除石英外还含有菱铁矿、黄铁矿、黑钨矿、白钨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银金矿、铁方解石、方解石等。 1.石英的分布及产状:石英是矿脉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脉石矿物,从早到晚可分为三个阶段,与矿床的三个成矿阶段一致,其中银金矿主要沉淀于第二、三阶段。  相似文献   

10.
板块碰撞产物——强应变构造带对东准噶尔金矿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高怀忠  张旺生 《地质与勘探》2000,36(3):15-17,21
东准噶尔强应变构造带是板块碰撞作用的产物 ,控制了金成矿带的分布 ,而金的矿化富集地段分布于强应变构造带与走向北北西的断裂交汇部位。金矿体及矿脉则形成于强应变构造带的次级断裂和裂隙中。  相似文献   

11.
<正>钨矿脉的空间分布规律:梅子窝矿区的6个矿化集中区主要由北组、中组、南组、南南组、天平架组等五组矿脉带组成(韦龙明等,2008),空间上呈褶扇状排列的形态(图1)。在已揭露的矿体中,矿脉多数以复脉的形式出现,并构成雁形平行且右型侧幕排列格式。单脉间有不同长度的重叠,脉幅的特点为两端小、中间大直至尖灭,复脉亦相同。受成矿后期构造破坏的影响,钨矿脉分布常常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们发出了一批征求意见表,许多读者和作者热情地寄回了他们对本刊的鼓励和意见,同时也提出了建议或要求.对此,我们除表示深切的感谢之外,拟陆续把读者意见摘登出来,并尽可能地附以编者答  相似文献   

13.
星座图和连接向量图是多维数据点图法中的两种方法,即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评价中所取得的多维数据表示在一张图上,具明显直观的特点. 星座图是把样品的各变量值表示在半圆内,很象天文学上表示星座的图象.根据各样品在图中星座的接近程度以及路径的差异来确定样品的相似程度、组分特征,以解决样品的分类.还可根据已知样品对未知样品进行分类评价. 连接向量图是用来表示一个因变量与一组自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数据.它是对变量而言.可用图型来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能对变量分类,研究变量组合之间的关系,对地  相似文献   

14.
盘古山钨矿容矿裂隙及盲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矿山历年探采实际地质资料,侧重从矿脉组合构式特征,研究容矿裂隙系统之展布规律,并试图对容矿裂隙格态与周边盲矿隐伏关系做一初步探讨,进而指明找矿前景及其预测方法.矿区地质简述矿区构造比较简单,震旦-寒武系构成紧密基底褶皱,轴向北北西,泥盆-石炭系为一系列北西向盖层褶皱.矿脉主要产于上泥盆统,进入石炭系则萎缩尖灭.白垩-第三系为轴向近北东的平缓折曲.矿区东侧为走向北北东之靖石断裂,南侧为走向近东西的仁风断裂(图1).区内大小断层上百条,多属成矿后者;其中对矿床影响较大的有F_5、F_3、F_4、F_7、F_9、F_(10)等.F_5被玄  相似文献   

15.
涡旋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德复 《地质科学》1997,32(3):364-374
帚状和环状矿脉带在大型超大型热液矿床中是最常见的,这两种矿脉带的分布形式与流体力学中涡旋结构的外带(螺旋带)和内带(环状带)相对应。根据上述特征,作者提出涡旋成矿作用的概念:成矿溶液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旋转上升,有选择地充填断裂和裂隙,从而形成帚状和环状矿脉带。  相似文献   

16.
龔美菱同志根據試驗結果對礦石分析中的秤量方法,提出了吸水性小的物質灼燒不需恒童的意见,建議掃出来秤。现將原文發表於下。應該說明,發表此稿的目的並不表示我們同意和提倡這種作法,只供大家進一步研究討論之參考。  相似文献   

17.
斜方蓝辉铜矿在我国的发现及其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在我国福建省上杭紫金山铜矿中发现了一种具有页片构造的Cu-S矿物。其基质相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u1.756S,与1969年在日本发现的斜方蓝辉铜矿的化学式一致,这是该矿物在我国的首次发现;该矿物页片相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u1.684S,是笔者未曾描述过的一种新的Cu-S矿物相,该矿物基质相和页片相混合的X射线衍射图谱上的绝大多数峰与合成斜方蓝辉铜矿的衍射峰可对应。由此,笔者认为上述成分略有差异的连  相似文献   

18.
《地质与勘探》1982年第9期发表了谢勇同志的《氟异常定量计算的初步研究》一文,1983年第10期刊载了沙鹏、顾鹰同志的讨论文章.[2]指出在给出基本公式和推导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并提出了三点基本假设,据此导出异常理论计算公式.笔者基本同意的观点和看法,但发现其中的推导过程尚有不周之处.为此,笔者给出下面的推导,与沙鹏、顾鹰同志商榷. [2]文提出计算模型时所作的三点假设为: (i)矿体为点源;  相似文献   

19.
《岩土力学》2014,35(1):298-305
"深部开采圆形巷道围岩破损区与支护压力的确定"一文(见本期第226-231页)在审稿过程中专家对文中部分内容提出质疑,而作者针对评审意见给出了答复。这一问一答反映了采用解析方法寻求巷道围岩应力场的努力,以及当前的研究动态所面临的困难。征得作者和审稿专家的同意,本刊将这一讨论过程刊登出来,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由于本刊篇幅限制,若有进一步的相关讨论,本刊将在网上转发,供各方切磋交流。  相似文献   

20.
前言通过对一系列矿脉中的金属含量或矿物含量的水平变化或垂直变化的研究,对硫化矿床的分带现象早就有所认识,把金属的实际含量标绘在矿脉的剖面图上或矿区的横剖面图上,就成为一种定量的工作方法,往往可以用它来摸清矿床的分带模式,对指示富矿的分布比研究化学成份的变化更为有效.金属含量高的地区,矿脉特别宽,或者是该区基岩受到强烈的破碎,因而有大量硫化物沉淀.由于金属含量变化受矿物沉淀的物理化学作用或构造作用的控制,单靠金属含量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