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顾效源  王伟 《海岸工程》2021,40(2):131-139
通过分析与研究烟台芝罘湾附近海域420 km浅地层剖面资料及6个钻孔岩心资料,划定了芝罘湾附近海底浅地层层序,并讨论了该研究区海洋地质灾害分布及影响.运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的方法,结合钻孔信息对地层反射界面进行了划分,结果显示研究区海域浅地层可划分为5个海陆相交互地层单元,代表了本区浅地层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的3次海...  相似文献   

2.
西太平洋特定海域15万年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我们近年来对西太平洋特定海域进行古海洋学研究的成果概述和讨论。古海洋学是多学科、综合性边缘科学。主要是通过对海底沉积物所进行的多项分析,包括:稳定同位素地层、地球化学元素地层、古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学方法,恢复近15万年以来古海洋环境,诸如古海流、古温度、古盐度、古季风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南海中部陆坡区和海盆区的5个岩芯中的 Si,Al,Fe,Mn,Ca,Mg 和 CaCO_3成分做了分析,并对其分布特征与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受沉积区环境差异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受海区特定地理位置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呈现出过渡性特征(浅海到大洋的过渡);受沉积过程中环境变化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展示了周期性变化或旋回性。根据岩芯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并参考有关古地磁,氧碳同位素和钙质超微化石的测试分析结果,将本区岩芯划分为14层地球化学层,并将本区划分为两个沉积地球化学区,揭示了早更新世以来本区沉积环境的变化和存在的两种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4.
西菲律宾海沉积物铁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取自西菲律宾海区的三个柱状沉积物岩芯的铁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元素的含量及剖面变化、元素的相关性及组合特征,铁族元素与主元素的关系以及元素的赋存状态等方面探讨了物质来源、沉积作用和古气候,并据此进行了地层划分。沉积物有4种来源:海底火山源、生物源、自生源和陆源。海底火山物质提供了较多的铁族元素,相形之下,自生沉积作用较弱。元素地层学研究表明,在全新世温暖期和晚更新世寒冷期铁族元素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尤以Mn和亲生物(Ca)元素对气候的反映灵敏。WP_2孔和WP_(40)孔铁族元素特征相似,与WP_1孔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5.
西太平洋陆缘海沉积物中碳酸钙旋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阎军 《海洋科学》1989,13(5):28-32
东中国海、南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变化的分析与对比,表明其碳酸钙含量变化与典型的太平洋CaCO_3,旋回并不一致,而是与大西洋型CaCO_3曲线相同。本文称之为西太平洋陆缘海型CaCO_3旋回。这种太平洋陆缘海型CaCO_3,分布模式对该区域古气候研究及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划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元素地层学是海洋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海底沉积物中元素或元素组合的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元素地层学取得较大进展的主要表现在大陆地质的研究中,而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却进展较缓慢。论述了近年来随着南黄海海洋地质调查的不断深入,在元素地层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松辽平原第四纪磁性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平原的第四纪地层,过去尚缺乏磁性地层的研究资料.为了进一步修订地层表,我们用磁性地层学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吉林省榆树和长春地区以黄土为主的剖面,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和库伦旗地区的黄土剖面(图1),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并试以辽河以西地区的黄土地层,把黄土发育不够典型的松辽平原区与北方典型黄土区的第四纪地层,从磁性地层学的角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198个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了沉积物常量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富集程度和粒度效应。结果显示,沉积物的常量元素以SiO2、Al2O3、CaO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45.9%、8.53%、16.7%,其中SiO2、Al2O3代表了陆源碎屑组分,CaO代表了生物碎屑组分。陆架区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陆坡区具有较高的Al2O3、CaO含量,但是,Al2O3的高含量在深水下陆坡区,而CaO的高含量在上陆坡岛礁区。总体上,常量元素Fe2O3、K2O、MgO、Na2O、TiO2与Al2O3具有相似的含量分布特征,指示细粒组分的吸附作用;而SiO2、CaO与Al2O3呈相反的分布特征以及负相关关系,反映了沉积物的常量元素受到石英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的稀释作用。大部分元素的富集因子介于1~2之间,富集特征不明显,表明碎屑物质主要为地壳来源,仅CaO、MnO出现较高的富集因子,指示陆坡区生物富集作用和深水陆坡区化学沉积作用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对取自南海北部白云凹陷陆坡峡谷顶部的DLW3101孔进行了氧同位素、CaCO_3质量分数、平均粒径(Mz)及磁化率(κ)测试,建立了该孔MIS5期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利用CaCO_3和磁化率参数重建了MIS5期以来南海北部的古气候波动历史。DLW3101孔具有典型的"大西洋型"CaCO_3旋回特征,CaCO_3质量分数主要受华南陆源碎屑的稀释作用控制。磁化率与CaCO_3质量分数呈负相关性,其值受沉积物中CaCO_3稀释作用的影响。末次间冰期(MIS5期)海平面高,钻孔处陆源输入物以少量细粒物为主,CaCO_3因陆源物质稀释使用较弱而含量较高,磁化率因CaCO_3的稀释较强而较小;末次冰期(MIS2-MIS4期)海平面降低,钻孔处陆源输入物以大量粗颗粒物为主,CaCO_3因陆源物质稀释作用强而含量低,磁化率因CaCO_3的稀释减弱而较高。冰后期(MIS1期)海平面逐步升高,DLW3101孔离陆距离越来越远,沉积物中的CaCO_3质量分数因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逐步降低而逐步增高。  相似文献   

10.
渤海Bc-1孔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孢粉分析结果划分的十三个孢粉组合带,反映了渤海及其周围区域20万年来的古植被演替和古地理环境变化。古气候变化是明显的,分为五个冷、暖期:20—10万年间有两个冷期和一个暖期;10—1.2万年间有三个冷期和三个暖期;1.2万年以来为一个暖期。晚更新世冷期有愈来愈冷的趋势,晚期则处于冰缘带外围环境,年均温比目前低约10℃。晚期的冷期气候有较明显的波动。晚更新世中期的暖期年均温比目前高约3—4℃。 据气候地层学原则划分的地层界线:中更新统与晚更新统为178—181m,全新统下限以12.80m为宜。气候地层学与磁性地层学的研究一致。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E孔中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韩德亮 《海洋学报》2001,23(2):79-85
对1994年在莱州湾沿岸所取的E孔(37°07'N,118°55'E,孔深为821m)岩心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用等离子光谱法测量了9个常量元素、15个微量元素和碳酸钙的含量.结果表明,(1)E孔大部分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尤其元素特征比值(Mn/Fe,Sr/Ba,Sr/Ca,Ti/Al)在地层分界处都有明显变化,可作为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的重要指标;(2)常量元素含量变化主要受宿主矿物控制,主要反映物质来源,同时也反映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Fe,Al,Ca,Mg,Mn,Ti对物源和环境反映较为敏感;(3)微量元素在中更新世末期、最后间冰期、最后冰期和全新世四个不同沉积时期分布特征不同,尤其在气候“冷期”和“暖期”有不同分布规律;大多数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旋回曲线之“波谷”对应着沙层沉积,有6个沙层代表“暖期”沉积,1个沙层代表“冷期”沉积;(4)E孔在冰期低海面时期风成粉砂沉积中碳酸钙含量偏高,间冰期时海侵沙层中碳酸钙的含量偏低,碳酸钙含量变化与粒度和沉积物类型有关,对气候、环境和地层划分有良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191柱状沉积物主元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XRF法对南海北部陆坡191柱状沉积物中主元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柱沉积物中SiO2含量最高,其次是CaCO3,Al2O3和CaO。在垂向分布上CaCO3和CaO含量分布基本一致,SiO2,Al2O3,Fe2O3,K2O,MgO含量变化相似。结合AMS碳-14测年,可将191柱状样划分为5个地球化学层,主元素和MgO与Al2O3含量比值在垂向上的旋回变化反映了南海北部氧同位素3期以来末次冰盛期、冰后期、晚冰期的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及陆源物质供应的变化,并对Heinrich事件、格陵兰高频气候振荡(D/O)旋回、新仙女木事件以及普林斜氏虫低值事件等全球性短周期气候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受区域影响,在时间上有所滞后。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沉积速率并未显示出南海普遍存在的间冰期比冰期、暖期比冷期的沉积速率低的规律,而是逐渐减小的,这可能是氧同位素3期频繁的冷热干湿气候振荡导致岩石易于风化破碎受侵蚀后被洪水搬运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IwrincrIONOn the evolution of palcoenvironment, salt-water encroachmnt and the distributionof subsurface brine in the LaizhOu Bay area, many researches had been carried out, and muchknowledge abeut the gcolOgical features in this area since Late QUaternary was aCquired' ) (H8nand Wu, l992; Han and Meng, l994; Wen et al. l989). However there was IittIe studyon the sedi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ince Quaternary. In this Paper, the element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海区沉积物柱样中碳酸盐组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89年5月在黄河口海区采集4个沉积物柱状样,以原子吸收法测定其碳酸盐组分中Ca,Mg,Fe,Na,Mn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含量分布基本遵循“元素粒度控制律”,即沉积物粒度细时,元素含量超于富集。结果还证明,受黄河水影响越大,沉积物碳酸盐Mn/Fe比值越高,可以以此判断沉积物受黄河水影响的程度;CaCO3含量亦存在类似现象。相关分析表明,碳酸盐组分中Mn含量与CaCO3含量相关较好,而Fe与  相似文献   

15.
碳酸盐生物壳体的周期性生长纹层是记录气候环境变化的天然材料。随着原位微区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辨率的同位素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快速分析显著推动了古气候环境变化及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应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南黄海现代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体韧带部的元素组成进行原位微区测试,利用内标元素43Ca进行元素比值的校正,探讨了牡蛎壳中化学元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研究的长牡蛎壳体中Mg/Ca、Sr/Ca、Na/Ca比值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周期变化。环境水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对壳体生长速率影响较大,壳中白垩质方解石和叶片方解石生长层分别对应较高和较低的环境温度,白垩方解石层具有较高的Mg/Ca、Sr/Ca和较低的Na/Ca比值。Mg/Ca比值可指示牡蛎壳体生长环境水体温度,利用前人Mg/Ca比值公式计算可以恢复与器测资料相符的近岸海水温度结果。本研究对应用LA-ICP-MS分析技术开展高分辨率的生物壳体元素组成和环境示踪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双壳类壳体中的Ca,Mg,Mn,Sr元素组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影响双壳类元素组成的可能因素,从胶州湾沿岸不同取样点采集黄海近海常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褶牡蛎(Oystrea denselamellosa)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分别测量了3种壳体的矿物物相类型和壳体中的Ca,Mg,Mn,Sr元素组成。研究表明:3种壳体分别属于文石质、方解石质和混合质壳;Ca,Mn元素含量在菲律宾蛤仔、褶牡蛎和紫贻贝壳体中没有差别,而Mg元素含量在菲律宾蛤仔壳体中含量较低,在褶牡蛎壳体和紫贻贝壳体中含量较高,Sr元素恰好与Mg元素相反。双壳类壳体中元素组成主要受壳体矿物物相类型的制约,而与水体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弱。  相似文献   

17.
Deep-sea sediment cores ranging up to 30,000–80,000 yrs in age were taken from a southern region of the Japan Sea and subjected to analyses for 5 major and 11 trace elements by means of instrumental photon activation analysis with 30 MeV bremsstrahlung. These elements were Ca, Fe, Mg, Na, Ti, Ba, Ce, Co, Cr, Mn, Nb, Ni, Rb, Sr, Y and Zr. Additionally, Al was determined spectrophotometrically.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se elements with depth in the sediment columns were derived. Enrichments of Ca and Sr by biogenous process were observed; these Ca maxima are well correlated with Mn maxima. Below the Holocene—Pleistocene boundary, continuous transportation of poorly degraded continental debris, which was low in metallic constituents, was noted. A distinct enrichment of the top layer of the sediments in Mn was observed. This is the result of post-depositional upward migration of Mn. Fe, Co and Ni were also enriched in the top layer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basin, the oxidized post-glacial zone appears to be a typical pelagic sediment.  相似文献   

18.
不同性味矿物药的特征元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自适应模式识别的ID3方法,通过30种和36种矿物药模式,分别建立起矿物药的“性”与其溶出元素的种类及含量之间和矿物药的“味”与其溶出元素的种类及含量之间的一般关系.矿物药的性与Si、Mn、Al、Sr的不同含量有关,矿物药的味与Cu、Fe、Mn、Ca的不同含量有关.上述元素为决定矿物药性味的特征元素.  相似文献   

19.
李延  刘彬昌 《海洋科学》1988,12(5):19-24
本文测定了中太平洋北部锰结核的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研究表明,元素的含量分布与组成锰结核的主要矿物有关;与共生元素及渗入锰结核中的粘土矿物和其他碎屑矿物有关。文中还指出了锰结核中富Mn贫Ca,沉积物中富Ca贫Ti,而沉积物对Ca的富集又与海洋生物相关。同时说明,Mg在锰结核与沉积物之间的交换比例约为1∶1。锰结核区的海水深度、pH和Eh值的大小对锰结核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