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在零换水卤虫养殖系统中,研究碳源添加和不同盐度对卤虫生长、卤水中生物絮团形成、水质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实验设四组,每组三个平行,分别在盐度为50、100和150的养殖水体中添加葡萄糖,对照组盐度为50且不添加碳源。单位养殖水体为1L,卤虫起始密度约为1200个/L,投喂浓缩杜氏藻,养殖周期为2周。结果显示,添加葡萄糖显著提高生物絮团体积,降低水中的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水平,提高卤虫总生物量(P<0.05)。盐度升高,卤虫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亚硝酸盐和总氮水平显著升高(P<0.05),絮团体积有所升高。添加葡萄糖和不同盐度对卤虫粗蛋白和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PCR-DGGE分析表明,γ-变形菌纲为生物絮团中优势菌群且以海洋细菌为主。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葡萄糖和升高盐度显著降低菌群丰富度指数(Rr) (P<0.05),环境承载力下降。本研究结果为高盐环境条件下生物絮团的形成机理及其在卤虫人工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盐度变化对生物絮团养殖水质和对虾生理健康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物絮团养殖环境盐度调控技术。实验设置为3个实验组:对照组(31)、盐度突变6(31→25→31)和盐度突变9(31→22→31)处理组,将生物絮团养殖水体盐度分别降至25和22,再以2/d和3/d幅度恢复至31,并稳定3d,重复盐度变化过程3次。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氨氮、亚硝态氮含量在3d、9d、15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在3次添加自来水调整盐度过程中呈现峰值变化,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所有水质指标均符合对虾养殖水质标准。盐度突变对生物絮团养殖凡纳滨对虾终生长、免疫防御和抗氧化水平影响显著(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2个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31→22→31略低于31→25→31处理组;除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肝胰脏还原型/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比值(GSH/GSSG)外,各处理组虾体抗氧化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其中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而2个处理组其它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31→22→31略低于31→25→31处理组。由此可见,在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盐度突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生理健康(免疫防御、抗氧化)指标具有明显影响,血浆T-AOC水平可作为生物絮团养殖凡纳滨对虾对盐度胁迫评价的生理健康指标。  相似文献   

3.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使用悬浮絮团发生装置(对照组未使用),设置空白对照组、芽孢杆菌(Bacillus sp.)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检测养殖环境中水质指标、细菌数量和对虾生长指标,评估添加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养殖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芽孢杆菌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的氨氮浓度在实验前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中后期,亚硝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物絮团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添加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能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浓度。芽孢杆菌组、共同添加组水体中芽孢杆菌数量显著大于对照组、产纤维素酶菌组(P0.05);芽孢杆菌组、产纤维素酶菌组、共同添加组的弧菌数量在实验后期都低于对照组,对虾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换水比例较对照组低30%。结果表明:甘蔗渣悬浮颗粒和芽孢杆菌的添加,能增加和维持水体中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改善养殖环境,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饵料系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生物絮团对养殖环境的清洁作用及对虾生理指标的影响。生物絮团实验梯度设置为0、5、10 ml/L,在实验开始后将凡纳滨对虾随机放入氨氮浓度(2.5±0.3)mg/L的实验水槽中,以不添加生物絮团组为对照组,分别于0,6,12,24,48h时取对虾血淋巴,鳃丝、肝胰脏样品并进行免疫和解毒代谢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生物絮团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氨氮,来提高虾体免疫活性和解毒代谢能力。各处理组水中氨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24h之后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各处理组虾体血液、肝胰脏、鳃丝中精氨酸酶活力、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随着生物絮团将水体中氨氮的清除逐渐降低,在24h,凡纳滨对虾鳃丝、血淋巴、肝胰脏中谷氨酰胺合成酶在生物絮团处理组之间以及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并且其活性下降程度与生物絮团浓度成正比。各处理组对虾血细胞数量,吞噬率,溶菌,抗菌活力在施加生物絮团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48h降低在一个较低水平。由此可见,生物絮团对养殖水体中氨氦有明显的清洁作用,并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指标和解毒代谢指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中应用技术。实验设置为2个处理组:生物絮团+100%投饵组、生物絮团+75%投饵组,每个处理组设置2个平行组。结果表明:通过添加碳源池塘生物絮团沉降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实验40~80d内生物絮团沉降量无显著差异(P0.05),并保持稳定的状态;各实验组池塘TAN和NO-2-N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30d、50d时达到最大值,而且所有水质指标均符合对虾健康生长的要求;异养菌和弧菌数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100%投饵和75%投饵2个实验组相近。各实验组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血浆抗菌、溶菌活力和血浆、肝胰脏T-AOC、SOD、GSH活力和GSH/GSSG在养殖期间随时间变化不显著(P0.05),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100%投饵组75%投饵组,抗菌、溶菌活力无明显差异(P0.05),而血浆T-AOC、SOD活力均为75%投饵组100%投饵组,GSH活力和GSH/GSSG则差异不显著,各实验组肝胰脏所有抗氧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减少投饵对凡纳滨对虾生物学体长、体质量和养殖产量均无明显影响(P0.05);75%投饵与100%投饵处理组饵料系数分别为1.1、1.4,亩利润分别为2789、3141元,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16、1:2.52。由此可见,添加有机碳源培育生物絮团,可以有效的调控水质,而且在减少投饵情况下生物絮团养殖凡纳滨对虾可基本保持正常的生理健康水平,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养殖效益,是一种清洁健康的对虾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定向培育的悬浮生物絮团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系统水质环境的影响,分别使用甘蔗渣和稻壳粉搭配芽孢杆菌,在养殖池中培育悬浮生物絮团,以商业养殖模式为对照,进行为期50 d的凡纳滨对虾水泥池养殖实验(放养密度350尾/m~2,初始体长(4.8±0.6) cm,初始体重(1.35±0.48) g);定期检测养殖系统的水质状况、水体和絮团的细菌密度、对虾生长状况。研究表明:甘蔗渣组和稻壳粉组的对虾成活率分别为77.14%和74.11%,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26.7%和21.7%(P0.05);其产量分别为4.03和3.16 kg/m~2,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31.7%和3.3%。甘蔗渣组的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峰值分别为2.33和2.27 mg/L,稻壳粉组的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峰值分别为2.20和2.55 mg/L,均较对照组高,且比对照组出现时间早10 d。养殖水体亚硝态氮与硝态氮浓度变动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拟合方程分别为对照组y=e~(0.2/x)(R~2=0.966)、甘蔗渣组y=e~(0.364/x)(R~2=0.942)和稻壳粉组y=e~(0.434/x)(R~2=0.945);其亚硝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转化速率排序依次为:稻壳粉组甘蔗渣组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定向培育甘蔗渣和稻壳粉悬浮生物絮团能提升水体的硝化速率,促进亚硝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另外,甘蔗渣和稻壳粉悬浮生物絮团也有助于提升对虾的成活率和产量,且甘蔗渣悬浮生物絮团对对虾成活率和产量的提升效果优于稻壳粉悬浮生物絮团。  相似文献   

7.
盐度对不同卤虫品系存活和生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丽英  王婧  贺华  邓元告 《海洋科学》2013,37(11):41-47
作者采用中国渤海湾盐田固有的渤海湾孤雌生殖卤虫(Bohai Bay Artemia parthenogenetica,BHB)和分别源自美国旧金山湾盐田(SFB)与越南Vinh Chau 人工养殖(VSFB)的两性生殖卤虫(A. franciscana),研究盐度(分别为70, 125 和180)对上述品系卤虫存活和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实验盐度范围内, 所有品系卤虫存活率随盐度升高而显著降低, 但与BHB 卤虫相比, SFB 和VSFB 卤虫对高盐度的耐受力较强。盐度显著影响BHB 卤虫性成熟时间和产后代间隔时间, 并随盐度的升高而延长,但对SFB 和VSFB 卤虫没有显著影响。所有品系卤虫每窝产幼体或产卵数量均随盐度升高而有降低的趋势。较低盐度(70)下, BHB 卤虫以产幼体占绝对优势, VSFB 产幼体较多, SFB 产卵较多; 而在较高盐度(125 和180)下, VSFB 以产幼体占绝对优势, SFB 和BHB 也以产幼体居多。总之, 与SFB 和BHB 相比, VSFB 在高盐环境下存活率较高, 且以产幼体占绝对优势, 表明VSFB 卤虫更适应于高盐盐田环境,有利于该品系卤虫在盐场建立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泼洒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C-01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的影响,并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养殖水体和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芽孢杆菌的泼洒浓度分别为106、108和1010cfu/m3(分别命名为BC6、BC8和BC10),每7d全量换水1次,以未泼洒芽孢杆菌处理为对照组2(CT2)。另外设置每隔3d全量换水1次的未泼洒芽孢杆菌处理作为对照组1(CT1)。8周的养殖实验表明,BC6处理组刺参的末体重显著高于2个对照组(P0.05),BC8和BC10处理组刺参的末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CT1(P0.05)。而BC6和BC8处理组的刺参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CT1和CT2处理组(P0.05)。研究发现,刺参养殖水体中的优势菌群归属于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各处理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蜡样芽孢杆菌未能在养殖水体中形成优势菌群。刺参肠道内含物中优势菌群归属于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ε-变形菌纲、黄杆菌纲、拟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以BC8和BC10处理组之间的相似度最高。芽孢杆菌纲(Bacilli)细菌在3个处理组刺参肠道内含物中成为优势菌群,并在BC6处理组成为第一优势菌群,而相对于CT2对照组,拟杆菌纲细菌相对丰度在3个处理组中显著下降。刺参肠道固定菌群的优势菌群归属于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黄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相对于对照组CT1和CT2,3个处理组刺参肠道γ-变形菌纲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相对于对照CT2,BC6和BC8处理组中芽孢杆菌成为第一优势菌群。黄杆菌纲细菌比例随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本研究表明,水体中泼洒该芽孢杆菌制剂对水体和刺参肠道菌群结构均具有显著影响,在适宜的泼洒浓度下可以有效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9.
用不同水平(分别为T1组:0 mg/L;T2组:50 mg/L;T3组:100 mg/L;T4组:150 mg/L)乳铁蛋白(lactoferrin,简称LF)强化的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幼体投喂9~23日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仔鱼。结果表明,摄食LF强化卤虫幼体的大黄鱼仔鱼其生长无明显改善(P0.05),但大黄鱼仔鱼的成活率和抗应激能力显著提高,T3(60%)和T4(80%)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T1(40%)和T2(30%)组(P0.05)。T4组大黄鱼仔鱼的耐干露能力最强,T4组和T3组的抗高盐度(65)应激能力明显的强于T1和T2组(P0.05),T4组和T3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经4 h高温(32°C)曝露后,T1和T2组的仔鱼全部死亡,T4组和T3组的成活率分别为30%和23.3%。即仔鱼的成活率和抗应激能力受卤虫强化LF水平的影响显著,LF强化的有效剂量为不低于100 mg/L强化水体。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盐度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及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盐度(0~30)环境下养殖的脊尾白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各盐度组脊尾白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15、20盐度组脊尾白虾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肌肉的水分和粗脂肪随环境盐度升高出现显著下降(P0.05),而粗蛋白含量随环境盐度升高而升高(P0.05);粗灰分含量随盐度升高有一定的上升趋势;脊尾白虾肌肉粗蛋白含量在盐度15时为18.02,显著高于0~10盐度组(P0.05),与盐度20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风味氨基酸总量,15~30盐度组显著高于0~10盐度组(P0.05),且盐度组15~30之间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此,脊尾白虾淡化养殖最低盐度应该保持在15以上,以保证其风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构建黄海浒苔漂移输运模型的基础上耦合了生长消亡过程的生态模块,利用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数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全球业务化海洋学预报系统(Chinese Global operational Oceanography Forecasting Sys...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验室生态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藻体部位、藻质量、碳源质量浓度及水流流速对铁钉菜(Ishige foliaceaokamurai)和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氮磷营养盐吸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大型海藻不同部位对营养盐的吸收速率不同,铁钉菜下部的吸收速率最大,其次是固着器;羊栖菜顶部的吸收速率最大,其次是中部。铁钉菜藻质量1.0g的吸收速率最大,其次是1.5g;羊栖菜藻质量0.5 g的吸收速率最大,其次是1.0g;2种藻类2.0g和2.5g的吸收速率相差不多。碳源质量浓度为1200mg/L时,铁钉菜的吸收速率最大,其次是碳源800mg/L;碳源质量浓度为800mg/L时,羊栖菜的吸收速率最大,其次是碳源400mg/L;2种海藻对照组的吸收速率均相对较低。相同流速下,2种海藻均以PO4-P对照组的吸收速率最大;NO3-N、NH4-N吸收速率在流速为50cm/s时最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防细菌拮抗病原菌,是水产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从福建省宁德市海水养殖区底泥筛选到一株既能产纤维素酶又具有拮抗水产病原菌功能的芽孢杆菌FA08,通过传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手段,并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功能菌FA08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Gen Bank登录号:KM892857)。进一步考察功能菌FA08菌株所产的纤维素酶对p H值、温度和紫外线的敏感性发现,功能菌FA08所产纤维素酶对酸碱度具有很强的耐受力,p H 3至p H 10范围内保持稳定,对温度也有较好的稳定性,在30—80°C范围内,其酶活仍达到70%,对紫外线不敏感。对FA08的抗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功能菌FA08发酵上清对嗜水气单胞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拮抗效果。因此,该菌对未来水产业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赵斌  胡炜  李成林  韩莎 《海洋与湖沼》2018,49(3):700-706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紫刺参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6个温度条件下(14oC,18oC,22oC,26oC,30oC,34oC)和5个盐度条件下(23,27,31,35,39)紫刺参稚参和对照组普通刺参稚参的存活、生长及体色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温22oC实验组紫刺参在不同水温实验中的成活率最高,为87.0%,水温18oC和34oC时的紫刺参成活率高于普通刺参;水温高于22oC实验组的紫刺参体长增长显著高于普通刺参,以水温为14oC实验组的紫刺参SGR最低,为4.63%/d。盐度31实验组紫刺参在不同盐度实验中的成活率最高,为86.3%;紫刺参与普通刺参SGR随盐度的升高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盐度39实验组中,紫刺参SGR为5.47%/d,显著高于普通刺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刺参开始着色到变色完成的时间为7—23d,当水温为22oC、盐度为31时,紫刺参在32—48日龄完成变色,随着盐度或水温的改变,变色时间逐渐从16d延长至22d。紫刺参相比普通刺参有更广的适温范围和耐高盐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以水体中氨氮、活性磷酸盐和溶氧变化为指标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光色对番红砗磲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10000lx光照时,番红砗磲排氨量逐渐减少,在光照12000lx时转为吸收海水中氨氮,并在16000lx时达到最高[1.89μg/(ind·h)];在2000lx光照条件下,番红砗磲可吸收海水中活性磷酸盐并释放氧气。其活性磷酸盐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加,在16000lx时达到最高峰。在实验光照范围内,番红砗磲产氧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逐渐增加。上述结果显示番红砗磲最佳光照强度约为16000lx。(2)当番红砗磲自黑暗转移至各光照组后,其氨氮、活性磷酸盐吸收率均随时间逐渐降低,而产氧率则逐渐升高。(3)光色显著影响番红砗磲合成代谢,蓝光最佳,红光次之,白光最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细菌性疾病因病原菌种类繁多、覆盖区域广而影响了其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从体表具有黑斑、肢体残损症状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肝胰腺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 rRNA序列和特定毒力基因检测鉴定,以及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分析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结果表明,该菌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含有aer、lip、gcat、ser和OMPA I等毒力基因;药敏试验显示其对头孢曲松、氯霉素等7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恩诺沙星、阿米卡星及复方新诺明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四环素、环丙沙星等10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该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对罗氏沼虾的半致死浓度为6.54×105 CFU/mL。豚鼠气单胞菌作为水产养殖中的条件性致病菌,研究结果揭示了该菌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有利于丰富豚鼠气单胞菌属的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微微型浮游植物是水环境生态碳汇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初级生产的重要执行者。选取了一个典型的陆海交界关键带环境——海南东寨港入海口水域,采集了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开阔水域、入港河流和新埠海海端的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样品,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以探究它们在东寨港水域中的丰度、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冬季水域微微型浮游植物以真核浮游植物(Eukaryote,Euk)和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两大类群为主,其中聚球藻有两个亚群,分别为富含藻蓝蛋白聚球藻(Phycocyanin-rich,PC)和富含藻红蛋白聚球藻(Phycoerythrin-rich,PE)。Syn-PC、Syn-PE和Euk在东寨港水域表层水体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61×104±1.09×104)、(3.06×104±7.05×103)、(1.56×105±8.03×104) cells/m L,底层水体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64×104±...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厚壳贻贝Hox基因家族的定位、进化以及在不同成体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基于厚壳贻贝全基因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分析厚壳贻贝Hox基因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以及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从厚壳贻贝全基因组数据中鉴定出11条Hox基因序列,并分别命名为Hox1-5、Antp、Lox2、Lox4、Lox5、Post1、Post2。对11条Hox序列的基本特征分析发现最长的是编码703个氨基酸的Hox2,最短的是编码190个氨基酸Post2,等电点5.11~10.22,且不均等分布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除Post1基因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发现,其余10个基因亚细胞均定位在细胞核内。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使用厚壳贻贝中鉴定出的101条氨基酸序列进行建树,聚类的结果倾向于四类,而从已鉴定的厚壳贻贝11个基因结合软体动物Hox建树结果分析, Post1和Post2聚为一支, Hox4、Antp、Lox5、Lox2和Lox4聚为一个大类,Hox1、Hox2和Hox3各自聚为一类Hox,此外,Hox5单独聚为一类。厚壳贻贝不同组织的qRT-PCR结...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浮游植物计数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光光度法等分析方法,探索了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在批次培养过程中氮磷吸收、产毒、生物量、p H等参数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对磷的吸收迅速,可以将磷储存于体内,待生长使用。该藻对氮的吸收相对缓慢,环境中氮缺乏时,产毒量不再增加,说明氮对产毒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第二对数期中出现了碳限制环境,导致叶绿素a在碳限制条件下无法表征藻的生物量,相反,叶绿素a和生物量呈负线性关系,可能是叶绿素转化成其它含碳物质,用于生长。毒素不仅存在于细胞体内,培养液中(胞外)也含有毒素,并且胞外毒素从稳定期开始逐渐升高。胞内毒素的组成中GTX1/4占据绝对优势,GTX2/3含量相对较少。生长延缓期和第一对数期,各种毒素组成比例相对稳定,而在随后的生长期内,GTX1/4在总毒素中的占比逐渐上升,GTX2/3占比逐渐下降,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组成会随着生长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张树乾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23,54(5):1395-1400
2021年3月在大连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时采集到2个裸鳃类标本,经鉴定发现为欧氏针盘海牛Diaulula odonoghuei (Steinberg, 1963),为中国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在研究中对其进行了活体拍照,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进行了观察。此外,测定了这两个标本的COI、16S rRNA和H3基因序列,将测得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针盘海牛属Diaulula的同源序列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针盘海牛属的系统发育树。欧氏针盘海牛在我国沿海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海软体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