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西2003年夏季罕见高温气候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500hPa环流特征分析表明,副高异常强盛是造成2003年江西夏季罕见高温的主要原因。利用1959-2002年资料对江西夏季高温与同期和前期500hPa高度场、海温场进行相关普查以及高、低温年合成对比分析发现,上年10月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偏高、当年1月500hPa高度场新地岛附近为负距平;10月海温与次年夏季副高关系较好。用海温对夏季高温进行了预测试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鉴于2008/2009年2月云南出现的异常低温冷害/高温干旱的气候事件,用1961—2009年云南2月气温资料进行年代际分析,对2月气温进行异常指数计算,并对影响云南2月的大气环流及海温等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探讨发生此类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近50年云南2月气温呈线性上升趋势,2月平均气温近10年来处在高温背景下,2008年为异常偏低,2009年为异常偏高。2008(2009)年2月云南低(高)温是在太平洋赤道海温偏冷(稍暖)、冬季风偏强(弱)、中高纬经向环流较强(弱)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同时,2008年2月对流层低层在蒙古高压前部的冷空气源源不断向南输送,使得云南东部地区冷空气持续时间长,形成强低温阴雨天气;2009年2月反之,蒙古地区高度场较常年明显偏低,冷空气活动偏弱,使得云南高温干旱突出。  相似文献   

3.
2003年夏季中国江南异常高温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2003年夏季在中国江南出现了大范围异常高温天气,无论其绝对高温值、还是持续时间之长都创下了历史记录,给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作者对异常高温发生的直接原因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极度持续偏强和西伸是直接原因,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势的持续异常是多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初步分析表明,热带太平洋一印度洋海温、中西太平洋跨赤道气流异常、平流层过程以及全球增暖的背景条件是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7-2010年佛冈县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观测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资料,运用小波分析、M—K检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佛冈县54年来高温日数的月、季、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异常年份同期7、8月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佛冈县54年来年高温日数平均为13.3d,主要集中在7、8月。高温日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最大值为2003年的33d,最小值为1973年的1d。高温日数准20年的年代际振荡周期较为稳定,但在2000年发生了突变。高温日数偏多年较偏少年多,500h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北偏强,南亚高压明显偏东偏强。  相似文献   

5.
2009年丹东地区不仅没有气象意义上的主汛期,而且发生了持续时间居历史第3位的伏旱天气。阐述了2009年丹东地区伏旱天气事实,探讨了伏旱成因机理。结果表明:造成2009年中国丹东地区伏旱天气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历史上常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和"588线"控制丹东地区。与之相反,伏旱事件期间,副热带高压位置稳定偏南,极涡位置主体偏北,中国丹东地区持续受西风带纬向环流控制,导致冷空气南下引导受阻,高层南亚高压在高温期有明显的北抬东伸。台风活动路径偏西、偏南,使副热带高压维持偏南而无明显西伸北跳,也是导致全区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和日益明显的城市化效亦与伏旱天气事件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2009年丹东地区不仅没有气象意义上的主汛期,而且发生了持续时间居历史第3位的伏旱天气。阐述了2009年丹东地区伏旱天气事实,探讨了伏旱成因机理。结果表明:造成2009年中国丹东地区伏旱天气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历史上常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和"588线"控制丹东地区。与之相反,伏旱事件期间,副热带高压位置稳定偏南,...  相似文献   

7.
2009年盛夏湖南持续高温干旱及同期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湖南省97个台站降水、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湖南持续高温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同期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高温时段从8月中旬初开始一直持续到下旬后期,其中8月中旬到下旬高温范围和持续时间大部分地区为1959年以来最严重的时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偏西,湖南地区在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是引起持续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从南海到湖南地区存在经向水汽输送的负异常中心,这种水汽输送形势有利于持续高温干旱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9.
周涛  乔琪 《贵州气象》2004,28(Z1):49-50
通过分析形成2003年夏季高温的短期形势场、数值产品物理量场及气候环境,得出副高强度极度偏强,西伸脊点极度偏西,极涡极度偏强,中高纬无阻塞形势是造成今夏高温少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21年6-9月广西经历了1951年以来最高的月平均气温,大范围高温天气频发.利用1961-2021年广西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日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1991-2021年ERA5再分析资料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资料,对此次广西异常高温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 表明,气候变暖是导致此次高温事件的重要气候...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53-2018年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惠州市区逐日气象要素数据,统计分析了惠州市5月高温的气候特征,及1963年和2018年异常高温的成因。结果表明,惠州市5月出现高温天气年频率为15%;近66a间,惠州市5月日极端最高和月平均气温年变化均呈不显著的增加变化趋势;1963年和2018年5月出现了罕见的持续长时间的高温酷热天气,1963年以15d和38.1℃位列第一;5月气温异常偏高主要成因为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中心偏东偏北,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广东上空,同时低层弱的西南气流影响,形成了对流层高层辐合-低层辐散的高低空配置,有利于惠州高温天气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2.
贵州夏季降水异常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1999年贵州省19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应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贵州夏季降水的周期振荡特征和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州夏季降水具有多尺度振荡的特点,且振荡的周期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大气层结和基本物理量场特征等方面,对2005-06-17—22榆林市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西部型青藏高压的持续加强为高温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河套暖高压稳定少动是形成高温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前期干旱、持续的低水汽输送、稳定的层结以及近地层逆温共同作用导致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14.
将2009年7月第5候至8月第2候作为研究时段,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镇江地区2009年盛夏罕见的低温多雨寡照的极端异常气候作了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同期ECMWF的中期预报产品与实况,实现了对ECMWF模式的中期预报性能检验,由此加深了对此类天气过程中期预报的理解。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东偏弱,110~120 °E上空850 hPa层上存在异常南北风的辐合区,受西南季风和热带系统的共同影响,整层具有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在此次极端异常气候发生过程中,ECMWF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维持海上和增强西进的中期预报精准。同时,其数值产品对西风指数和850 hPa温度也具有良好的中期预报指示意义,成为准确预报此次过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61~2014年哈密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5~9月逐日最高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NCEP1°×1°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哈密市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哈密市高温天气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点,1961~1993年是偏少期,1994年以后明显偏多,而近14a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2)哈密市近54a年平均高温日数是35d,主要集中在6~8月,7月最多。(3)高温日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最多为2002年出现60d,最少为1993年仅出现了11d。(4)新疆脊、伊朗副热带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与高温天气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哈密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在500hPa高度场主要表现为三类环流类型:西太副高西伸发展型、伊朗副高东伸发展型、西太副高西伸发展与伊朗副高东伸发展共同作用型。  相似文献   

16.
气候轨道业务包括月、季、年和年际尺度的气候系统监测与诊断、短期气候预测、气候系统影响评价、气候应用与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通过对贵州省气候轨道业务现状的分析,介绍了目前贵州气候轨道工作存在和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展望了今后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05年黔西南州8个气象站45a的逐年逐月平均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资料,分析了全州的变暖情况,结果表明,黔西南州年平均温度以0.135℃/10a的线性趋势增加;四季中春季没有增温趋势变化,冬季、夏季和秋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暖,而冬季的增温幅度最大为0.256/10a。  相似文献   

18.
“2009.2”沈阳暴雪天气诊断与预报误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9年2月12—13日沈阳暴雪过程,运用Micaps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大尺度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场。结果表明:500 hPa南北两支槽在辽宁的叠加和地面蒙古气旋及江淮气旋的合并是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成因。强降雪出现在850 hPa涡度和200 hPa散度大值区内,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低空急流为暴雪区水汽来源,亦为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源,暴雪区还具备上干冷下暖湿的热力不稳定条件;降水性质的转换与850 hPa的温度、温度平流和地面气温有直接联系;暴雪过程无论从量级,还是降水起止、雨转雪时间均预报得较为准确,但对降雪量和积雪深度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