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天津东部平原,有许多以“岭”“坨”、“台”命名的村落名称,仔细推敲这些与高地有关并具有指向意义的地名,竟然发现其中隐藏了许多自然之谜。在“天津市古海岸与湿地自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南部,分布着4道由哈、蚶、坚、螺等海洋生物的遗骸(贝壳)组成的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6,(3):42-43
第一步为“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地理解题思想和方法能搭建起地理知识和现实问题的“桥梁”,有效认识、思考与解决地理问题,适应新高考的考查要求。本文在充分解读“将今论古”思想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结合高考评价体系和新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和要求,理清“将今论古”思想的思维路径;再将该思维路径进行实证研究,建构典型地理试题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有效认识、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个由30多位文物界、勘探界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火药原料科学考察探险队”日前结束在四川绵阳江油市老君山的考察。专家们宣布,他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料——硝的开采提炼基地,而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揭开中国火药发明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理学“十五”优先资助领域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专家们充分讨论后确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在“十五”期间对地理学的6个领域研究优先资助:(1)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2)地求证有层系统的地理过程和环境效应;(3)水土资源形成的理论及其合理利用;(4)环境演变、灾害形成与污染防治;(5)区域可持续发展;(6)对地观测技术、遥感理论和探测机理及空间数据分析建模。  相似文献   

6.
吴天歌 《中国地名》2013,(11):32-33
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挖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青铜剑——“越王勾践自用剑”。令人震惊的是,这枚青铜剑被压弯后,很快就会反弹平直,成为考古学上,乃至世界青铜史上一大奇观。在古代,人们能有如此高操的制作技艺,深埋地下竟能干古不锈,寒光闪闪,成为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7.
新闻提示 小云南“千古之谜” 以辽南为中心的辽宁大部及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近年来在修订地方志中,常有居民口传祖籍“小云南”,但受访者均不知“小云南”身在何方。关于“小云南”出处,不仅在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长期以来,它成了东北民间寻根的一大“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8.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中国科学家在安徽繁昌发现了一批距今大约二百多万年的石制品 ,经专家鉴定认为 ,这不仅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的第一把“石刀” ,也是已知欧亚大陆上最古老的文化遗物。这一发现把中国境内人类生活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三十多万年。专家指出 ,“人字洞”石制品的发现 ,为寻找早期人类、揭示亚洲人类起源之谜提供了可能。1998年 ,作为旨在寻找更为古老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国家“九五”攀登计划“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项目”的子课题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昌柱博士率队对安徽繁昌孙村镇的人字洞先后进行了3…  相似文献   

9.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F0002-F0002
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2005年第一次工作学术交流会”于2005年10月15~16日在该所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遥感所、国家博物馆、河南省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厦上海、浙江、陕西,湖北、福建、安徽.云南等地遥感考古工作站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一块有刖足骗人之嫌的石头,摇身一变价值连城,甚至有人用十五座城来换。最终成为“皇权天授”的象征,历代改朝换代的神器。那么,这块石头到底奇异到什么程度,竟有这般神奇魔幻之力呢?史学家对它的研究由来已久,做了大量的工作,有许多假设和推断。直到地学家的介入,才使得这一千古之谜,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2018年12月26-28日,由广州地理研究所杨龙研究员和孙中宇副研究员联合发起的“第二届无人机遥感在生态学/地理学中的应用”研讨会在广州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无人机研发企业的研发者等40多家单位的共计12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本次研讨会主要分为五大主题,分别是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无人机遥感在生态学中的应用、无人机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无人机遥感在生态学/地理学中的潜在应用以及无人机基础培训与遥感平台展示等。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流域农垦后水质的变化及其控制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流域(指叶尔羌河、和田河及阿克苏河汇流口以下)幅员辽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优良,为古、今农业开发的重要基地并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中下游的轮台、尉犁、罗布泊早在汉代已是著名的屯垦地区,后来因气候极端干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地理》2006,29(6):860-860
应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邀请,2006年10月20日至11月1日,国际著名植被与土壤遥感专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土壤、水资源与环境科学系Alfredo Huete教授来疆进行为期13天的学术交流。lO月25日下午,Alfredo Huete教授为研究所科研人员做了题为“卫星监测植被结构与功能在碳与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Alfmdo Huete教授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土壤、水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陆地生物物理与遥感实验室的创始人和现任主任,作为国际资深的植被与土壤遥感专家,是SCI刊物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的编委。他于1988年开发的土壤改进性植被指数SAVI被广泛应用于地覆盖度植被遥感研究。先后参与了美国NASA、NOAA等机构的各种遥感器设计。目前他领导开发的基于MODIS的增强植被指数EVI广泛应用于监测美国本土及全球植被变化和植被健康监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油气谱的实测和分析,结合烃类微渗漏理论,讨论油气信息的波谱特征和遥感直接探测的机理。运用遥感技术探测油气信息,一是探测烃类微渗漏产生的地表理化异常,二是直接探测渗漏运移到地表的烃类物质或土壤吸烃信息。在塔北试验区,烃类组分异常是最直接,最有意义的标志,2.32-2.36μm的烃类吸收双谷位置,被确定为塔北地区油气遥感探测波段。  相似文献   

15.
信阳     
信阳市当北纬32°07′,东经14°05′,地处豫南,南依大别、桐柏山脉,地濒浉河,北有滚滚东流的淮河。城东南有九里关,西南有平靖关,正南有武胜关,均扼南北交通要道:独信阳居中,素有“三关之险”的称号。因其居楚豫之交,为豫南门户及南北交通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辞源》载:古“申国”在今南阳。“申”姜姓。传为伯夷之后,居今陕西、山西间,周宣王时一部分被东迁、分封于谢(即今南阳)建立了申国。春秋初期为楚天王所灭。其留在原地的部分称西申,或称西戎,也叫姜戎。又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夏古国在历史上突然神秘消失?为什么曾经通行西夏全境的西夏文最后变成了神秘的“死文字”?建立西夏古国的党项人后裔如今又流落何方?在国家图 书馆日前开展的“西夏珍贵文物展”上,这些“西夏千古之谜”您都可以找到答案。 从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到1277年被蒙古人所灭,西夏在我国宁夏、甘肃、陕西、青海一带雄踞300余年,创造了包括西夏文在内的一系列灿烂文化,然后突然消失,并且在现存史料中不留一点痕迹,使它成了一个异常神秘的的国度。 被专家称为“死文字”的西夏文,结构方方正正,极像汉字的蝇头小楷,可仔细一看,却一字不识。专家介绍,西夏建国之初,曾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造字法,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一共6000多字,通行400余年,但  相似文献   

17.
近日,北京一陈姓先生介绍,他的朋友刘俊杰在河南省新郑、新密、禹州交界处的具茨山拍照时发现了大量神秘的形如石刻地图、石雕水利模型的遗迹,而该地域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方。如果这些石刻属实,“大禹治水”这一千古之谜是否将由神话传说回到历史事实芽深山中发现奇怪符号记者在北京见到了来自河南的摄影爱好者刘俊杰先生。提起发现“神秘符号”的缘由,他告诉记者,那还是1988年的春天,酷爱拍摄风景照的他来到了位于新郑、新密、禹州交界处的具茨山上。“那是我第一次发现这些奇怪的符号,我发现一块石头上凿有好几串整齐的圆孔,再往别处…  相似文献   

18.
在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镇杨步垸与辉云口镇(今木兰村)交界处,有个湖名叫陈印湖。湖水清澈碧透,宛若明镜。湖岸百花吐艳,柳红垂金。每逢月圆之夜,湖中霞光万道,人们见了惊喜地高喊:“金印!金印在闪光!”有的人还怀着热切的希望在闪光处挖掘金印……神奇的景观展现着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讲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2006,(10):45-45
直到今天,准确预报台风依旧被认为像是在“钢丝上跳舞”一般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捕获”行踪飘忽不定、结构千变万化的台风?前天举行的台风科学讨论会上,专家们呼吁尽快实施飞机“捕风”。其实,很早以来,各国的海洋气象科学家就着手进行对台风的“捕捉”。最早的台风预报可追溯到18世纪初叶,只不过当时收集台风资料只能依靠航行在世界各大洋上的商船开展义务观测才能得到。如今,我国已经建立起遍布全国沿海的地面监测网、高空气象探测网、气象雷达探测网、海洋监测网等多种预警网络。  相似文献   

20.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陈述彭  黄翀 《地理研究》2005,24(4):489-498
经济建设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到处存在。既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为此重申“中国原则”,即以“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准则。对石窟文化的保护,初步解决了游客拥挤对壁画、彩塑的潜在威胁,加强了对风沙侵蚀危害的防范,但仍然面临许多社会和自然环境问题。古城遗址的发现,涉及对古环境反演的科学问题。利用考古发掘的丰富信息,联系古自然环境变化和人文影响、物质传播的大背景,可能有助于开豁诠释、论证古代文明和古文化的新思路。破解中原许多古城遗址之谜,也需要从重建、虚拟古环境着手。古建筑的修复或重建,既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也要考虑适应现代环境与生态功能,适度采用现代新工艺和新材料。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运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不乏成功先例。作者建议,进一步推广田间考古格网的经验,构建多层次的格网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能力建设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