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局地大气能量有效性中的表面扰动位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丽  李建平 《气象学报》2011,69(4):664-671
在局地扰动位能理论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与实际地形有关的表面扰动位能部分,理论推导了数学表达式,表明地形和表面热状况是其决定因素。利用再分析资料考察了其气候学和气候变率特征。研究表明,表面扰动位能具有独特的热动力学意义,它的量值与地球表面高大地形密切联系,而其季节变动特点则与表面热状况的季节变化息息相关。高纬度极地地形区域为明显的全年基本不变的负扰动位能分布区,低纬度热带区域则呈现季节变动非常小的正扰动位能分布。表面扰动位能的季节变动和年际变率的极值区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的高大地形区域,夏季达到正的极大值,而冬季则转变成负值区。这一特征在青藏高原区最为典型,其表面扰动位能在时域和频域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特征,年际变率以2—4a周期为主。  相似文献   

2.
湿有效位能推广应用交流会剪 影广西区气象局局长赵月年同志,在交流会开始时讲了话。课题负责人、囤家气象局气象科学院副研究员吴宝俊同,:在会上作学术报告大会发言摄影:卯瑞清会场全景湿有效位能推广应用交流会剪影@卯瑞清  相似文献   

3.
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由于它来势猛、强度大,往往会引起特大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然而暴雨的预报历来是天气预报的难题,要报好特大暴雨,更不容易。为了探讨特大暴雨的预报,本文试从湿有效位能出发,初探单站特大暴雨的有效位能特征,为暴雨预报寻找依据,从几个特大暴雨个例分析结果表明:上游站的湿有效位能与下游站的特大暴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暴雨是在特定环流背景场下,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相结合的产物。湿有效位能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热力因子,它的作用是放大了有用的信息,对无用信息不放大或放大的很小。因此,应用湿有效位能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它的选择放大作用,捕捉暴雨苗头,结合环流形势预报暴雨。下面我们从单站Amk时空变化和850毫巴Amk的水平分布特征两个方面去分析单站暴雨产生的前期条件。  相似文献   

5.
有限区域湿有效位能收支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宝俊  蒋凤英 《气象学报》1983,41(3):338-342
有效位能是大气能量学中较出色的创见[1-3],它的收支方程,有助于揭示能量制造、积聚、释放条件,在理论与实际工作中都占重要地位.自六十年代史密斯(Smith,P.J.)提出有限区域有效位能及其收支方程后[4],很多人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暴雨过程是一种能量转换过程。我区暴雨来临之前,孟加拉湾一带有低槽发展,输送大量暖湿气流,使其AmK激增,出现深厚正能层高能去和能量锋区,它们都与我区暴雨的发生发展有着较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政 《四川气象》1998,18(3):22-24
根据能量天气学理论,用湿有效位能分析了阿坝牧区4月份灾大雪产生的能量条件得出了大雪天气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有效位能在空间的积聚,并达到一定量值。重要条件是有使春转换、释放的机制。根据这个认识,制作了阿坝牧区4月份在雪天气预报模式,应用于预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跃清 《气象》1984,10(12):23-24
一、湿有效位能A_(mk)与暴雨的关系 从大气能量学的观点看,暴雨的孕育、产生和结束也就是能量的积累、爆发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1983年汛期暴雨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1)暴雨发生前12—24小时,已有大量不稳定能量和充沛的水汽在暴雨区聚集,这就是暴雨前期出现的增能效应。(2)在不同的影响系统和流场条件下,暴雨前期能量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在垂直方向更加明显。(3)降水的性质、时间和强度与能量场的配置有关。由此,我们又进一步分析了湿有效位能Amk与暴雨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1.A_(mk)能量场:经普查分析看出,在暴雨前12—24小时,发生暴雨的地区受自南向北伸出的A_(mk)高能舌(带)控制。高能舌一般来自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西南部,并随高度增加逐渐向北倾斜。  相似文献   

9.
10.
行星大气有效位能理论之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从两种观点(方法)出发推导的有效位能数理表达式。即Lorenz(1955)导出的欧拉观点有效位能表达式和Smith(1969)[2]导出的拉格朗日观点表达式。本文用拉格朗日方法重新推导的P坐标有效位能表达式与Smith方法有异。在此基础上,重新推导了有效位能平衡方程并讨论了其中的效率因子问题。指出,用欧拉方法不可以得到所谓效率因子。   相似文献   

11.
12.
去年12月,全国湿有效位能应用会议在杭召开后,我省不少台站立即组织力量,边学习,边试验,定出初步预报方案,经过今年汛期的试用,初见成效。杭州市台用A_(mk)方案,成功的报出6月9日及6月13日两次全区性暴雨;绍兴市台用“湿能”配合其它物理量作诊断分  相似文献   

13.
1984年8月9日傍晚至10日上午,德州地区由于受在福建罗源县登陆北上的8407号台风低压影响,全区出现了暴雨——大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本文应用湿有效位能对这次暴雨进行分析,为以后这类暴雨的预报提供依据。一、湿有效位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 1.Amk垂直分布特征对德州地区出现暴雨前10小时,作8月9日08时Amk剖面见图一,济南附近上空Amk等值  相似文献   

14.
刘延英  方文举 《气象》1983,9(2):13-13
“湿有较位能推广应用交流会”于1982年12月21—2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32名气象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大多是从事天气预报值班或研究的人员。会议共收到学术报告和经验交流材料59篇。会上有14名代表发言介绍了在1982年汛期中运用湿有效位能理论和方法预报暴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由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院主持的《湿有效位能》推广应用交流会,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在南宁召开。全国有21个省(市)自治区,60多名气象科学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会上交流学术论文50余篇。会议领导小组成员、自治区气象局局长赵月年同志到会讲了话。  相似文献   

16.
南京北郊冬季大气气溶胶及其湿清除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WPS(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雨滴潜仪和雾滴谱仪测量了2007~2008年冬季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和降水强度,分析了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以及气溶胶粒径与湿清除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具有明显的双峰型R变化特征,数浓度主要集中在0.02~O.2μm粒径范围内,受汽车尾气排放、混合层高度变化以及颗粒物水平输送的影响较大.降雨、降雪和雾过程都对气溶胶粒子有不同程度的清除,降雨和浓雾对核模态和粗模态的气溶胶粒子的清除能力显著,降雪对粒径小于0.03μm的气溶胶粒子的清除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7.
编写一应用程序,计算Amk,并以适当方式在计算机 上显示出来,以便分析暖湿气团内部的能量积累和释放,提高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湿有效位能及其在暴雨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宝俊 《气象》1982,8(11):4-7
有效位能是大气能量学中很重要的创见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马古拉斯(M.Margules)讨论气旋发展的能源时就已提出(当时称为有效动能)。可惜的是,其后半个世纪,虽有人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但进展不大。本世纪五十年代,洛伦兹(E.N.Lorenz)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提出有效位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并用于大气环流的研究。继洛伦兹之后,达顿(J.A.Dutton)与约翰逊(D.R.Johnson)以及范米根(Van Mieghen J.)进行了更全面、更系统、更严谨的讨论。 六十年代末,史密斯(Smith P.J.)提出有限区域有效位能及其收支方程后,把有效位能概念及其收支方程用于天气分析研究者日益增多。 大气中的水汽对天气变化有很大影响,在天气分  相似文献   

19.
何军 《四川气象》2001,21(1):50-50,54
编写一应用程序,计算AmK,并以适当方式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以便分析暖湿气团内部的能量积累和释放,提高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定性分析和数值试验结合是非线性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E.N.Lorenz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本文是他对前期工作(截止1984年2月)较系统的阐述,其初步结果对我们了解这方面工作的现状和趋向是有益的。由于原文太长,已删去2—5节,即公式推导和其简化的阐述这里就不介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