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勇平  全文杰 《广西气象》2005,26(A01):42-43
在分析副热带高压中的西太平洋高压对桂平地区天气的影响的基础上,对副高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2.
副热带高压     
红柳 《辽宁气象》1997,(2):51-51
在赤道与中纬度之间的副热带地区.常年活动着一个高气压带.通常称做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它是气象工作者所熟悉的.而对其他人,可能就有些陌生了。副热带高压在气象学由尤为重要,它与人们的关系是那么密切.它就在你的身边。你看.它那肥胖的身躯横卧在太平洋上,它的南侧是台风源地.而台风则是无人不晓的了,它的北侧是雨带和暴雨发生地;而它那肥胖身躯所占据的地方,则是晴空万里,烈日炎炎。可见,副高对天气影响非常之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结构的气候特征。在亚、非季风区 ,冬季副热带高压带是相对对称的 ,具有脊线连续的带状结构 ,脊面随高度增加向南倾斜 ;夏季副热带高压带中低层是间断的 ,高层是连续的 ,脊面随高度增加向北倾斜。副热带高压脊面倾斜受热成风关系的制约 ,总是倾向暖区。 5月份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最显著 ,不同地域副热带高压的结构、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夏季型副热带高压于 5月初首先出现在孟加拉湾东部 ,5月第 3候稳定建立在孟加拉湾东部、中南半岛及南海西部地区 ;5月第 4~ 5候在南海建立 ;6月第 1~ 2候在印度中部建立。夏季型副热带高压建立的 3个阶段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 3个阶段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孟加拉湾夏季风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空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经向温度梯度的反转。对流层中上层副热带高压脊面附近经向温度梯度可以作为表征亚洲夏季风爆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对华北盛夏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1958~2002年NCEP/NCAR 500 hPa冉分析资料,分析夏季逐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110°~130°E、20°~50°N区域脊线活动情况.发现盛夏(7~8月)副高在588 dagpm以上、脊线在30°N以北的日数与华北降水有大范围正相关区,中心相关系数0.561(显著性水平为0.001).分析发现西太平副热带高压越过30°N的初日(连续3天副高脊线越过30°N的首口)早晚与华北盛夏降水量显著相关,初口与华北盛夏的平均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385,即副高北上早华北盛夏降水多,反之副高北上晚华北盛夏降水少.110°~130°E区域副高脊线越过30°N的日数和初日能更好地描述西太平洋副高与华北乃至我国东部盛夏降水的关系,对实际业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提出确定副高双脊线过程的定量指标,之后重点诊断研究1962年"二度梅"期间的双脊线过程.结果表明:1962年"二度梅"期间,由于季风槽的加强东伸,副高外围变形,在其南侧新生一条脊线,呈现双脊线结构.由此,提出亚洲季风槽的发展东移是副高双脊线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1962年的双脊线过程与1998年的双脊线过程相比,有同亦有异:两次双脊线过程与长江流域"二度梅"均有关联,但1998年双脊线过程结束后,北侧脊线消失,南侧脊线发展维持,使副高脊线异常偏南,造成"二度梅"的突然出现,而1962年双脊线过程结束后却是南侧脊线消失,北侧脊线维持并异常偏北,从而导致"二度梅"结束;在涡度场上,两次双脊线过程均有一高层对低层的"诱导"效应,同时500 hPa诱导生成的正涡度与低纬度北移而来的正涡度带打通合并、东伸,进而其两侧的负涡度带增强,形成双脊线.这些结果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演变规律和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及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张庆云  陶诗言 《气象学报》1999,57(5):539-548
根据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500和850hPa风场、高度场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GMS观测的黑体辐射温度(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西太平洋地区(125~145°E)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性北跳、季内脊线位置的异常与低纬度的西风爆发和热带对流的关系。研究表明:初夏西太平洋地区低层赤道西风爆发后,西太平洋地区的赤道对流加强(赤道地区的TBB值减小);赤道西风向北扩展,赤道强对流向北推移,热带对流加强(热带地区TBB值减小)。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二次北跳现象与低层赤道西风二次北跳及赤道对流向北推移密切相关。研究指出:夏季热带对流弱(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相对偏南(北),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异常与高、低层流场辐合、福散中心的位置及高层西风传播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了热带海表面温度对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变化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两高压强年与暖海温年(两高压弱年与冷海温年)里,冬、春两季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温距平呈现显著的正?负?正(负?正?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中南半岛附近的对流层高层产生异常西风(东风)气流,有利于(不利于)南侧异常反气旋环流的产生,从而促进(阻碍)南亚高压发展;菲律宾海域的对流层产生异常下沉(上升)气流,有利于(不利于)西北侧异常反气旋环流的产生,从而促进(阻碍)低层西太副高的发展。夏季,热带印度洋的暖海温(冷海温)有效地增加(降低)了当地的对流效应,使大气对流层温度增暖(减低),影响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副热带高压突变机理初探程海霞帅克杰(晋城市气象局048000)1引言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存在着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它主要出现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非大陆上。出现在西北太平...  相似文献   

10.
李新芳  卫鹏 《四川气象》2003,23(2):19-19,21
分析西太平洋副高与洛阳地区暴雨的关系。西太平洋副高北跳和南撤,直接影响了暴雨的分布,并且分析了副高周期性跳跃、振荡。此外对副高等高线分布与暴雨产生的区域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climatological daily mean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NOAA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data,and pentad NOAA CMAP precipitation from 1979 to 2006,the variat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ridge during late spring and early summer(LSES)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onset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s discussed from a climatological perspective.It is found that a remarkable southward retreat process(SRP)of the WPSH during LSES appears at both lower and higher levels of the ...  相似文献   

12.
选用概率权重训练方法,对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的多种预报方法进行历史和近时段预报误差概率的分析,动态选取最优预报进行递归集成。结果表明集成后的脊线预报位置误差减小,与实况对比,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通常情况下副高控制下的稳定层能抑制对流的发展,天气晴好。但有极少数的局地强降水,是发生在大尺度高压脊附近。本文通过对2004年8月10日阳泉地区在副高控制下的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当低层水汽充足,局地大气具有潜在不稳定能量和适当的触发条件时,在500hPa副热带高压内部也会出现中尺度暴雨云团,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Subtropical highs are the warm systems over bi-hemispheric subtropics, exerting great effect on theoccurrence of the rainy reason, flood-drought, heavyrain, etc. in China through the changes in positionand intensity. In recent years, in particular, the per-sistent anomaly of the high has resulted in frequenthappening of seve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so that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leading topics of atmosphericsciences. Over the past decades scientists have madea lot of effort…  相似文献   

15.
北非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非高压的5个指数为基础,分析了北非高压的气候特征:北非高压强度越强,范围越广,东伸越明显且脊线偏南,反之偏西偏北;北非高压的强弱趋势、南北位置和东西位置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5月下旬和6月下旬有两次明显的跳跃,在时间上比西太平洋副高两次北跳提前2-3候。北非高压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主要表现为我国东部地区以长江为界的南北降水具有反相分布特点,西藏高原上东、西部降水存在相反分布。最后,讨论了北非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及东亚环流的关系,发现:两个高压的强度、范围和南北及东西位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西亚到太平洋呈现正、负、正的波列分布特征。这种特征组成了亚洲地区纬向型的遥相关分布,这可能是造成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非线性临界层与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无辐散正压涡度方程模拟非线性临界层。结果表明,在非线性临界层内,流函数场出现“Kelvin猫眼”现象。“猫眼”的流场呈准定常反气旋环流形势,“猫眼”的时空尺度、东移和形状变化与副热带高压有相似之处。因此,非线性临界层产生的“Kelvin猫眼”有可能是位于纬向东西风交界面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形成的一种新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副高对华南至江淮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初步提出了副高总能量强度和涡度强度指数,它们对江淮异常气候有更强指示作用;用小波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50a副高和华南、江淮旱涝、台风、高温演变的特征及关系,并通过模拟副高演变,认为西移台风加强副高强度并促使副高西伸.强副高有利稳定副高及促使周边低涡加强,暴雨和洪涝区域有对应正涡度则易产生暴雨和洪涝.华南正涡度在500hPa、江淮在850hPa、上一年异常台风是江淮强涝年的强信号.副高和高温干旱也有很好关系;结合实际诊断了解暴雨过程和副高北跳的总能量变化情况,得到暴雨过程和副高北跳时总能量变化方式等.这些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副高三维结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荣花  蒙嘉川  裴海瑛 《气象》2007,33(4):40-46
为探讨夏季不同大气环流背景下区域性暴雨过程副高结构特征及其对降水的贡献,利用2005年6-7月降水量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等资料,采用特征指数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比分析了2005年夏季两次区域性暴雨的副高三维结构特征。结果发现,夏季不同的大气环流背景下,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副高结构性质分别表现为热力性高压脊和动力性高压脊特征,从而导致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供应条件和产生强烈上升运动的大尺度背景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张延亭 《气象》1994,20(8):7-11
500hPa副高中心附近的对流性天气是一种较少见的现象,它的形成机制与一般的对流天气明显不同。作者从天气形势,层结稳定度,锋区位置,湿度垂直分布等方面,对1993年8月14日的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副高中心产生对流天气的一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