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适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最佳配置.在调节劳动力需求,促进人口、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及缩小地区差异上发挥杠杆作用。此外.人口迁移和流动对增强人口活力、改善人口素质也具有积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莉娅 《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
江苏是最近中国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样板之一。以江苏为例,从城市化制度变迁和创新、产业结构转换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角度出发,采用空间分析与经济供求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结合的方法,详细考察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和城市化动力机制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并总结了1990年代以来江苏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区域经济,首先要明确区域经济赖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好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经济活动的音空有限性和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非安全充分流动性。从这一逻辑推演,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并制定协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家廖士(AugustLsch)十分重视空间和区位的关系,他在德国传统的区位理论基础上从事经济与空间配置的研究,提出了经济景观学说。廖士曾希望他的研究能够形成一个新的领域--空间经济学,并能引起经济学自身的重构。但实际上,经济景观说对经济学并没有多少影响。相反,在19世纪50-60年代,他的名著《区域经济学》却对经济地理学发展和区域科学孕育产生了巨大贡献。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主要就其研究内容和发展动向进行综述介绍,并在此基础上以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陈栋生 《地理学报》2004,59(1):156-156
从空间角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或者说,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探寻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既是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也是各级政府非常关心的实践课题。正因为如此,区域经济学不仅成为不可替代的学问,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区域经济学的快速发展,也为该学科的人  相似文献   

6.
刘卫东 《地理研究》2002,21(4):528-529
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和集聚一向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学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最近由王缉慈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是该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7.
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相关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经济学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学和地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比较优势和贸易理论、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对空间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及观点。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空间均衡对空间经济学提出新的理论要求,为此,空间经济学研究应从传统经济目标转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建立空间异质下的空间均衡的系统分析框架,生态空间分布及其与经济活动开发空间的合理配置理论,使理论模型更为逼近现实,提高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增长极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长极理论的思想基础及分析方法源自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区位理论,至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界展开了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还是不平衡增长的论争,增长极理论作为不平衡增长的核心观点被提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50年代初先后发表著述,最早提出“增长极(growth pole)”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经济空间中的经济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North的体制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将新古典经济学的Solow增长模型扩展为一个包含制度变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结合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使用1997—2005年中国省区的社会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制度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时期的制度变迁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力,证实了North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假设。此外,空间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深入地揭示了省域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地区之间通过技术扩散、要素转移以及社会文化交流等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文龙  史文天  杜德斌 《地理科学》2021,41(11):1875-1883
运用1996—2016年全球各国商品贸易规模的面板数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模式,构建空间误差混合回归模型进一步解释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机理,得出如下结论:① 全球地缘经济合作存在空间正相关,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模式,表现为板块化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② 全球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依赖性受到生产要素流动与国际分工的传导与驱动,国家规模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基础因素,生产要素禀赋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内生动力,创新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引擎,政治脆弱性是地缘经济合作的壁垒,地缘经济合作的空间依赖性在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影响下趋于弱化;③ 中国需在空间上遵循“邻近国家-欧亚区域-全球范围”的三环递进原则,有层次地布局地缘经济资源,在内容上发挥规模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有差异地制定地缘经济政策,在策略上激发地缘经济对地缘政治的渗透效应,最大化地缘经济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这一主题,在初中地理的课本上没有出现,但中国西部,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全国上下都在议论的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为了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为了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在学完“中国地理”的基础上,针对初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设计了“巾国西部”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着重了解中国西部的自然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际入境旅游集散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效率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钊  李涛  杨山 《地理研究》2020,39(4):892-906
以中国省际入境旅游流为研究对象,在构建集散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效率耦合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空间经济学理论揭示了2005年、2016年各省市“势-效”空间关系演化规律,并据此提出省际入境旅游与当地旅游经济间“势-效”空间关系优化的方式。研究发现:集散优势度存在显著空间分异,且随时间变化发生冷热点迁移。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最具集散优势。旅游综合效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两极分化现象显著,至2016年基本形成南北高低相间、东西高低分化的“S”型格局。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资源要素投入等因素影响,“势-效”耦合的空间关系不断调整。针对部分地区“势-效”关系存在失调,研究提出了失衡型、低水平协调型旅游地的协调机制与路径,促进“势-效”关系在空间上良性协同。  相似文献   

13.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 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 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特别是20 世纪90 年 代以来, 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热点课题。本文重点回顾了产业区位论、新产业区理论 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对产业集聚的理论阐述。并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 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 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 长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国内产业集聚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克鲁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评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刘安国  杨开忠 《地理科学》2001,21(4):315-322
在传统的空间经济格局研究中,以杜能为代表的古曲区位论和以克里斯塔勒与廖什为代表的代近区位论将经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规则性视为理所当然的,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规则性,人们却不得而知,1990年代,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克鲁格曼将对自组织系统的跨学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运用于经济学研究之中,建立起多中心城市的空间自组织模型,他以对厂商之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为基础,向我们清楚地阐明了经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形成大范围内的有规则的经济空间格局的内在机理,即“从不稳定产生秩序”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化与地区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被动嵌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地理学家基本上都承认这种趋势正在对地区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对具体影响还缺少比较一致的看法。在过去的10多年中,国外经济地理学者主要借用社会经济学的思想和概念来为全球化下地区的作用来辩护。本文继承了这种学术思路,利用“嵌入”的思想建立了“被动嵌入”模型,来反映外资与地方制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被动嵌入”模型表明,全球化是依赖于地方制度环境的一个过程,离开地区谈全球化是一种“理想主义”。另一方面,地区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获得益处取决于自身的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长虹 《地理科学》2007,27(5):617-623
经济地理学是在与经济学的交融中创新、发展的。基于经济学发展中的三个重要流派:新古典主义、制度主义和演化主义,经济地理学在新世纪将进入前所未有的纷争时代——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在对经济学领域的这三大流派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欧美经济地理学领域这三个发展方向各自的理论出发点及其异同,进而分析了其竞争、合作和创新的基本途径以及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都市圈、城市群等区域空间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载体,但阻碍我国区域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区制度壁垒仍待打破。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经济空间研究中,将行政区制度距离分为“边界”与“资源”两种类型,构建了制度距离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机制。首先建立了制度距离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人口迁徙与跨市投资等多源大数据,构建了制度距离与要素流动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长三角城市群42组相邻城市的实证研究发现:(1)边界制度距离对资金要素的阻碍作用通常高于对人流要素的作用,而资源制度距离则没有明显差异(;2)两类制度距离的空间格局较为相似,都市圈内的耦合协调水平普遍高于都市圈外,呈现明显的都市圈格局(;3)都市圈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上海都市圈的制度距离阻碍强度普遍较低,而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则依次较高。通过柔性的区域制度空间的建构,削弱要素跨行政区流动的制度距离阻碍,是破解“行政区经济”等区域分割难题、推动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加强的有效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宋长青  马中华 《地理学报》2012,67(12):1716-1716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个学科已经发展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脉络。一个脉络接受经济学对“经济”的定义,专注于“抽象世界”的研究,如20世纪50年代计量革命时期的经济地理学,以及90年代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另一个脉络则关注真实世界,广泛研究各种力量对现实经济空间的塑造过程。后者可追溯到30 年代的“区域主义”时期,但其主流意识形成于 90 年代的“文化和制度转向”。当然,两者都是经济地理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国内已经有不少的译著或相关介绍文献。而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真实世界上有什么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还缺少系统的阐述。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著《当代经济地理学导论》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著名经济地理学者特雷弗·巴恩斯 (Trevor Barnes)所评论的,“经济地理学终于有了一本真实反映我们所处世界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9.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物流活动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全球生产网络和现代物流研究的兴起,物流对于提升地区和企业的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现阶段的物流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学和交通地理学2个学科.管理学侧重于研究物流组织和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缺乏整体和空间的视角,而交通地理学则侧重于以货物流通为代表的传统物流研究,对于现代供应链及物流组织研究不够,二者各有研究优势和不足.经济地理学对物流活动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物流活动研究、物流活动被遗忘、物流研究的被重新认识和发现3个阶段.在当今经济地理学"社会、制度、文化转向"背景下,经济地理学将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物流网络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代物流活动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由交通地理学者借鉴经济地理学理论对物流活动进行的研究.及经济地理学者对生产领域研究时对物流活动不经意的涉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全球生产网络下现代物流的性质和作用,现代物流组织结构研究,现代物流活动的空间表现及发展动力机制4个领域.总体而言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最后,文章提出了对当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对物流活动研究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试论绿洲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恭 《干旱区地理》1996,19(4):56-59
区域经济学把经济现象(各种经济生产活动的区位配置现象)的载体-地理空间作为研究基础。绿洲区域就是绿洲地理空间与其经济系统时空演化的载体。本文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研究绿洲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