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光电中星仪现有观测资料的分析,证实了光电中星仪存在着以水准读数误差为主要因素造成的人差,并提出一种利用光学读水准装置来测定水平差,使人差得到明显的缩减.  相似文献   

2.
本文给出了紫台光电中星仪1980—1985年的观测归算到FK5(J2000.0年)星表系统的508颗恒星的赤经改正.平均误差为±2.12ms.  相似文献   

3.
本中星仪(Zeiss No.20618)是1975年4月从北京天文台调来的。仪器到达后,即与Ⅱ型光电等高仪安装于同一临时观测室里进行校准与维护,同时开始进行光电改装试验。由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77年底光电改装基本结束,以后断断续续地边观测边调试,至79年4月下旬中星仪用于其他课题的试验而停观测为止,共观测  相似文献   

4.
利用Ⅱ型光电等高仪57组非真空镜筒观测与真空镜筒进行比较,初步结果;用真空镜筒时单星误差比非真空镜筒时小0.″03,镜筒内的反常折射影响需用适当的模式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5.
风对于测时的影响,早就为人们所注意,不少人对此进行了研究。为了研究风对中星仪测时结果的影响,我们对陕西天文台10cm蔡司折轴式光电中星仪1972—1976年5年的2091组观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陕西天文台观测时的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占60%),西风较少,而从东南到西南的  相似文献   

6.
在天体测量学中,记时仪是重要的记录仪器之一。在实际的观测工作中,记时仪不但决定观测的工作量,也影响观测的质量。上海天文台的光电中星仪及丹容等高仪,原来使用的记时仪,维护工作量大,影响观测工作的正常进行。从1979年起,采用PMOS数字电路研制了中天时刻记录仪。经过一年多的使用,工作稳定可靠,经改进设计,又研制了用在半自动化光电中星仪上的ZP_5型中天时刻记录仪。同时,在丹容等高仪上设计,研制了ZA_6型等高时刻记录仪。  相似文献   

7.
陕西天文台光电中星仪所获光子计数观测资料,用九点最小二乘平滑的办法来预处理,用权函数与观测量卷积办法定出中天时刻的估计量。在星像轮廓函数及噪声分布函数均已知的条件下,得到中天时刻的最佳无偏估计。对一组星观测资料,用最佳无偏估计方法得到其测时平均内部精度为5ms。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用改装后的中星仪,分别观测同一颗星过卯酉圈和子午圈的时刻,测定仪器绝对方位角的原理和试验结果.试验在云南天文台用蔡司中星仪进行,观测结果列在表1,试验表明方法是成功的。此法用在子午环上,可替代观测拱极星的方法来测定仪器的绝对方位角,从而避免观测拱极星的困难和因用方位标过渡引进的误差。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在邦贝中星仪上进行。光电测微器由原接触测微器、光电检测器和伺服跟踪机构组成,能自动对准和跟踪星像。由穿孔纸带指令操纵机械传动装置执行:转置水平轴、安放望远镜天顶距和确定伺服电机跟踪每颗星的速度、操纵望远镜扫描来实现光电寻星和导星。用光电测微器记录星过时刻和实现观测自动化后,能从天文观测结果中消除人差和光电装置的迟滞差;减小大气抖动、天空背景和光电装置的噪音、导星和操作仪器引起的误差,提高测时的准确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照相天顶筒1979.2—1980.5的观测结果,指出仪器运转基本正常,达到设计要求,观测精度良好,单星内部符合m_∪=±12.7ms,m_(?)=±0″.139,并分析了真空镜筒密封窗给观测带来的系统变化以及底片比例尺M的温度效应,同时指出了仪器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光电导星装置是自动化光电测微器中星仪中的主要部份。本文介绍它的基本原理,并对电路进行了分析。实际观测使用表明,导星精度达到优于10″。结构简单,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综合授时赤经星表(简称CTC),是利用我国五个天文台站(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陕西天文台以及上海天文台的海南岛临时观测站)的五个光电中星仪和一个目视中星仪测时资料综合而成的.该星表共包括星等范围为0.~m1-6.~m6,赤纬区间为-30°- 66°的1156颗恒星。该星表以FK_4星为基础进行了恒星赤经的个别改正和系统修平,未进行春分点改正和没有建立自己自行系统,因此是一个相对星表.该星表采用了3-5年的观测数据,总观测星次达76847次,从而达到了比较高的精度,尤其是在赤纬带-5°- 56°范围内的1043颗星,其定位精度一般均优于±4ms.在本文中给出了CTC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由于CTC星表已专刊发表,本文仅发表CTC星表的三个台站以上观测过恒星的赤经位置(1975.0历元),观测历元,观测次数,赤经位置的总精度σ及内部精度m,以供今后星表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某些系统误差对测时、测纬和组改正的影响。文中除了讨论星表误差的影响外,还对光电中星仪计算了星等差的影响,对Ⅰ型光电等高仪计算了光谱型差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影响都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4.
地球自转速度的突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紫金山天文台及其所属的徐家汇观象台的天文测时成果,我们发现在1959年7—8月间徐台石英钟的日差有一次突变.为了考查日差的变化情况,我们把1959年6月至9月间的天文测时成果,每半个月作一个平均点,再从平均点计算石英钟的平均日差.在上述期间,紫金山天文台用两具中星仪进行观测,徐家汇观象台用两具中星仪(其中一具有光电装置)和一具超人差棱镜等  相似文献   

15.
中星仪测时的组内符合程度比组外符合程度约高一倍,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一般认为引起组外符合程度较差的因素是仪器情况的变更和反常折射的存在.本文根据1951—1954年间徐台的天文测时结果求出它的季节性变化,并考虑星表误差、反常折射以及其他气象因素在测时结果所引起的影响.在上述期间,徐台天文测时所用的是一具口径80mm 焦距86cm 的帕兰(Prin)中星仪,附有马达带动人手操纵的接触测微器,仪器的水平轴是用水银盘控制的.主要的观测者为龚惠人(K),沈祖耀(S),罗定江(L)三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中星仪转置水平轴的自动控制电路,它是我们介绍的自动化光电测微器中星仪的最后一部分。给出控制电路图,并分析其原理。  相似文献   

17.
随着观测精度的提高,对仪器基墩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像子午环这类高精度的仪器。对于中星仪而言,其主要的仪器误差是水平差和方位差,其中最重要的是方位差,因为水平差是可以实时测定的。本文从分析中星仪的方位随温度的变化着手,研究引起其变化的内在原因,作为新子午环设计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台测时所用的仪器是 No.1:帕兰(Prin)80毫米,与 No.2:100毫米蔡司(ZeissNo.14968)回转中星仪,并由超人差测微器与记时仪自动记录观测所得时刻.观测一般在世界时 11~h—13~h 之间进行.每次观测的星数一般是10—12颗,天顶南北的星体约各占一半.观测结果的整理采用梅耶(Mayer)公式,恒星赤经以 FK_3星表系统为根据。观测者为龚惠人,罗定江,沈祖耀,苗永睿四人。中星仪所在经度帕兰为东经8~h  相似文献   

19.
面对双星光学跟踪方式目标定位的可行性问题,通过多参量分析方式研究了各项误差源对最终空间目标定位精度的影响.基于单星成像过程,建立了星载观测平台的视线矢量模型,结合双星空间位置建立了目标定位模型.以星载观测平台的视线矢量作为中间变量,推导了各项误差源与目标定位误差间的关系,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目标定位精度模型.针对5 min双星跟踪观测任务,得到了16项误差源在三轴方向的平均误差灵敏度,可为双星光学观测系统的误差分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某些系统误差对测时、测纬和星组改正的影响。除了对星表误差进行定性讨论外,并对Ⅰ型光电等高仪计算了光谱型差的影响,对光电中星仪计算了星等差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影响都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