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北红碱淖沉积物粒度特征所揭示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沉积物粒度参数,对陕西红碱淖近几十年以来的湖泊演化和区域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沉积岩芯下部样品粒度组成呈双峰特征,据此可以分辨沉积物中湖相和风成组分。结果表明红碱淖形成于1928年,成湖初期流域风沙发育,其中1936年、1939年和1941年发生了三次强沙尘暴事件;1952~1960年为湖泊快速扩张时期,系人为改造使入湖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强所致;1960年以后,红碱淖演化为稳定深湖环境,湖区降水增多,风沙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大大降低,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也演变为单峰形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湖水面有下降趋势。红碱淖粒度参数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湖泊演化历史、区域风沙强度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特征。   相似文献   

2.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封闭咸水湖泊苦海水深最深处KH17钻孔进行沉积物粒度、烧失量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测试及XRF测试结果的主成分分析(PCA),以揭示14 ka以来苦海沉积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搬运与沉积过程变化,反演湖泊流域古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PC1)主要包括Ti、Fe、K等元素,指示径流输入强弱;第二主成分(PC2)中载荷值较大的Ca和Sr与碳酸盐含量相关,指示湖泊蒸发强弱;Zr(第三主成分中载荷值最大)与砂组分、Rb与黏土组分含量相关,分别指示风力输入粗颗粒物质和径流输入细颗粒物质情况,其比值可反映化学风化弱强;Fe/Mn、Sr/Ca也能较好地指示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湖水盐度和水位情况。基于上述记录所建立的古环境演变重建结果显示:13.6~13.0 ka B.P.苦海水位较低,径流输入相对强;13.0~11.5 ka B.P.受新仙女木事件影响,环境干旱且温度极低,风力作用强,输入物质多;早全新世升温显著,蒸发作用强,内生碳酸盐沉积增多,湖泊水位增加缓慢,中全新世期间达到最高水位;5.3 ka B.P.以后,湖泊经历干旱时期,盐度与碳酸盐沉积增加;2.7 ka B.P.以来水分供给波动,湖泊水位显著振荡。  相似文献   

3.
The Rb/Sr ratios of lake sediments have been suggested as indicators of weathering intensity by increasing work. However, the geochemistry of Rb/Sr ratios of lake sediments is variable between different lake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Rb/Sr ratios, as well as those of other major element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Lake Qinghai. We find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b/Sr ratios of the bulk sediments correlates well with that of the mass accumulation rate, and those of the terrigenous fractions, e.g., SiO2, Ti, and Fe.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Rb/Sr ratios also synchronize with those of SiO2, Ti, and Fe of each individual core. These suggest that Rb/Sr ratios of the surface sedi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errigenous input from the catchment. Two out of eight cores show similar trends between Rb/Sr ratios and precipitation indices on decadal scales; however, the other cores do not show such relationship.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hysical weathering and chemical weathering in Lake Qinghai catchment have opposite influence on Rb/Sr ratios of the bulk sediments, and they compete in dominating the Rb/Sr ratios of lake sediments on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geochemistry of Rb/Sr ratio of lake sediments (especially that on short term timescales) particularly before it is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weathering intensity of the catchment.  相似文献   

4.

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通常被视为流域化学风化强度的代用指标, 然而不同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的古气候意义有时也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以六盘山朝那湫湖泊73cm长度(1743~2012A.D.的沉积序列)岩芯沉积物Rb/Sr比值为分析对象, 结合同一岩芯其他主要元素以及古气候代用指标(TOC、C/N比值、δ13Corg等)指示的环境变化信息, 对朝那湫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在十年/数十年尺度上的古气候意义进行综合判别。研究结果显示: 朝那湫湖泊沉积物中的Rb、Sr元素主要以残渣态赋存, Rb/Sr比值与其他陆源组分元素有较好的相关性, Rb/Sr比值变化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物质输入。Rb/Sr比值与同一岩芯TOC、C/N比值、δ13Corg等降水代用指标以及邻近区域树轮等古气候记录的对比结果表明: 在十年/数十年尺度上, 气候偏干期, 陆源碎屑物质输入较多, 沉积物Rb/Sr比值减小; 气候偏湿期, 陆源碎屑物质输入较少, 沉积物Rb/Sr比值增大。这主要是由朝那湫流域降水特点和植被覆盖共同决定的, 同时也暗示朝那湫流域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强度可能呈反向变化。因此, 在将Rb/Sr比值作为流域化学风化强度的代用指标之前, 有必要对湖泊沉积物的Rb、Sr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辨别, 并结合湖泊自身沉积环境以及其他古气候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方可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流域物理侵蚀搬运或化学风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上所钻取的古里雅冰芯和青海都兰树轮高分辨率气候变化记录的对比,分析了过去近2 00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这两个地区过去2 000a来温度都在波动中逐渐上升,展示了气候逐渐变暖的趋势.进入20世纪以来,气候显著变暖,并有加速变暖的趋势;2)树轮和冰芯均明显地记录了小冰期的3次冷期,其出现的时间基本上一致.小冰期并不是过去2 000a来的最寒冷的时期.冰芯和树轮记录均表明公元初的寒冷程度要大于小冰期;3)古里雅冰芯所记录的温度和降水量揭示出,过去近2 000a来的降水和温度变化的总趋势是正相关关系;但在短时间尺度上,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并不同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温度长期变化中的低频波动频率要大于降水,二是虽然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在百年级时间尺度上有正相关性,但降水的变化要滞后于温度变化50~100a;4)同时周期分析表明,古里雅冰芯中的δ180和积累量以及都兰树轮记录的变化周期大多数与太阳活动有关,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冷、暖、干、湿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能是太阳活动的变化;5)对这两记录的对比研究也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如中世纪暖期在都兰树轮记录中很强而在古里雅冰芯记录中很弱,而都兰树轮记录中,中世纪暖期以后至1 800A.D.在波动中变冷,但在古里雅冰芯记录中这一时期在波动中变暖.  相似文献   

6.
崔巧玉  赵艳 《第四纪研究》2019,39(6):1346-1356

阿尔山天池是大兴安岭中部一个封闭的火山口湖,地处东亚夏季风尾闾区,是研究区域气候快速变化的良好载体。通过对阿尔山天池岩芯(深度243~100 cm,年代10.0~1.3 cal.ka B.P.)开展连续、高分辨率的XRF元素扫描和粒度分析,选取岩芯中12种含量较高且环境指示意义明确的地球化学元素开展相关分析及因子分析发现:全新世时段阿尔山天池湖泊沉积物中Sr、Rb、Zr、Fe、Ca、K、Ti、Si、S、Mn、Cl等元素变化一致且均与Cr元素变化趋势相反,其中Sr、Rb、Zr、Fe、Ca、K、Ti、Si等8个迁移积累型元素之间相关性较高,且为湖泊元素变化的主控因子,说明阿尔山天池湖泊沉积物中元素来源主要受外源碎屑物质的影响,湖泊沉积物元素变化主要决定于区域气候的干湿状况。基于精确的年代框架,通过阿尔山天池沉积物Ca/Ti,Cr/Ti,Fe/Mn,Rb/Sr和Fe/Ti元素比值、粒度数据,与同一地区的月亮湖TOC和乔木花粉百分比记录对比分析表明:大兴安岭中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和湖泊水位经历了温暖偏干-低湖水位期(10.0~7.3 cal.ka B.P.)、温凉湿润-高湖水位期(7.3~6.1 cal.ka B.P.)、温暖湿润-低湖水位期(6.1~4.3 cal.ka B.P.)、温凉湿润-高湖水位期(4.3~3.0 cal.ka B.P.)、温暖湿润-较高湖水位期(3.0~1.4 cal.ka B.P.)等5个阶段的演变;元素记录15次显著快速干旱气候事件,其中发生在7.8cal.ka B.P.、7.3cal.ka B.P.、6.9cal.ka B.P.、6.5cal.ka B.P.、6.3cal.ka B.P.、6.1cal.ka B.P.、5.5 cal.ka B.P.、4.2 cal.ka B.P.、3.8 cal.ka B.P.、3.6 cal.ka B.P.、3.0 cal.ka B.P.、2.6 cal.ka B.P.及1.8 cal.ka B.P.的13次干旱事件与已有大兴安岭地区其他钻孔记录均有较好的对应。此外,阿尔山天池湖泊记录中Fe/Ti元素比值与粉砂和粘土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在东北封闭湖泊中Fe/Ti可作为湖泊细颗粒组分的良好代用指标。本研究表明湖泊沉积物高分辨率的XRF元素扫描分析在气候快速变化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红碱淖位于中国候鸟迁徙的主要路线上,是遗鸥(Larus relictus)等珍稀水鸟的重要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为了进一步做好遗鸥的保护工作,本研究通过对红碱淖湖心岛和水体面积信息遥感提取和解译、现场调查和采样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红碱淖生态环境的变化、遗鸥栖息繁殖的条件、遗鸥繁殖地的变化等,探究了2001年起遗鸥选择红碱淖作为繁殖地的原因。结果显示: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水面面积萎缩,红碱淖pH、盐度、总氮和总磷等呈上升趋势,不断咸化和富营养化,2003年之后湖内鱼类消失,2016年之后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大略有改善;2)2001年起遗鸥将红碱淖作为新繁殖地,与红碱淖鱼类产量剧减并逐渐消失密切相关,使豆娘(Ischnura heterosticta)幼虫和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等遗鸥食物从牧食压力中解放了出来;3)遗鸥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鸟类,为了减轻幼鸟的觅食压力,通常7月下旬大部分亲鸟先行迁离,散布于沙漠各湖泊间。遗鸥的这一生活习性有利于其及时发现适宜的繁殖地,而红碱淖处于鄂尔多斯遗鸥分布区,具备满足遗鸥筑巢繁殖的条件;4)2001年起红碱淖具备了遗鸥繁殖和生存的条件,可为遗鸥提供适宜的湖心岛和整个繁殖季节主要食物来源,从而被选作繁殖地。这些研究认识较好地解释了遗鸥栖息于沙漠盐碱湖中的原因,可为其生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进一步做好遗鸥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沉积物中酸溶与残留(酸不溶)组分中常、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的分析,并结合酸溶与残留组分中常、微量元素相关性对比,讨论了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酸溶组分中的常量、微量元素及其元素对可以作为湖泊和古气候演化良好的代用指标;残留组分中的元素及元素对与原岩及其风化程度紧密相关,因此,酸溶组分与残留组分中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在对于环境响应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应该将二者分开研究以避免对元素所携带环境信号解译的偏差。根据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43.5~22.4cal.kaB.P.(39.7~17.5kaB.P.14C年代)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期间古气候与环境演变过程:43.5~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总体较低,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且湿润度值((Fe2O3+Al2O3)/(MgO+CaO),或H)处于高值段,而Ca/Mg,Fe/Mn和Rb/Sr则处于低值段,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古湖泊水体增加;其中37.8~31.7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多出现最低值,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富集,H值较高,而Ca/Mg,Fe/Mn和Rb/Sr此段均值最小,表明此时为环境的最适宜期,此期间降雨充沛,湖泊处于高湖面;在31.7~22.4kaB.P.期间酸溶组分中元素含量普遍较高,残留组分中元素含量相对富集,且Ca/Mg,Fe/Mn和Rb/Sr处于高值段波动,H值处在低值段,指示气候环境恶化,降水逐渐减少,古湖泊水体萎缩;在约22.4kaB.P.气候快速恶化,形成石盐结晶,高湖面历史结束。柴达木盆地该期高湖面及其演化过程可与腾格里沙漠和额济纳盆地-巴丹吉林沙漠高湖面记录进行对比,揭示了大范围气候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金院  汪勇  胡洁  韩瑞超  项超生 《沉积学报》2023,41(1):219-232
中国东部季风区过去千年的水文变化已有大量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但水文环境变化的起止时间、空间特征、温湿配置研究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水文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相对较少且不明确。以安徽升金湖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分析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水文指示意义,结合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无机碳(IC)等环境代用指标,讨论升金湖过去1 000年的水文变化。结果表明:1)在1 000~1 350 A.D.,Ti、Rb/Sr、Cr、SiO2含量呈波动下降,Sr、CaO含量呈低值波动,指示中世纪暖期水文环境向干旱化变化。2)在1 350~1 850 A.D.内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 350~1 600 A.D.),Ti、Rb/Sr、Cr、SiO2含量波动变化,但总体在高值水平,Sr、CaO含量为低值,指示流域降水较多;第二阶段(1 600~1 850 A.D.),Ti、Rb/Sr、Cr、SiO2含量下降,总体呈低值水平,Sr、CaO含量为高值呈上升趋势,指示降水减少,说明小冰期水文环境由湿润转向干旱。3)1 850~2 000...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羌塘地区中部羌D1井长181·6m第四系岩芯的研究,分析湖泊沉积记录的岩相旋回和Fe/Mn和Sr/Ba等微量元素古环境参数的变化,结合样品的热释光(TL)测年数据,讨论晚更新世该区湖泊扩张和湖面升降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该区湖泊环境的演化,经历了二次湖进过程,二次湖平面上升期之间出现了一次广泛的干化低水位时期。其中15~7万年期间的湖泛事件可以在区域上进行追踪对比,它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的第5阶段,可以作为高原中央气候转型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高海拔地区的纳木错湖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本文结合附近气象站点实测数据与纳木错浅湖芯的研究结果,筛选出适用的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并对当地过去近150年来的气候变化记录进行重建。其结果显示,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以偏暖湿为主;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该阶段气候总体上呈现出冷干特点,并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逐渐向暖湿气候过渡;20世纪中叶至2005年,这期间气候有一定波动,但整体上以气温上升为主要趋势,在降水略减的情况下湖泊并未出现萎缩,表明气温升高可能导致冰川消融加快从而对入湖径流有一定补给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湖泊沉积记录通常是定量化重建古环境气候参数时用于建立指标和气候要素定量关系必需的资料,但在人类活动较强的地区,现代湖泊沉积记录的指标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及是否能用于建立定量关系研究缺少评估。文章选择位于德令哈的托素湖短钻岩芯(TSLC)沉积物,利用放射性核素210Pb建立年代序列,将过去129年来沉积物碳酸盐含量和碳酸盐碳氧同位素与树轮重建的该区域降水量、区域孢粉A/C值及湖区52年来器测资料进行对比,评估人类活动对沉积记录的影响。结果显示,碳酸盐含量及其氧同位素指示的区域湿度变化在1883~1975年和2004~2011年与树轮重建的区域降水量及器测实际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1975~2004年代用指标指示有效湿度降低与器测降水量增加、区域孢粉A/C值和树轮重建区域降水量增加整体相矛盾:指标显示区域有效湿度减小,而同期年平均风速减弱、年日照时数减少及年均相对湿度未发生显著变化使得蒸发量减少,区域有效湿度增加。沉积记录变干的原因主要是该阶段德令哈地区农业发展、农业耗水量增加导致托素湖补给量减少;2004年之后农业耗水量减少,指标记录与器测记录又趋于一致。因此在人类活动较强的地区利用湖泊沉积物代用指标重建气候要素时需先对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Wetland is the conjunction of lake and terrene where human activities are concentrat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material transport and cycling in the terrene-lake system, wetland is the buffer where sand and mud, heavy metals, pollutants and nutrients are tarried.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in the Wangling River catchment, a small sub-catchment of Longgan Lak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e have found that wetland can buffer major heavy metals such as Cr, Cu, etc.significantly, but has a little buffer function to some active elements such as Fe and Mn, which are always transported as solutions. Human activities not only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but also weaken the buffer function of wetland.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Longgan Lake area in the past 70 years have been recorded in stream, wetland and lake sediments, especially the human activity events such as deforesting and reclaiming on a large scale in 1958 and the 1980‘s. Human activities caused the increase of sedimentation rates since the 1950‘ s, a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elements‘ concentrations. The extensive use of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since the 1960‘ s have led to the increase of total P concentrations. Increasing SO2 emiss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cation exchange in soil, and enhance the leaching of Mn out of soils. Permanent storing of water causes the soil gleyification that also intensifies the leaching of Mn.These are two major reasons for the obvious increase of manganese concentrations in recent 20 years in Longgan Lake.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since the 1950s‘ have intensified the population in this region and thus destroyed the buffer function of wetland.  相似文献   

14.
以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的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分离其酸溶组分(AS)和残留组分(AI)并分别测试 87 Sr/86 Sr 值和元素含量,在区分了酸溶组分和残留组分 87 Sr/86 Sr 与相关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筛选的环境指标进行分析,通过降维提取环境因子,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解释湖泊沉积物中酸溶组分中的多维数据,其目的主要是更好地理解湖泊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所选指标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过程和特征。结果表明,贝壳堤剖面中酸溶组分和残留组分 87 Sr/86 Sr 组成及Sr元素含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物质来源和影响因素; 酸溶组分的各项指标更好地表征了沉积区气候环境和湖泊水化学性质的特征和变化,其中Sr同位素和 Rb/Sr 值与Sr的活动性有很大关系,与 Sr/Ca 和Sr/Ba比值一起可以作为湖水盐度指标,但不呈线性响应关系; Rb/Sr 值与 Fe/Mn 值很高的相关性证明 Rb/Sr 值不仅与盐度相关,也可在水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下与 Fe/Mn 值一起作为湖水深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红碱淖水面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登科  卓静  王钊 《冰川冻土》2009,31(6):1110-1115
红碱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泊, 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 对该地区水面面积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TM、 中巴资源卫星影像对红碱淖水面面积进行解译,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对红碱淖水面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 分析了引起红碱淖水面面积急剧萎缩的原因. 结果表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碱淖水面面积在大幅度萎缩, 水位急剧下降. 红碱淖水面面积急剧萎缩是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可能的影响因素有气候变化、灌溉用水、生态环境建设、煤矿开采用水排水和水源地开采等5个方面, 其中上游河流截流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湖泊的古水位及古水文状态的重建是湖泊研究领域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本文以纳木错高湖面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湖面沉积中的萝卜螺(Radix)壳体化石,定量重建了纳木错高湖面时期(约4.4~2.2ka)湖水古电导率(Paleo-EC)和古水化学特征(δ18OPaleo-water和Sr/CaPaleo-water);进而利用萝卜螺壳体化石δ18Oshell,并结合古湖岸线地貌证据,讨论了古湖水水文状态。重建结果指示纳木错在高湖面时期湖水的Paleo-EC、δ18OPaleo-water和Sr/CaPaleo-water的变化范围分别是514~1063μs/cm、-12.0 ‰~-7.8 ‰和0.0002~0.0095。本文证实萝卜螺壳体δ18Oshell与其宿生湖泊水文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在纳木错高湖面沉积剖面中,萝卜螺化石壳体的δ18Oshell值指示,纳木错在约距今4.4~2.2ka的高湖面期间可能处于一种间歇性外流状态。此外,基于纳木错古湖岸线分布高程,推测高湖面时期古水位可能高出现今湖面约30m左右;而这一湖面高度高于纳木错流域与仁错流域之间分水岭的高度。因此,萝卜螺壳体化石δ18Oshell和古湖岸线地貌证据指示,纳木错在该高湖面期间可能存在间歇性外流;外溢湖水注入毗邻的仁错湖。

  相似文献   

17.
薛红盼  曾方明 《沉积学报》2021,39(5):1198-1207
青海湖地区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古气候演化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由于各类环境替代指标的多解性,以往研究中对青海湖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特别是早全新世的气候特征存在不一致的认识.对青海湖东岸种羊场风成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进行分析,结合磁化率、粒度和色度指标重建了过去约11 ka青海湖地区古气候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柳树河盆地始新统八虎力组发育多层油页岩。通过对油页岩样品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研究了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了油页岩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常量元素以富Al2O3、Fe和CaO,贫SiO2、MgO、Na2O和K2O为特征,微量元素总体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亏损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平均为140.7×10-6,表现出轻稀土元素轻度富集特征。稀土元素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表明油页岩沉积时物源和沉积环境较为稳定。Mn/Ti值表明油页岩组成物质的搬运距离随着时间变化经历了远→近→远的变化,反映水体深度经历了深→浅→深的变化。Sr/Cu值和Rb/Sr值表明油页岩沉积时为相对炎热干旱的环境。Sr/Ba值反映当时为炎热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过渡相咸水湖泊沉积环境。V/(V+Ni)值、δEu和有机碳含量表明油页岩沉积时处于缺氧的还原沉积环境中。总体上,柳树河盆地油页岩发育于炎热干旱气候、咸水、缺氧条件下的湖泊沉积环境中。  相似文献   

19.
黄旗海湖泊柱状沉积物的全样、77~20 μm、<20 μm粒级的钛(Ti)、锰(Mn)、锶(Sr)、銣(Rb)、钡(Ba)、锆(Zr)等元素含量分析表明,元素在湖泊沉积物各粒级组分的丰度存在较大差异:Ti、Zr倾向于在粗颗粒中富集,Mn、Sr、Rb倾向于在细颗粒中富集,Ba的富集粒级不明显。Ti、Zr与Mn、Rb的颗粒粒级富集倾向可能是其硅酸盐矿物颗粒碎化过程的结果,而Sr则与湖泊自生碳酸盐有关。元素比值Zrc/(Rbc+Bac)、Zrc/Rbc与Ti、Zr的粒度效应Tic/Tif、Zrc/Zrf指示了沉积物重、轻矿物的相对比率,是流域侵蚀强度与湖泊涨缩的信息指示;Ba、Rb与Sr在细粒级的含量之比Baf/Srf、Rbf/Srf指示了硅酸盐与碳酸盐矿物的相对含量,是流域风化、侵蚀搬运强度与湖泊过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混合信息指示,没有明确的环境指向性。  相似文献   

20.
对大别山北麓0.78 Ma以来的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磁化率及Rb和Sr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相对高的w(Rb)和w(Rb)/w(Sr)值及低w(Sr)值指示夏季风占优势的湿润时期,对应古土壤层;相对低的w(Rb)和w(Rb)/w(Sr)值及高w(Sr)值指示冬季风占优势的干旱期,磁化率相对较低,对应黄土层。剖面的w(Rb)/w(Sr)值自下至上降低反映大别山北麓地区的风化作用逐渐减弱,也揭示自0.78 Ma以来气候具有由湿向干的趋势;磁化率与w(Rb)/w(Sr)值的对比分析表明,它们的变化曲线存在显著不同,原因可能是由于磁化率在古土壤中的增强机制比较复杂所致,w(Rb)/w(Sr)值作为气候替代指标比磁化率更灵敏。与洛川剖面相比,大别山黄土-古土壤的w(Rb)较高而w(Sr)较低及Rb、Sr较强的分异能力特征反映了大别山气候整体较为温湿,沉积物遭受的风化程度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