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宗宜  刘祥  魏秀琴 《测绘科学》2006,31(6):137-138,142
本文围绕计算机环境下数字地貌晕渲实现的理论与技术展开了探讨,论述了数字地貌晕渲的相关理论,介绍了数字地貌彩色晕渲色彩设计的基本方法,对数字地貌晕渲的技术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1:100万台湾数字地貌遥感制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兵  胡伟平  卓慕宁 《测绘通报》2007,(8):10-13,32
在台北、高雄两标准分幅1∶100万数字地貌遥感制图的基础上,制定了台湾地区陆地地貌分类方案及编码体系,并建立台湾省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库。进而总结1∶100万遥感地貌制图的方法、流程和规范,探讨遥感地貌制图的关键技术和问题:遥感解译的基本原则、解译图像比例尺、DEM的辅助作用、特殊地貌的划分以及属性赋值,为编制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已有的地貌单元无论在精度上,还是在覆盖的全面性上,均难以满足地理国情监测需求的问题,该文在数字地貌类型遥感综合解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高精度DEM、高分辨影像,以1∶100万地貌类型数据界线为基础进行地貌类型界线精确定位的技术方法和流程,设计了基于地貌类型的统计分析内容指标与方法,首次形成了定位精度达到1∶25万比例尺制图精度的全国地貌类型数据集,为查清并发布我国地形地貌家底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可为更高精度地貌类型的划分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地理国(省)情监测中的基本地貌类型及划分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地貌类型划分是陕西省地理国(省)情监测试点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以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数据,根据地貌划分基本原理,将陕西省划分为6个典型地貌区。探讨省域地貌区域划分的方法和指标,确定符合陕西省地方特点的地貌类型系统,并介绍根据省域地貌特点选取划分指标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完成陕西省基本地貌区域的定量划分,并从划分成果的位置关系、统计数据和形态成因等方面讨论划分方法和成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VRML技术从数字等高线生成三维地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新明  冒爱明 《江苏测绘》2001,24(3):13-14,20
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用VRML技术从数字等高线生成三维地貌的一种格网方法。这种方法从数字等高线中按格网提取高程点信息,并使用VRML的ElevationGrid节点生成三维地貌。实验中按照这种方法编写了从MIF/MID文件格式的数字等高线生成三维地貌的程序。  相似文献   

6.
基于ArcIMS的中国地貌信息共享平台的研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针对地貌数据数据量大、数据比例尺与格式复杂多样等特点,以ArcSDE和Oracle9i为基础,建立中国数字地貌数据库,采用基于C/S体系结构的ArcIMS9.0作为实现WebGIS功能的开发平台,结合ASP技术进行客户端的定制和ArcIMS的二次开发,实现了在WebGIS支持下的远程地貌信息多层数据的浏览、空间信息查询等功能,并通过将两种Web服务器ⅡS与Tomcat的整合,同时实现了对中国数字地貌非空间信息的浏览和查询。  相似文献   

7.
地貌晕渲图是直观反映地形地貌的有效手段。地貌晕渲的生成技术、生产流程和表达形式,是晕渲图制作的关键环节。讨论了地貌晕渲的基本理论以及数字地貌晕渲的生产技术,并以ArcGIS技术平台为依托,重点研究晕渲图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制图和GIS的迅速发展,对于有着广泛应用的地貌形态特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以科学、系统、深入定量研究的迫切要求,以便获得更科学、合理的应用.作为一个系列研究的开始,首先要解决用2维空间的等高线表示3维空间地貌形态的科学性这一问题.为此,文中引入了地貌截影及截地貌的概念,通过地貌分解定理与表现定理的证明,以及等高线、地貌截影和截地貌三者之间的等价关系的论述,最终从数学上解决了上述基本问题,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DOM和DEM在制作数字地貌晕渲过程中各自的优劣性。利用滇池盆地高质量GIS数据,提出一种提取山脉DOM与分层设色DEM集成的数字地貌晕渲制作方法。能很好地突显地貌晕渲效果,解决传统地貌晕渲过程中存在的2项技术问题:1以DEM制作地貌晕渲不能显示地物要素;2以DOM制作地貌晕渲地貌表现效果欠缺。用文中所叙述的方法制作地貌晕渲在视觉上更具美感,可在影像地图编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数字地貌晕渲中若干参数的设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曹纯贫 《测绘通报》2003,(5):17-19,37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效果逼真的地貌晕渲,可以增强地图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本文根据数字地貌晕渲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地貌晕渲效果与参数设置之间的关系,概述了数字地貌晕渲法中主要参数的合理设置,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云计算的发展已能支持高性能的地理空间服务,比如在数字城市和电子商务等行业。Apache基金支持下的开源软件框架Hadoop,可以用来构建一个云环境的集群用来存储和处理高性能的地理空间数据。开放地理空间联盟(OGC)的Web三维服务(W3DS)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三维的地理空间数据服务标准。在标准的云计算环境下将是一个更好的应用示范。基于此,本文研究了OGC的W3DS服务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实验结果。实验采用Apache的Hadoop框架作为三维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实验展示的基础。实验结果对展示高性能的三维地理空间信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理信息是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建设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于整合城市信息资源、促进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与业务协同,推动城市信息化发展及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贵阳市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详细介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内容,并对预期效益进行了分析,为其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将面向服务架构的设计原则应用到汛情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中,以数字驻马店地理空间框架提供的地理信息服务数据为基础,以水利汛情信息为管理对象,借助Flex技术并结合ArcGIS Server平台,实现了汛情信息的共享与集成展示、降雨形势分析等功能,为水利部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管理规划和决策支持的Web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地质环境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通过对河北省地质环境综合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管理子系统、三维地质环境信息子系统和河北省地质环境网站的介绍,阐述了该系统的技术特点和主要功能,展示了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计算机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示例。  相似文献   

15.
数字省、市在国土规划与城镇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德仁 《测绘学报》2002,31(Z1):16-21
全面介绍数字地球,数码城市,数字省、市的概念与理论;提出数字省、市建设的总体框架结构与上下连接关系;对数字省、市建设的技术支撑条件包括信息高速公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差分GPS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科学计算,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发展与应用作了分析与讨论;分析了数字省、市在国土规划,城镇建设,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前景;提出数字省、市应是全国各省、市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各省、市都应高高举起,以此推动数字中国,数字地球战略的实施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豪  王波  杨华先  李剑 《地理空间信息》2013,11(2):178-179,182
阐述了湖北省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组成及建设情况。针对测绘基准体系在建设、管理与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探索,从坐标基准的统一、测绘基础设施的整合和测绘基准信息服务等3个方面提出了规范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坡度是描述地表形态的基本指标。利用ArcGIS软件对已有的1∶10 000 DEM数据进行坡度分析,能够正确高效地识别地形特征,确定对应图幅所属的地形类别。研究成果已正式应用于河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和其他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城市多媒体电子地图系统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钦琳 《现代测绘》2006,29(3):45-46
为及时反映城市信息的多媒体电子地图融合了数字制图技术、GIS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为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社会公众构建了一套便捷的、可视化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介绍了多媒体电子地图的一些特点和重要性,并对多媒体电子地图的制作方法和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影像图的融合,建立三维影像数据库平台,并在此平台上添加已有设计方案、建构筑模型及其专题信息,为水电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城市3维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城市已是当前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本文以数字城市的实质性建设为着眼点,详细阐述了利用3D GIS,WebGIS等技术,建立城市3维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的原理、方法等。城市3维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将是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城市信息资源共享、提升信息资源应用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