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刘行  邹灏  李阳  蒋修未  李蝶 《地质论评》2019,65(Z1):223-224
正拉琼锑金矿床位于措美县西约17 km,大地构造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东段,地处于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ZS)与藏南拆离系(STDS)大断裂之间。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之后,导致印度洋持续扩张,造成印度大陆不断向北挤压,形成喜马拉雅造山带(尹安,2000),该地区近东西向的断裂自北而南依次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中部著名的伊舒地堑在陆地卫星图象上以十分醒目的影象展示出来。本文作者从一九八二年以来,曾利用卫星图象对该区地质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成果向煤田和石油系统有关部门作了介绍,并引起重视,部分地段已被钻探证实。 二龙水库——乌拉街段地堑呈NE45°方向分布,宽度20—25km。北东端被南北向第二松花江断裂所截,向北东延伸,地堑仅有数公里宽;南西端为NNW向东辽河断裂所截,向南西地堑也突然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INDEPTH Ⅱ在雅鲁藏布江南的2条南北向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的进一步处理,观察到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MHT)形成的反射向北逐渐倾没于藏南地壳之下.这一反射一直可延伸至康马穹隆北、浪卡子南,在向北延伸的过程中,断裂带向北倾角逐渐加大,可以看到MHT反射最北端的反射同相轴向北倾斜的角度到达27°30'~29°,最深处的双程走时达到22.5s左右.根据深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大地电磁(MT)资料,提出印度板块在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大约28°50'N)处沿MHT俯冲到了藏南的地壳之下,即在地壳范围内印度板块的最北部边缘位于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处.  相似文献   

4.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S 7.4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左右(34.59°N,98.34°E),震源深度17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200~4600 m的高原面上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复杂同震地表变形带,总体表现为左行走滑运动性质,局部略带正断分量.该破裂带主要沿东昆仑断裂带南部的江错断裂分布,整体呈N105°E走向,全长约151 km.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其分为四段:西段、中西段、中东段和东段.其中西段分叉为南、北两支,北支破裂走向N112°E,呈不连续分布,长约18 km,南支走向N94°E,呈连续性分布,长约25 km,最大左行位错约2.9 m;中西段全长约52 km,主要由约22 km长、呈N109°E走向的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与稍北分布约30 km长、不连续分布的两支破裂组合而成,最大左行位错约1.9 m;中东段为总体呈N104°E走向的不连续地表破裂,全长约51 km,其中包含长约20 km的破裂空区;东段分叉为北、中、南三支,北支为走向N84°E、长约23 km的连续性破裂,最大左行位错约1.8 m,中间一支为N110°E走向、长约14 km的不连续破裂,南支则表现为零星破裂及系列滑塌,走向N120°E,长约6 km.这种两端发育较大规模分叉的"扫帚"状同震地表破裂在青藏高原已发生的走滑型地震中尚未报道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江错断裂,该断裂向西延伸可与2001年东昆仑MS 8.1地震的发震断层昆仑山口断裂相接,表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带与北部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的托索湖-玛沁断裂挤压弯曲段共同构成了巴颜喀拉地块北部的宽阔边缘断裂带,并与南部的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协同运动,共同调节着巴颜喀拉地块向东的运动和形变.由于东昆仑断裂带东部的玛沁—玛曲段是历史地震空区,因此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区段.同时需要考虑到近20多年以来,巴颜喀拉地块周缘的强震活动具有跳跃性特征.因此,在未来的强震危险性评价中,应重点关注巴颜喀拉地块北边界带中东段玛沁—玛曲段和南部边界带鲜水河断裂带等的强震活动性及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河流沉积砂体定量表征是油田高效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文章综合利用定量岩心分析、测井相分析、定量地震沉积学和三维地震剖面识别方法,对霸县凹陷文安斜坡东营组古河道砂体厚度,河道(带)宽度,(满岸)河道水深等河流参数进行了定量化计算。研究表明,文安斜坡东营组发育北部苏桥、中部文安和南部长丰镇三个物源输入口,河流呈NEE-SWW向分散于文安斜坡带,其中河道带宽度(w)为1.04~2.61 km,平均宽度(wcb)为1.71 km;主河道宽度(W)为15.2~179.6 m,平均宽度(Wc)为84.4 m;主河道沉积水深(D)为1.34~5.21 m,平均水深(Dc)为3.29 m;主河道满岸水深(Dmax)为2.35~9.15 m,平均满岸水深(Dmaxa)为5.77 m;主河道沉积厚度(H)为2.15~8.32 m,平均厚度(Hc)为5.25 m,河道长度(L)为18.5~28.2 km,平均河道带长度(Lcb)为25.1 km,流向(A)为40°~65°。确定文安斜坡东营组发育辫状河沉积,斜坡东侧中外带为主要的砂岩卸载区,河流以垂向挖掘性河流为主,侧向迁移为辅,河道砂岩平面呈“条—带”状。文安斜坡西侧内带以侧向迁移河流为主,下蚀作用为辅,河道砂岩呈“席—带”状。东营组河道砂岩具有“下生上储”的有利成藏条件,具有良好的岩性、构造—岩性圈闭(油气藏)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青龙县位于秦皇岛市西北约七十公里的燕山山脉东段。本文所涉及的朱杖子群主要是指分布于河北省青龙县城以东的岳家杖子—东汗沟一带,北以大巫岚—大张杖子为界,南至杨台子—老爷庙。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区内变质岩层走向及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北西,倾角多数为50°—60°,局部较陡,可达70°—80°。层理和片理方向基本一致(图1)。原生结构构造比较发育,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隆升对新疆天山山脉地壳-上地幔构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震层析和接收函数的结果获得了天山山脉东段和西段的深部构造的速度图像,探讨了印度板块向北推进和青藏高原隆升对天山山脉造山作用的影响以及天山山脉不同地段的地壳上地幔构造的差异。克拉玛依—库车剖面上清楚地展示出,天山是由高速和低速的地体拼合而成。来自塔里木的高速体向北俯冲到天山达200km以下的深度,而来自准噶尔盆地的高速体则没有明显地向南推进,说明由南向北的推进是很强的,它是造成天山山脉继续隆升的主要动力,从而造就了天山山脉。天山山脉在Moho面以上的部分是中天山北缘断裂和中天山南缘断裂之间的低速体与两侧的高速体拼合成的,其南北宽度约350km,向深度延伸越过200km。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均为高速体的范围,天山山脉东段Moho面以上的地壳部分,南部高速体有向北推进和俯冲的特征,但不明显。夹在两盆地之间的天山主要为低速体,仅在乌鲁木齐和北天山山前断裂以南有残留的高速体,深度不超过30km,这表明天山是由速度不同的地质体挤压而拼合成的。天山延伸到乌鲁木齐以东,向深部的延伸仅仅100km上下。在富蕴—库尔勒剖面上,塔里木板块向北的推进相对于克拉玛依—库车剖面有所减弱。天山西段表现出强烈的造山作用,向东逐步减缓,到达天山的东段,虽然天山深部的构造活动仍然在继续进行,地震活动频繁,可是,活动区域集中在天山底部不过100km上下。说明山根的范围比西部减少了近一半。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北部沱沱河—格尔木一带地壳深部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德源  陈纪平 《地质论评》1987,33(2):122-128
本文介绍的是在青藏高原北部进行爆破地震研究的某些结果。爆破地震剖面位于青海省南部沱沱河至格尔木,测线长340km。研究结果表明:沱沱河和楚玛尔地区莫氏界面深度为55km。格尔木地区为47km。下地壳包含一层厚为8km,其层速度为7.2km/s,可能富含玄武岩物质的层。约基台湖—金沙江深大断裂和昆仑南缘板块结合带是延伸到上地幔顶部的岩石圈断裂。其中昆仑南缘板块结合带倾向北,北盘抬升达8km。它表明两个微板块碰撞过程中,柴达木微板块仰冲,而巴颜喀拉微板块俯冲。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认识河流相储层分布规律,通过地层对比、沉积相、主控断裂特征等分析对饶阳凹陷留北地区新近系河流相砂体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饶阳凹陷新近系各超短期旋回的砂体在平面上呈带状展布,砂体主要延伸方向与边部控洼断层大致平行.留北地区的NE向及NEE向主控断裂在新近纪仍表现为继承性生长的特征,受NE及NEE向近平行于盆地轴向的盆缘继承性主控断裂的影响,在下降盘形成大致平行于其轴向的河谷洼地、斜坡或山脊复合古地貌体系,断层上盘发育的沉降中心沿轴向延伸,地层厚度呈NE向展布.盆缘断层附近发育高梯度扇体或河流沉积,以沉积物的横向搬运体系为主.远离物源区,在主控断层下降盘,来自短轴物源的横向河流或冲积扇的影响变弱,河流向着轴向倾斜下端方向(最大斜坡方向)改道,汇聚形成轴向搬运沉积体系,平行于主要断层边界走向的方向延伸.  相似文献   

10.
<正>1地质概况北秦岭铀成矿带东起陕西省商南,西至甘肃省天水,呈近东西向伸展。长约550 km,宽40~60 km,面积约22万km2,是较窄长的一个地质单元。北秦岭成矿带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属昆仑—秦岭活动带北带的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该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地质构造强烈复杂,是一条重要的花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和变质混合岩型铀成矿带。天水—宝鸡地区位于北秦岭铀成矿带西段,  相似文献   

11.
<正>钦-杭结合带是指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碰撞拼贴形成的巨型构造结合带,西南由广西钦州湾,经湘东南和赣中,往北东延伸到浙江杭州湾,呈北东向反S形展布,全长约2000 km,宽100150km。前人对结合带北东段界限划分比较清楚(水涛等,1987;杨明桂等,2009;饶家荣等,2012),大致界线为:南界限为江西萍乡-浙江绍兴断裂  相似文献   

12.
<正>1地质背景紫金山矿田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部,闽西南晚古生代拗陷带的西南部,北东向宣和复背斜与北西向上杭—云霄深断裂带的交汇部位。罗卜岭铜(钼)矿区位于紫金山矿田的北东侧,宣和复背斜西南倾伏端东南翼。矿段位于北约20 km的上杭县城。地理座标为:东经116°25′30″~116°26′30″,北纬25°11′00″~25°12′15″。地形切割较强烈,基岩出露不好。  相似文献   

13.
刘武生  贾立城 《矿物学报》2011,(Z1):271-272
1矿床地质概况达拉地铀矿床位于伊犁盆地南缘东部褶隆区的达拉地向斜中。向斜呈近NS向展布,呈波状起伏,长3.25km,宽0.5~0.9km。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总体向北倾伏,倾角约10°,向斜两翼不对称,东翼和南东翼倾角45°~60°,局部达85°,西翼和西南翼倾角20°~45°。达拉地向斜向西与察布查尔向斜相连接,两向斜间为一鞍状背  相似文献   

14.
<正> 塔里木盆地为天山、昆仑山两大挤压带之间的一个大型复合盆地,面积约56万km~2。地壳厚度界于45~50km间。盆地中部系太古界和元古界地层,其上有5~8km厚的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覆盖。盆地北缘为天山向南的逆掩断层推覆体,掩盖在库车山前坳陷的北翼。坳陷内有5~11km厚的中新生代沉积。  相似文献   

15.
陕南西乡晚二叠世大隆组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西乡地区大隆组分布于木竹坝、三郎铺、堰口至峡口一线之南,呈SW—NE向带状延伸。西南与四川南江、旺苍和广元一带的大隆组相连,向东北沿北方古陆与川西北、鄂皖苏地区的大隆组衔接,南北两侧与碳酸盐相长兴组毗邻。  相似文献   

16.
贵州地震时空分布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家仁  王尚彦  刘宇 《贵州地质》2011,(4):295-299,259
如果以垭都—紫云—罗甸断裂带北东侧为界将贵州省分为A、B两个区域,则:①地震在A区分布较为密集,而在B区分布较为稀散。单位国土面积上释放的地震能量,前者比后者要大一个数量级,反映两者在力学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②A区地震释放能量在深度约5.5km处突然出现一个高达2个数量级的跃升,在深度约7 km处回落到接近跃升前的位置,而后又逐渐下降,反映该区域5.5~7 km深度地层的力学强度较低。③贵州地震释放能量总体似乎呈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在11~15年间变动。A、B两区域地震释放能量的高峰年有此消彼长的现象,即A区出现地震活动高峰时,B区相对比较平静;而B区出现地震活动高峰时,A区相对比较平静。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体系滑移距小、变形弱、埋深大,其成因机制一直以来是构造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新资料,开展了顺北及邻区系统编图和走滑断裂精细解析工作,对比解剖和明确了顺北东区和顺北西区走滑断裂体系的差异发育特征及活动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顺北东区发育约NE30°走向近平行主次级走滑断裂体系,深部主干走滑断裂变形强于次级走滑断裂且自西向东挤压程度增强,上覆雁列断层活动整体呈现自西向东增强的变化;顺北西区走滑断裂体系南北差异明显,北部以一组由塔北隆起向南延伸减弱的NW向断裂体系发育为主,南部以一组数量多、密度大、多期活动的约NE15°走向断裂发育为主。顺北地区走滑断裂体系“南北分区展布、东西差异活动、多段拼接生长”的发育特征,揭示其由多套形成于不同区域应力场下的走滑断裂体系分区差异展布并向腹部延伸对接而成,推测这与晚奥陶世盆缘受到多方向挤压的构造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台北缘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其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界线的划分问题历来争议不断。通过对大朝阳沟地区最新获得的大比例尺、高精度时间域航空电磁资料不同时间道电磁响应情况、时间常数特征和视电阻率变化规律的研究,精确厘定了区内华北地台的北界。平面上,该界线沿西南沟—小朝阳沟—上东三家一线呈向北凸出的弧形展布;垂向上,界面总体外倾,倾角50°~70°,在两端先内倾,后外倾,呈扭动弯曲的曲面向下延伸。上述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而且对区内的地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郯庐断裂带中段新生代玄武质岩石中的深源包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中段系指山东省境内的沂沭断裂带,南起郯城,北入渤海,长达300余公里,NE10—25°方向延伸。 其新生代的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碱性基性和超基性岩浆的喷发和侵入。主要分布于临朐——昌乐、沂水北部、蓬莱、栖霞、无棣大山以及莒南等地(图1)。除莒南所见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INDEPTHII在雅鲁藏布江南的2条南北向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的进一步处理,观察到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MHT)形成的反射向北逐渐倾没于藏南地壳之下。这一反射一直可延伸至康马穹隆北、浪卡子南,在向北延伸的过程中,断裂带向北倾角逐渐加大,可以看到MHT反射最北端的反射同相轴向北倾斜的角度到达27°30'~29°,最深处的双程走时达到22.5s左右。根据深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大地电磁(MT)资料,提出印度板块在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大约28°50'N)处沿MHT俯冲到了藏南的地壳之下,即在地壳范围内印度板块的最北部边缘位于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