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姗姗  姚维军  李琳  康涛  朱鹏 《地质论评》2022,68(4):1501-1510
为了探索苏北盆地赣榆—和安湖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在了解该区地质、物探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地热地质调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氡气测量、地温测量方法进行探测,对研究区2500 m左右深度内断裂位置和展布特征进行地质物探综合解析研究。研究成果表明:调查区地热资源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并具备形成地热的“热源、流体源、通道、热储、盖层”等基本热储水文地质条件,具有良好的勘查前景,区内北北西向断裂为地热资源勘查有利部位。本研究为苏北地区地热成因与地质结构增添了新的地质及地球物理依据,对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姗姗  姚维军  李琳  康涛  朱鹏 《地质论评》2022,68(2):2022030022-2022030022
为了探索苏北盆地赣榆—和安湖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在了解该区地质、物探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地热地质调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氡气测量、地温测量方法进行探测,对研究区2500 m左右深度内断裂位置和展布特征进行地质物探综合解析研究。研究成果表明:调查区地热资源的分布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并具备形成地热的“热源、流体源、通道、热储、盖层”等基本热储水文地质条件,具有良好的勘查前景,区内北北西向断裂为地热资源勘查有利部位。本研究为苏北地区地热成因与地质结构增添了新的地质及地球物理依据,对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甘孜地区雅拉河段地热系统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正良 《地质与勘探》2015,51(4):764-771
综合应用区域地质、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甘孜地区雅拉河段地热系统及其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甘孜地区地热属于典型的对流型地热系统,雅拉河断裂破碎带及板岩中发育的大量裂隙共同构成了研究区的热储体,这些热储体沿雅拉河断裂带不均匀分布。研究区充沛的大气降水以及季节性的冰雪融水为地热系统提供充足的水源。雅拉河断裂与色拉哈断裂之间大范围相对平坦的区域以及大量储水洼地为地热系统中的水源提供存储空间。该地区地表裂隙发育,利于地表水向下渗透,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通道。色拉哈断裂的强烈活动为浅层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进一步向深层运移提供重要流体通道。雅拉河断裂带的地势相对低,断裂破碎带是深层流体上涌的重要通道。在流体供给区与出露区的重力势能差以及两条走滑断裂带压力差共同作用下,流体经深部热源加热后在流体通道内形成持续的热流体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地区地热流体中温度和矿物质含量较高的东坝凹陷南部地区作为实例,在完整的地热钻孔及相关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断裂构造、热储层、热储盖层、地温场、流体水化学特性和富水性等地热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造成该区地热流体中温度、矿物质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受太阳宫断裂北段、良乡—前门断裂和楼梓庄断裂的切割作用,东坝凹陷南部地区热储层下落近千米,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黑箱子”区域。这种独特的地质结构导致东坝凹陷南部地区接受东南城区地热田侧向补给较少,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还原环境;太阳宫断裂北段存在深部的热源通道,地层深部的高温热流顺断裂上涌在东坝凹陷南部地区的热储层富集,因此该区地热流体表现出温度高、矿物质含量高、富水性差的特征,该研究对我国今后地热资源的开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归纳了新疆塔什库尔干谷地地热地质条件,分析了区内地质构造、地温分布、地热流体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研究了地热形成机理,计算了曲曼地热田的地热资源量和可开采量。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热资源受断裂构造控制; 地温变化与盖层、完整基岩、断裂带(热储)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目前实测最高热储温度为161 ℃,深部热储计算温度可达222~268 ℃,地温梯度最高为149.20 ℃/100 m; 地热流体具有深循环特征,与浅表冷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 地热流体来源于大气降水,在断裂及裂隙内储存、运移、富集,在侵入岩体放射性生热和结晶余热的热量供应下,地下流体不断与围岩进行热量及物质交换,在热储围岩和盖层中,热量以传导方式为主,在热储内,热量以对流方式为主; 曲曼地热田储存的热量为55.919×1011 MJ,地热流体可开采量约为12 593 m3/d,产能(热能)约为77.9 MW。因此认为,塔什库尔干谷地热储埋藏深度浅,易开采,具有可观的直接和间接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沧东断裂是华北平原区一条规模较大的隐伏断裂,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一直为地热地质工作者所关注。人工地震表明:沧东断裂是一空间构造形态上陡下缓、走向北东、北部边界已沿至蓟运河断裂附近的大型拆离断裂。以水文地质理论为基础,对沧东断裂附近地热流体的水化学场、温度场特征的研究表明:沧东断裂在下部并不具备控制天津地热热源的构造条件,但断裂上部却具有明显的将深部高位热能以热对流形式向浅部传导的特征;在水力传导方面,除局部地段稍弱外,总体上沧东断裂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有较强的导水能力。  相似文献   

7.
杜霏  潘国林 《安徽地质》2021,31(2):165-168
本文结合物探、钻探、综合测井等成果资料,通过对地热地质条件、地温场特征、地热形成机制等因素分析研究,建立了地热田的形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温场平面上大致分布于F3、F4断层与伟晶岩脉(ρ)构成的"三角区"内,垂向特征表现为地热水出水深度各有差异;热储层为F3断裂破碎带,同时F3断裂破碎带亦作为地热流体的主要排泄通道,热源为现代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房或沟通深部热源的现代活动断裂的热对流.  相似文献   

8.
云南水富地热钻孔水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金沙江河谷区云南水富地段内地热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和主要地质构造格局,并通过对区内地热钻孔水及邻近的地表泉点、地表水的同位素与水化学分析研究,地热水的形成和成藏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探讨,指出地热区位于多方向构造的复合部位,发育的断裂构造利于富集和提供良好的热源和深部地下水循环通道,属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区系区内最高,运移途径长,循环深度大,在含水层内的滞留时间最长,与热储层的能量交换充分.地热水具有水温稳定、水量大及承压的特点,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湖州地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地热资源开发具有良好的前提条件。以往的地质勘查工作中,由于上部白垩系和侏罗系较厚,对深部钻探控制程度不够,影响了该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分析该区地层、含水层,特别是断裂构造的基础上,对区内的热储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区内热源主要来自区域大地热流;盖层主要为分布连续是,且受断裂构造影响相对较少的侏罗系及白垩系;热储层有二叠系长兴组、栖霞组,石炭系船组、黄龙组以灰岩为主的灰岩热储和由泥盆系五通组、志留系茅口组砂岩组成的砂岩热储;热储通道为区内发育的深大断裂及其次生构造。构建了区域地热模式。根据地热赋存状态、盖层条件等,结合当前地热开发现状,将湖州地区划分为四个地热分区,认为Ⅲ区地热开发条件为最好,是首选区域,以控制层状热储(石炭、二叠系灰岩)为主;Ⅱ区次之;Ⅰ区断裂发育,缺乏有效盖层条件,若开发地热资源,则应以寻找深层对流型热储(深大断裂)为主;Ⅳ区因盖层厚度偏大,地质情况不明,现阶段开发地热资源需慎重。该研究对指导下一阶段区域性地热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位于罗霄山脉北支武功山西南地区的钱山地热田是研究武功山地热资源的关键地区。本文综合区域地质、研究区地质特征、热物性参数、水化学特征、锆石同位素等方法, 重点分析了钱山地区的地热系统特征, 深入研究了钱山地热的构造背景和热源机制。研究表明: ①NE–SW向的和平—三江断裂是钱山地热重要的导热和控热构造; ②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指示钱山地区的地热水和冷水均为大气降水补给; ③早志留世黑云二长花岗岩热导率特征表明花岗岩具有很好的导热效果和聚热能力; ④黑云二长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较低且时代久远, 揭示放射性元素生热和岩浆岩余热对热源做出的贡献非常小, 钱山地热的热源主要来自壳源深部地热。本研究可为武功山地区地热资源成因及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平庄盆地地热地质、热源、水源、封阻、盖层、地温等条件分析,建立了该区地热流体流动模型.研究表明:在地形高差的作用下,大气降水顺着盆地西北部山区的裂隙网络渗透到地下深处,被区域大地热流以及作为附加热源的玄武岩以热传导方式加热.在热水变热密度变小的情况下,沿NNE向和近E-W向两组断裂交汇处的通道上涌,在浅部与第四系砂砾岩裂隙含水层发生冷水混合作用,形成了中低温裂隙水.根据与宁城地热田相同的地热成矿条件,在盆地西部确定了娄子店地热勘查靶区.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热成因类型主要有断裂构造型、沉积盆地型及煤层自燃型3种。采用归类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全疆典型地热区(带、点)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赋存规律等,将区域地质构造、次级构造、大地热流背景及热源、地热水源流体等确定为地热系统形成机制的主控因素,总结出5类地热系统控热模式,为指导地热资源勘探工作具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贵州东部变质岩区地热水属断裂对流型中低温热矿水,其形成与分布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通过贵州东部变质岩区区域地质、地热地质条件研究,以及典型温泉成因、地热勘探成井条件分析,总结出变质岩区地下热矿水具有以下赋存规律:一般构造区基本不具有地热水形成条件;区域性断裂,尤其挽近断裂有带状热储形成条件;区域性断裂与背斜复合构造区具有地热田形成条件。贵州东部镇远、雷山、黎平、榕江、江口及三穗等区域有较好的资源形成条件,有一定的勘探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热源、通道、储层、盖层、流体等是中低温对流型地热资源聚集的要素。本文从雄安新区深部地热资源的形成条件出发,分析了热源、储盖、通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温场的分布特点,确定了影响研究区地热资源的重要因素并进行了有利区的预测。结果表明,雄安新区新生界盖层与元古宇碳酸盐岩构成的储盖组合,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流体活动等因素共同影响了深部地热资源的赋存。研究区地热资源易富集在断裂控制的凸起构造或者构造低凸起的元古宇热储中。大地热流高值区、具有高渗透储层和区域连续性盖层的凸起构造是地热开发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热系统中气体的组分、丰度及同位素组成,可以识别地热流体的来源,追溯其热源形成机制。鲁西北平原地热资源自1998年以来大规模开发利用,但对其热源形成机制的认识尚不明确。本文利用溶解性气体组分和同位素特征对鲁西北平原热源成生条件进行了研究。溶解气成分结果表明,地热气体组分均以N2为主,主要为大气降水入渗成因,在相对封闭的地质环境中深循环,混合一定量的地壳深部或地幔来源的气体。利用3He/4He比值,定量计算出研究区壳幔热源配分比为0.90~1.57,热源主要为地壳岩石放射性生热与来自上地幔沿深大断裂的对流热。其中,砂岩热储受构造活动影响较小,地幔热流占45%左右。而岩溶热储受构造控热明显:处于深大断裂或济南岩体与灰岩接触带附近的岩溶热储地幔热流占比相对较大,达48.77%~52.75%,显示除了正常的大地热流传导产热,沿深大断裂、岩体与灰岩接触带存在来自上地幔的对流聚热;处于齐广断裂与济南岩体中间的稳定地块地幔热流相对较小,仅占38.87%~40.97%,指示构造相对稳定区获得深部热流较少。  相似文献   

16.
张进平 《城市地质》2019,14(1):26-33
为解析延庆区西北部地区的地热地质特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的地热流体通道、热储层和盖层条件的总结分析,并综合地温场分布特征和地热流体化学特征,浅析了研究区内的地热资源形成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NEE向与NS向断裂为主干断裂,在其交互处,形成主要的热水通道,发育了以蓟县系雾迷山组为代表的层状热储,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1.5~4.6万年前的大气降水补给,与浅层地下水几乎无水力联系。延庆盆地内的地热资源主要受以热传导为主的传热过程控制,热储层和盖层岩石热导率的差异,使得平面上的温度差异显示出受控断裂构造控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地学前缘》2017,(3):199-209
地热系统属于地质系统的一种,是指一个动态的,由相互联系的若干地热构成要素所组成的集合,这些要素包括热源、通道、水源、储盖层等,动态过程则主要包含热的传导与地下水循环。含油气盆地因其特有的形成演化过程而形成的构造、沉积以及水动力条件,使其具有形成大中型地热田的良好基础。本研究以南襄盆地为例,在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地震、测井、地化分析以及地温资料,分析了典型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的构成。结果表明:南襄盆地地热田热源以幔源热及壳源热为主,而区内可作为热源的喜山期岩浆岩不发育,规模小,热量多散失,不能作为本研究区主要热源;通道为边界深大断裂以及沉积盆地骨架砂体;热水来源为大气降水,其中盆地北面伏牛山山区、盆地南面桐柏山山区为大气降水汇集的重要场所;储盖层为中新生代沉积的古近纪、新近纪地层。综合这些要素与动态过程,本次研究揭示了典型的沉积盆地型地热田的地热系统构成方式以及聚热规律,在地热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并利用"体积法"计算了泌阳、南阳凹陷的地热资源量。  相似文献   

18.
闫岩 《地质与勘探》2018,54(1):166-173
内蒙宁城地热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矿带和矿田。本次研究对宁城地区成热控热构造系统进行厘定和研究,用成生联系的思想综合分析了不同尺度的控热断裂带之间的联系,包括嫩江-八里罕断裂、黑里河断裂和大庙-锦山断裂,阐述了不同系统的主干构造体系及其复合对地热分布的控制。嫩江-八里罕断裂南段"山"字形构造的NW向断裂,向SE向发生近40°错移,偏转后呈"S"型弧形弯曲,在转折端西侧构造应力集中的深成隐伏侵入岩蚀变带中出现地热异常。同时,SN向的热水镇-大营子断褶带后期继承性改造使断层向SN两翼外扩,为深成岩浆侵入及热能上升提供了通道,可能是地热形成的主要构造因素。由于岩浆侵入活动加剧,造成地热区差异性上升运动,使壳源深部热源上移;地下水在深部循环加热后,在高海拔补给带的静水压力下沿断裂通道上升,形成地热流体。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会昌坝背地区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温场和热源层特征,从热源、导热通道、补给、径流、排泄三方面系统的分析地热水成因,并利用水化学资料对该地区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地热水的来源为构造裂隙水,属于中低温型热水,其水地球化学特征为氯—钠及重碳酸盐类型水。研究成果为会昌地区地热流体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水热型地热资源分布及流体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总结贵州省水热型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和水化学特征,对省内天然温泉和地热井流体进行调查和采样测试,在全面收集已有最新地热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评价相关标准和规范以及流体水化学Piper三线图分析等,划分地热资源类型,分析资源分布、资源富集和热储特征,研究不同构造区、不同热储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等特征。结果表明: 贵州省水热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黔中及黔北地区,属低温地热资源,类型以隆起(褶皱)断裂型为主,以层状兼带状热储分布最广; 地热流体富集和出露受构造控制明显,在石阡、遵义、贵阳、息烽等地形成以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热储为主的4大地热资源富集区,动态较稳定; 相同构造区和热储中流体水化学特征基本相似,水化学类型总体以重碳酸盐型为主,具有矿化度低、富含锶、偏硅酸、氟、氡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放射性成分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