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国权 《干旱区地理》2015,38(3):525-530
清代河西走廊年降水量平均约200 mm,靠天然降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农业灌溉主要依靠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河。为了高效利用水资源,实行了一些较为合理的水利制度,如四级负责制、农闲时的修渠制、浇地时的红牌制、计粮均水制、计亩均水制、计工均水制、奖罚严明制和流域统一管理制,并总结出了一些先进的水利技术。如引水时凿洞通水,飞槽渡水,偃水上流;行水时衬砌防渗,植树固沙;灌溉时串灌、漫灌、块灌、畦灌、沟灌综合运用,灌溉不足时相地移坵;验苗察土晴晒泡水法;保护水源涵养森林等。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河西走廊应实行全流域管理制,在不适宜水利开发的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争取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河西社会。  相似文献   

2.
罗小庆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16,36(3):787-791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利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清代的风灾。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清代发生风灾51次,平均每5.3 a发生1次。其中轻度风灾16次、中度风灾34次、大风灾1次,分别占风灾总数的31.3%、66.7%、2.0%。研究区清代风灾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1644-1783年,发生风灾24次,平均每5.8 a发生1次,为风灾频次居中的多发阶段。第2阶段为1784-1843年,发生风灾4次,平均每15 a发生1次,为风灾频次最少的低发阶段。第3阶段为1844-1911年,发生风灾23次,平均每3.0 a发生1次,为风灾频次最高的多发阶段。从清代早期到晚期,鄂尔多斯高原风灾频次呈上升趋势。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有4次风灾爆发期,分别为公元1708-1710年、1851-1853年、1878-1884年和1908-1910年。在1878-1910年间有2次风灾爆发期,对应于中国东部和北半球的低温期。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风灾有6 a左右的短周期和23 a左右的长周期,其中23 a的周期是第一主周期。该区风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强冬季风的活动,在气候寒冷期或干旱期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河南内乡县衙博物馆,位于内乡县城内东大街路北,始建于1304年,历经元、明、清等几个历史时期,现存建筑117间,为清光绪年问钦加同知衔正五品知县章炳焘主持营建。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厅堂轩敞,气势雄伟,被海内外誉为“神州大地仅有的历史标本”。宣化坊,是明清时宣讲“圣谕”、乡约民规、彰善瘅(念单,憎恨之意)恶之所。北面上方额匾镌刻“宣化”  相似文献   

4.
阚耀平 《干旱区地理》2006,29(6):930-934
清初,伊犁地区人口稀少、边防空虚,清政府为了充实伊犁地区的防务力量,采取了人口迁移的方式,移民固边。移民的群体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民众,迁入伊犁河谷从事农业生产,是迁入的高峰时期乾隆年间到道光年间,迁入人口的总数在一万人以上。光绪年间,伊犁地区部分维吾尔移民被迫迁入俄罗斯;二是来自东北盛京地区的锡伯族,迁移人口为四千零三十人,迁入的主要目的是永久性的驻守边防,减少政府的军费开支。经过移民的建设,到新疆建省时,伊犁地区已经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  相似文献   

5.
伊犁河,新疆流量最大的大河。其上游支流主要有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均出天山,汇合后称伊犁河,自东向西注入巴尔喀什湖。由于叉曲多,侧蚀较强,尤其是雅马渡以下,地势北高南低,加之细土物质较厚,河流长期冲刷,使北岸形成10-20米的高阶地,侵蚀非常严重。清代平定新疆天山南北之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总管新疆事务的伊犁将军。又在伊犁河北岸伊犁将军府所在地筑城设防,乾隆帝钦定城名惠远,东门景仁,西门说泽,南门宣闿,北门来安。伊犁成为当时新疆的首府,伊犁河的侵蚀问题也就不能不引起新疆地方政府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车里命名考     
车里一名,始见于元人之《招捕总录》(注1),凡十三见。除“泰定二年,开南州阿都刺火头大阿哀引车理陶刺孟等万令人围刺砦(注2),攻破十四处”一条作车理外,余均作车里。 《元史世祖纪》作阇力,《成宗、武宗、仁宗纪》及《地理志》。均作徹里;仁宗皇庆六年作阇里;《泰定帝及顺帝纪》则均作车里;《步鲁合答传》作车厘。 《新元史成宗纪》及《地理志》均作徹里;仁宗、泰定帝、惠宗纪》及《车里传》则均作车里;《步鲁合答传》作车釐。车,亦作徹、或作阇。里,亦作理、或作力、抑作厘及釐,  相似文献   

7.
天津盘山考     
  相似文献   

8.
昌吉地名考     
1 地名演变昌吉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驻地。唐代称张堡城,属庭州所辖。据史学家岑仲勉考证:“张堡即于田文Cammaidi Badaiki取其两字之首音”而得名。宋元称“彰八里”(qanbalik)。在《元史、李进传》也称“掺八里”,《元史、耶律希亮传》又称“昌八里”,《长春真人西游记》(上)还称“昌八刺”。实际上这些都是一音之转,一地异译。  相似文献   

9.
珲春地名考     
珲春位于吉林省最东端,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与日本隔海相望。历史上,"珲春"作为地名曾几度更易。本文对珲春的地名的由来、语源进行了考证,初步认为"浑蠢"来自女真语,也就是后来的满语。在诸多的史料中,"浑蠢"还写作"浑淖浑、温车恨、浑蠢浑、弗出浑、弗出、训春"等,最后音译汉化为"珲春"。  相似文献   

10.
元代通惠河的建成,实现了自战国以来修建的京杭运河的全线通航,使江南漕船第一次直达大都(今北京)城内积水潭.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资料的考证和实地勘查,全面论述了元代通惠河的建置及明清两代的演变.并重点对通惠河成功的重要原因:为开辟新水源而引用温榆河上源诸泉,增设较大的调节水库,合理布置船闸以及妥善解决通惠河与天然河道(北运河)的衔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今后发展华北地区的内河航运与合理开发利用北京地区水资源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尔山城考     
高尔山城在辽宁抚顺市区北部的高尔山上,山高约海拔150米,高尔山的东。西、北三面皆为绵亘的山岭,抚西河由北至南在山城东侧汇入南二公里的浑河。高尔山南0.5公里是抚顺城(老抚顺),西南距将军堡二公里。由抚顺至铁岭的公路从山城中南北穿过。山城居高临下扼浑河北岸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城由东城、西城、南卫城、北卫城和东南角的三个环状小城构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城垣周长约4公里,东西长1217米,南北宽912米。城壁轮廓基本清楚,现存高度一般为2-1米。城墙的断面呈内外陡,顶窄底宽的楔形。在几处断壁上可看出夯土…  相似文献   

12.
无量河考     
崔蜀远 《地理研究》1989,8(1):60-65
近年一些图集等将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北部的理塘河标注为无量河。作者从有关地图、历史文献考证了无量河并非理塘河,而是今日的水落河。  相似文献   

13.
隐矶考     
  相似文献   

14.
精河考辨     
新疆精河原称晶河,是蒸器甑音译,意释蒸热之河.唐代称石漆河,从词意乃史书记载是有石油苗漂溢之河,从地质结构判断也有可能。精河城有2座,安阜城遗址仍在,安阜新城,即后精河城已平毁,13世纪有精城记载,有遗迹待考。  相似文献   

15.
沅江地名考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益阳县置药山县,治今沅江市三眼塘,亦为药山郡郡治。辖境相当于今年沅江市大部及益阳县北部。随开皇九年(589)废郡,合药山、重华二县为安乐县,属巴陵郡,治原药山县治,辖境与原药山县相当。随开皇十三年(593),治移今沅江市区。隋开皇十八年(593),改安乐县为沅江县,治驻原址。自此沅江称名于世。沅江县何以为名?历有二说,一说以沅水“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  相似文献   

16.
辽阳得名考     
辽阳得名于唐代辽阳,古称襄平,曾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都邑,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之一。关于今辽阳(1)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在辽代。这种说法系根据《辽史·地理志》中有“天显(辽太祖年号,太宗继位后沿用)十三年(公元938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的记载。但在笔者看来,这只能说是辽阳在历史上的正式命称,却不是辽阳得名之始。虽然唐辽东都督高藏反唐后建府易辽东郡故城为辽阳之说没有明证,但唐中宗时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及唐玄宗时契丹大贺氏联盟长吐于被封为辽阳郡王事则在《旧唐书·李多祚传》及《新唐书·契丹传》…  相似文献   

17.
洪江地名考     
洪江,这个古老的地名源起何时?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已无可考,有的认为源于洪江铺,有的认为源于洪江驿,有的认为源于洪水之说。如果用无可考或不可考之说来搪塞,只能说明我辈无才。洪江铺或洪江驿之说,则为时不长,  相似文献   

18.
郦道元生平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公元4世纪初期起,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大交流中,出现了许多地理学家和地理著作。而其中最杰出的地理学家是郦道元,最杰出的地理著作是他昕撰的《水经注》。郦道元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名著,也是一部爱国主义著作。  相似文献   

19.
金州名称考     
金州是辽宁省大连市辖区之一。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其在国内外颇负盛名。然而,关于金州名称的由来,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金州取名于金山”,“金山就是现在的肖金山”。其依据是《南金乡土志》中的一句话,即“金州或在金山之左右欤 ?”。但仔细研读,此是一疑问句。看来,《南金乡土志》的作者对金州名称的由来并无十分把握,只是通过此种语气把问题提了出来,并不是说金州肯定得名于金山。查阅《辽东志》、《全辽志》所载金州卫的 11座山中,无金山之名。笔者询问当地故老,告之称:据当地人传言,金州城外东北不…  相似文献   

20.
清代是福建社会文化和教育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类人才不断涌现.但从福建清代进士和<福建通志>列传人物等方面考察,各府州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人才集中于东部沿海,而稀疏于内陆山区.即使同一府州的县,其差距也很大.这种差异的存在是政治、经济、文教、习俗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