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别山造山带核部九资河-天堂寨花岗岩的成因和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十余年来,众多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对大别山造山带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逐渐取得了一致意见。如大别山造山带是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于印支期陆—陆碰撞的产物[1~3],但是,仍有相当多的重大地质问题还未取得共识。如伴随造山带形成的“天堂寨混...  相似文献   

2.
王强  邱家骧  王人镜 《现代地质》2000,14(2):147-152
选用大离子亲石元素 Rb、Sr对大别造山带核部天堂寨和九资河花岗岩进行成岩模拟 ,结果表明 :( 1)天堂寨花岗岩主要与非平衡熔融有关 ,偏基性片麻岩可能是天堂寨花岗岩的主要原岩 ;( 2 )九资河花岗岩主要由片麻岩的平衡非实比批式熔融作用形成 ,但也不排除由偏基性片麻岩发生非平衡熔融形成九资河花岗岩的可能性 ;( 3 )天堂寨与九资河花岗岩熔融方式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大别造山带燕山晚期不同地壳层次变质岩熔融方式的差别 ,即中下地壳以高温非平衡部分熔融为主 ,而中地壳以低温平衡熔融为主 ,并伴随有局部偏基性片麻岩的非平衡熔融  相似文献   

3.
王强  邱家骧 《矿物岩石》1999,19(4):15-20
本文根据相图和多种地质温压计确定了大别造山带核部典型花岗岩岩浆的源区,岩浆房和固结成岩阶段的温度和压力,并建立了区内岩浆演化的p-T轨迹。该轨迹表明:(1)石鼓尖侵入岩浆上升能力最强,上升的最小距离为25km;(2)天堂寨侵入岩岩浆上升能力也较强,上升的最小距离为5km,(3)九资河侵入岩的上升能力最弱,上升距离小于3km。(4)石鼓尖和天堂寨岩体为异地侵入体,九资河岩体是一个原地-半原地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4.
桐柏——大别造山带燕山晚期A型花岗岩的厘定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本文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和讨论,认为桐柏-大别山带燕山晚期存在过碱性(peralkaline)和铝质(aluminous)A型花岗岩。过碱性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为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其ACNK=0.72-0.97,NKA=1.02,铝质A型花岗岩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岩石类型也为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其SiO2含量为67.73%-77.60%,富碱(Na2O+K2O含量为7.97%-9.76%),A  相似文献   

5.
大别造山带核部花岗岩岩体的热演化及其隆升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人镜  杨巍然 《地学前缘》1999,6(4):201-202
天堂寨花岗岩、九资河花岗岩和石鼓尖花岗岩位于大别造山带的核部,并且是大别山最高峰所在地。根据同位素体系冷却年龄理论,不同封闭温度矿物的年龄可反映地质体的生成年龄和冷却年龄。一般认为,封闭温度高的与地质体(如侵入体)结晶温度接近,其记录的年龄近似代表结晶年龄,封闭温度低的年龄则是其冷却年龄,而冷却年龄反映了岩石的隆升和剥蚀的历史。据此,将我们测试的和收集的三个岩体不同封闭温度矿物的同位素年龄列表如下(表1),其中UPb法锆石年龄代表的是岩体结晶年龄,其它方法获得的年龄都是岩体的冷却年龄。石鼓尖岩…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大别山核部牛占鼻和木子店两处燕山期花岗岩体进行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岩浆演化的模拟分析,结果显示,牛占鼻和木子店两处燕山期花岗岩体都具相似的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它们和天堂寨的同期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成因模式和源岩,其主要的形成演化模式可能是增厚的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所致,源岩可能是太古代TTG片麻岩或奥长花岗岩。同时这样的结果也说明大别山燕山期花岗岩的成因与造山后的地壳叠覆、基性岩浆底侵和随后的地壳拆沉作用具有密切的联系。模拟中也发现有的样品具有异常的地化特征,尤其对是Na2O/K2O>1的花岗岩的模拟结果不理想,暗示可能存在不同的源岩和岩浆演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别造山带存在中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相关花岗岩类在成分上与准铝质岩一致,其锆石U-Pb与全岩Rb-Sr年龄为174~161 Ma。这些岩体主要属于造山带中下地壳深部熔融、侵入之产物,具有晚造山挤压型花岗岩的特点。岩体出露面积与剥露深度的区域变化,主要与后期强烈的热窿伸展差异改造作用有关。大别造山带晚造山期的挤压环境,还控制合肥盆地前陆挤压阶段(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以及南北两侧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西太平洋汇聚特性的急剧变化(侏罗纪末),是促成大别山造山根突发性拆沉事件以及区域伸展机制取代晚造山期挤压作用的根本原因,推测这种晚造山期挤压环境大致结束于~160Ma,即造山根突发性拆沉作用发生之时。  相似文献   

8.
大别造山带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岩浆岩石学证据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区域地质填因基础上研究了大别地区燕山期岩浆岩,重新划分了该区燕山期岩浆作用期次,发现大别地区在燕山期存在一个完整的造山岩浆旋回。首次提出本区燕山晚期岩浆岩为双峰式组合,与燕山早期岩浆岩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组合一起构成一个从挤压到伸展的造山岩浆旋回,成为燕山期造山的重要佐证。岩浆岩成因特点揭示出本区的岩石圈结构在燕山期存在一个从双倍陆壳到正常陆壳的过程,深部地质过程则是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的继续。  相似文献   

9.
大别造山带核部罗田陈林沟金矿成矿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金属地质》2000,9(2):91-93,96
  相似文献   

10.
大别造山带核部罗田陈林沟金矿成矿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造山带核部罗田片麻岩穹隆内的陈林沟金矿矿石矿物流体包裹体Rb-Sr同位素年代和郭云坳金矿矿体围岩的钾长石K-Ar同位素年代分别为123.0±11 Ma和103.0 Ma,其与区内大规模花岗岩侵位和北大别变质地体快速隆升冷却的年龄和造山带两侧成矿带的成矿时代相吻合,由此证实在大别造山带核部的金属成矿时代也集中于白垩纪,与造山带在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下的隆升阶段相对应.  相似文献   

11.
大别造山带西段构造单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大别造山带西段划分为7个二级构造单元 ,从北向南依次为:(1)马畈褶皱带;(2 )凉亭混杂岩带;(3)牢山褶皱带;(4)苏家河滑覆席;(5)熊店-浒湾韧性剪切带; (6)卡房片麻岩穹窿和(7)彭店韧性剪切带。其中马畈褶皱带属华北板块南缘,凉亭混杂 岩带 可能代表碰撞缝合带位置。野外构造变形特征反映有4期依次发生的构造作用:(1)近南北 向 的褶皱作用;(2)从南向北的韧性推覆剪切作用;(3)右旋走滑韧性剪切作用;(4)垂 向隆升作用和与其有关的伸展滑脱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别造山带的流体系统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别山是大别造山带的主体部分,流体活动贯穿于俯冲-碰撞-折返整个造山过程。印支期俯冲-碰撞阶段的流体,以具高挥发份、高盐度为特点,流体中保留有原岩在地表时的天水-岩石以及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的地幔流体-岩石同位素交换的信息。燕山期折返隆升阶段的流体是大量天水与深部流体发生混合的产物,流体中盐度降低,但水-岩相互作用增强。大别造山带的流体系统可称为“天水与深部流体混合系统”,并可分为流体富集区、流体贫乏区和流体排泄区三个部分。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流体富集区。  相似文献   

13.
张八岭构造带是大别造山带的一部分,是造山带中上地壳出露地区。通过运用构造-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张八岭地区1:5万地质填图资料的分析和典型地区的构造解剖,认为:区内张八岭(岩)群与南华系—震旦系及其以上地层之间不存在强烈的构造运动界面,其作为大别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发生了强烈的变形作用;印支—燕山早期区内主要存在3期构造变形:早期为一系列呈NXVW、近EW向的紧闭同斜褶皱,中期以韧性剪切带发育为特征,晚期以NW向SE的逆冲推覆作用伴生NNE向为主的宽缓褶皱。三期变形相互叠加,形成区内基本构造格架。伴随着扬子地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与碰撞,中上部地壳发生褶皱、逆冲推覆(前缘滑覆)作用等,三期变形为一递进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14.
ThereisanunanimousunderstandingthattheUHPmetamorphisminDabie-SuluareaswasformedduringtheTri-assiccollisioneventbetweentheYangtzeandNorthChinacratons(Congetal.,l994$Zhouetal-,l996;Liouetal.,l994)-Eclogiteisthemostimportantrocktypeamongtheul-trahigh-pressure(UHP)metamorphicrocks.Accordingtotheiroccurrencethereare3typesofeclogites:typeIisen-clavesinultramaficintrusionsandasmembersinthelayeredmafic-ultramaficcomplex(Jahnl998);typeIispodsorlay-ersinthehighlymetamorphicsupracrustals(mainlying…  相似文献   

15.
大别造山带地壳的元素丰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郭福生 《地质论评》1998,44(2):172-180
大别造山带具板片叠覆式构造形态。区域地壳具3个结构层,中地壳存在地震低速层和电性低阻层。地壳总体成分为花岗闪长岩质,深部地壳成分为中性。地壳稀土总量偏高、轻重稀土分馏程度高,铁族元素偏低、亲石元素富集。造山带内部横向不均一性明显,而地壳纵向演化分异程度低于一般大陆地壳。  相似文献   

16.
太行—燕山—辽西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亦是燕山期煤田分布的重要地带。讨论了该区18个燕山期金属矿床及其相关的侵入体的同位素年龄,两者在时间上的总体一致性,以及重要煤田的形成与特征时代的沉积建造相伴生,均从年代学的约束方面提供了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构造事件的成因联系。在已有的燕山造山带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的基础上,把成矿作用纳入其中,提出了该造山带燕山期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进而,从物质组成的角度,讨论了该造山带金属成矿作用与火成岩组合的成因联系;同时也讨论了成矿作用可能的源区以及成矿作用的阶段性与造山带之间的成生联系。提出了造山带与成矿作用的初步框架模型。前造山幕—初始造山幕(J1)和后造山幕(K21)比较宁静的构造环境和湿热环境为煤田形成提供良好的动力学环境。同造山幕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为金属矿床形成提供重要背景:早期造山幕(J2)伴随古老下地壳的熔融,生成以安山质为主的岩浆活动及伴生主要的Au和Pb、Zn矿床;峰期造山幕(J3),陆壳升温达峰值,导致上地壳岩石的大规模熔融作用,形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的侵入,伴生大量Mo矿;晚期造山幕(K11),“过热的”上部地壳开始降温,壳幔深部的镁铁质岩浆更多地喷出和侵入,伴生Fe矿床的形成,同时,新形成的侏罗纪下地壳熔融,伴生Cu矿。  相似文献   

17.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underwent deep subduc-tion of continent, rapid exhumation, and huge amount of erosion during the Mesozoic. Its tectonic evolution, especially how that was recorded in sedimentary ba-sins at the flanks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basin types in the orogenic belt indicates that shortening and thrusting at the margins of the orogenic belt from the Late Triassic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controlled the foreland basins, and extension, doming and rifting were initiated in the core of the orogenic belt from the Jurassic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were expanded to the whole orogenic belt after the Late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18.
1.IntroductionFig.1. TectonicpositionoftheDabieorogenicbeltandTanLufaultineasternChina  TheDabieorogenicbeltandTanLustrikeslipfaultaresituatedincentralandeasternChina,respectively(Fig.1).Theirevolutionaryprocesses,relatedtotheadjacentgeologicbloc…  相似文献   

19.
大别造山带在地球化学分区上属于扬子大板块还是华北大板块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一些学者根据其显生宙矿石铅和花岗岩长石铅(揭示地壳铅)具有低铅同位素成分特征,将大别造山带整体划归华北大板块。本文对大别造山带南部(黄陂、新洲、大悟地区)、腹地(麻城地区)和扬子陆块北缘(黄石地区)晚中生代碱性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揭示地幔铅)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具有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特征,与扬子铅同位素省中南扬子亚省基本一致。扬子陆块北缘(黄石地区)晚中生代碱性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与扬子铅同位素省中北扬子亚省基本一致。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和Th-U-Pb体系变异趋势均表明:(1)大别造山带晚中生代地幔属于扬子地幔,与华北地幔存在明显区别;(2)大别造山带壳、幔铅同位素成分上存在明显的非耦合特征,反映大别造山带壳幔演化历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