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地质学报》2019,(4):642-647
曾家山地处地下水补给区,水资源短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岩溶发育程度分区模糊综合评判法发现,地下水富水性差异大、垂直分带明显。原因在地层岩性差异、构造部位和地表水文网差异的影响。川北地区碳酸盐岩岩溶水分布最广,以溶洞暗河强烈发育的岩溶溶隙溶洞水为主。通过降水径流频率相应法和降雨入渗法计算,工作地区地表水资源量26767.00万m~3/a,地下水资源量8627.97万m~3/a,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为主,水质较好,水资源利用前景良好,可采取修筑地表、地下联合水库,拦蓄地表水明流、扩泉储水、凿井开采地下水的方式综合利用地表、地下水。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7,(3)
清苑县位于河北平原的中部,根据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和河北省市级水资源评价技术细则,通过对清苑县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清苑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971万m~3,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9 091.47万m~3,可开采量8 864.18万m~3。通过内梅罗指数公式对全区地下水资源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并将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全县地下水以重碳酸盐类水为主,水质均符合Ⅰ~Ⅲ类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3.
根据广西罗城县的地质条件、岩溶发育特征、含水介质、赋存及水动力等条件,划分其岩溶地下水系统。结合含水层富水性,分别采用降水入渗系数法、容积法和枯季径流模数法对罗城县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地下水储存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区地下水多年平均天然补给量34 189.75万m3/a,其中岩溶地下水多年平均天然补给量34 083.32万m3/a,全区岩溶地下水储存量为116 584.25万m3/a;可开采资源量为7125.67万m3/a。研究结果可为广西罗城县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南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效应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西南岩溶地区面积78万km2,地下水系统包括裸露岩溶水系统和覆盖-埋藏型岩溶水系统两大类。由于降水丰富、地下岩溶发育,西南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在43万km2调查区内,具有地下水天然资源量1762.82×108m3/a,岩溶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615.70×108m3/a。近年来,通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在地下河、表层岩溶水和蓄水构造岩溶水打井开采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效应。但由于西南地区岩溶水开发难度大,区域经济落后,西南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低,已开采量为98.32×108m3/a,仅占允许开采量的15.97%,剩余地下水潜力资源量517.38×108m3/a。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17,(6)
贵州省黔西南为典型的丘峰谷地区,该区域地表水系不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研究程度不高。为摸清区内地下水资源量状况,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地下水径流模数法、流量汇总法、水力坡度法和给水度计算法,基于岩溶水系统为计算单元,对丘峰谷地区岩溶水系统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计算,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并判定各计算方法对岩溶大泉系统和储水构造系统的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适宜性,结果发现:在计算过程中,岩溶大泉系统应以流动系统为计算单元,宜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和流量汇总法;而应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和水力坡度法计算储水构造岩溶含水系统资源量,具有相似性、保证率高。研究结果对类似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广西凌云县地下水资源状况,在分析区内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特征、含水介质及水动力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降水入渗系数法和枯季径流模数法分别对凌云县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和可开采资源量进行评价,并对地下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全区地下水多年平均天然补给量112 619.73万m3/a,其中岩溶地下水多年平均天然补给量69 797.68万m3/a,基岩裂隙水多年平均天然补给量为42 822.05万m3/a,可开采资源量为9 840.37万m3/a。区内岩溶发育较强烈,岩溶形态丰富,岩溶发育在垂向上具有一定分带性,高程跨度大,地下水资源空间分布总体相对较为均匀。研究成果为凌云县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鲁中南岩溶水资源综合类型及合理调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鲁中南岩溶区是中国北方半干旱温带岩溶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该区岩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和大面积分散补给而局部富集等特征。岩溶形态以溶蚀裂隙洞穴为主,地下水类型多为裂隙溶洞型。在对该区岩溶水补给,富集,径流及排泄特征的研究基础上,初步将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划分为两大类型,即地下岩溶水径带变化带水资源类型和排泄带水资源及地下岩溶水资源类型。对该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合理调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省岩溶水主要分布在湘西北武陵山脉、湘中丘陵盆地及湘南山丘区,面积约60235平方公里。岩溶水的赋存严格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势地貌等因素控制。岩溶发育的地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碳酸盐类沉积岩。由于受频繁的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溶发育具有多期性。岩溶地貌类型的划分与岩溶发育程度,岩溶水的富集有密切联系。根据水力特性,我省岩溶水可划分为裂隙—溶隙型、溶洞型、裂隙溶洞型三种基本类型。岩溶水富水性与含水层岩性、厚度、岩溶发育程度和岩溶类型(裸露型、覆盖型、埋藏型)有关。岩溶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岩溶水水化学成分稳定,水质优良。岩溶水资源的评价是在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采用渗入补给量法、迳流模数法、岩溶大泉及地下河流量汇总法进行初步评价。概算结果,全省岩溶水天然资源量为263.346亿立方米/年,枯季资源量为110.748亿立方米/年。  相似文献   

9.
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与地下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系统梳理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了西北内陆河流域主要的含水层特点,对山区、平原区和沙漠区的地下水循环特点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平原区地下水水流系统进行了讨论。由于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形成了具有密切水力联系的含水层-河流系统,不论是上游开发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会引起整个流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强烈变化。地下水资源评价表明,西北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783亿m~3/a,其中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487亿m~3/a,山区与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为199亿m~3/a,现状开采量为128亿m~3/a。地下水开发潜力分析表明,除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缘等地区外,其他地区的地下水开采潜力有限,应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提高其承载能力。今后应加大(微)咸水资源化、地下水水库的调查研究,加强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和生态需水量评价,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广西都安三只羊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与开发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广西都安三只羊地区的岩溶发育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丁峒谷地一带,岩溶化程度较高,地下河发育,降雨入渗总量达13. 2×106m3 /a ,水资源较为丰富; 西南部岩溶发育相对较弱,溶洞发育规模不大,仅在局部地区见有表层岩溶泉水出露,水资源较为缺乏。水资源计算表明,全区水资源总量193. 5× 106m3 /a ,而现有开发量仅为3. 2× 104m3 /a ,因此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在总结水资源开发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堵、引与机井相结合的综合开采方式,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北方岩溶地区水资源科学调配——以娘子关泉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行瑞  梁永平 《中国岩溶》1989,8(2):127-142
长期以来,在水资源评价及开发中,将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割开来、使资源量计算重复,开发相互干扰。我国北方岩溶泉域大多是地表水-岩溶地下水联合系统,各种水资源有其不同的性状,其间又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娘子关泉域为例,将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岩溶水-泉水作为统一的水资源系统,在研究其间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联合调度及管理模型,根据多种水文年组合,提出了长系列优化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12.
深切河谷附近岩溶地区打井找水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切河谷附近岩溶地区地表水快速下渗,岩溶地下水深埋且集中径流,导致水资源匮乏,易成为较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在该类地区,受地表水构成的地下水排泄基准面控制,地下水水位埋深大,且以快速的管道流和裂隙流为主,储存空间分布和相互间连通性高度不均匀给打井找水带来了极大困难。发现下伏碎屑岩、逆断层和上覆碎屑岩均能将岩溶地下水和深切河谷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切断,导致局部富水,成为打井找水有利靶区。基于此3种类型,结合打井找水成功实例,将其归纳为3种打井找水模式:下伏碎屑岩隔水模式、逆断层阻水模式和上覆碎屑岩阻水模式,这些模式将对在深切河谷附近岩溶地区打井找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形成了复杂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系统,其发育规模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岩溶水作为岩溶发育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地质背景下表现出的水文学特征及水动力作用与岩溶缝洞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为了深入认识和阐述岩溶储层发育机制,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震属性技术结合现代岩溶理论成果恢复了塔河油田埋深5 000m以下的古水文网络,精细描述了水系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地表水系统具有较大汇水量,水系以强烈的垂向侵蚀作用为主,发育了完整的地表-地下双重水系型水文网络系统;西部地区地表水以水平溶蚀作用为主,地貌较为平缓,尚未产生大型地下水系网络系统,属于地表水系型水文网络系统。东、西部地区地表、地下水文系统动力学机制的不同,为这2个地区岩溶储层发育的差异性提供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南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和诸多国家战略的核心区。该区地处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主要因素,查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前人已有成果,从南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3个方面进行论述。【研究结果】南疆地区的水资源主要形成于山区,山区的降水和冰雪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源。河流出山后,地表水与地下水频繁转化,最终以蒸散发的形式消亡于流域下游。南疆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45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32亿m3,地下水资源量268亿m3,重复量249亿m3。近年的开发利用量已达327亿m3,开发利用程度超过70%,远超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警戒线,总体上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南疆地区的地表水水质总体较好,优于Ⅲ类水的地表水占94%。地下水的水质从山前倾斜平原向盆地腹部,浅层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由Ⅰ-Ⅲ类转变成Ⅳ-Ⅴ类地下水(高矿化度水)...  相似文献   

15.
川南古叙矿区某矿在基建过程中多次揭露大型导水陷落柱或溶洞,导致突水事故。该矿煤系地层底板为茅口组灰岩,岩溶发育,富水性强,为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依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特征,结合连通试验,分析了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并讨论了地下水水质的成因及其对茅口组灰岩岩溶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水水质为含可溶性固体少的HCO3-Ca型水,呈中性—弱碱性;地下水水质以含可溶性固体少的SO4·HCO3-Ca型水为主,呈酸性—中性,次为含可溶性固体少的SO4-Ca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呈酸性的地下水水质源于硫铁矿层的溶解和氧化,对茅口组灰岩岩溶发育有强烈的促进作用。此结果对防治矿井水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总结丰沛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对该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及潜在水源地进行分析,计算了华栖隆起区岩溶水可利用资源量,探讨裂隙岩溶水利用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丰沛平原区地下水主采层位为中上更新统孔隙含水层和新近系—下更新统孔隙含水层,已形成丰县城关—孙楼—常店和沛县—龙固2个大型超采漏斗区,总面积超过750 km~2,引发了大面积地面沉降;华栖隆起区为裂隙岩溶水的富水地段,总可采资源量为667.51万m~3/a,可作为潜在水源地进一步开展地下水勘查评价工作;裂隙岩溶水过量开采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后期应对裂隙岩溶水开采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华栖隆起区岩溶水距离城区近,水量大,水质好,开发难度小,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臧红飞  宁显林  陈军锋  金芳义 《地下水》2010,32(4):66-67,93
在综合考虑岩溶水存储条件及水动力条件的基础上,对山西省交口县的岩溶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区,根据岩溶水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水文地质、水动力等条件,交口县裂隙岩溶水分布为郭庄泉岩溶水区和十字崖岩溶水区,并在分区的基础上对岩溶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估算,交口县岩溶地下水资源量为8 878.5万m^3/a。  相似文献   

18.
赵一  李衍青  李军  刘鹏  蓝芙宁 《地球学报》2021,42(3):324-332
本文对滇东断陷盆地南洞岩溶地下水系统各地下河的水文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推断了南洞岩溶地下水系统的结构特征.根据岩性构造、地下河发育以及补径排关系,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采用降雨入渗系数法和径流模数法对南洞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天然资源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分别为35610.7万m3/a和33460.2万m3/a.用枯季径流...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对长江流域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的认知程度,突破以往单独从地表水或地下水角度进行评价的局限性,长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水循环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将水文地质单元和地表水流域有机结合,划分长江流域地下水评价单元,建立典型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开展了新一轮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水循环要素时空分布不均,降水以中游最多,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夏季,且长江北岸比南岸集中程度更高;蒸散发量总体上呈现东部高于西部的特征,最大值集中在长江中游一带;长江流域地下水位总体保持稳定,丰枯季水位变化总体不大,一般小于2 m;长三角超采区的地下水漏斗面积已明显减小,相关环境地质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2)2020年长江流域的地下水资源总量2421.70亿m~3/a,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2092.79亿m~3/a,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331.35亿m~3/a;地下水储存量较2019年整体略有增加趋势,其中四川盆地最为明显,共增加23.72亿m~3。(3)长江流域的水质上游优于下游,优质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和大别山南麓一带,部分地区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原生劣质水的广泛分布。长江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平整体很低,局部地区由于过往不合理的开发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已得到缓解,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问题得到了较好控制。建议适当开发利用赣南地区和大别山南麓一带优质的基岩裂隙水。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21,(2)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安徽省的东部。为研究马鞍山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方案和保护对策,对该市地下水资源量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并结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提出远期保护对策建议。结果认为:马鞍山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合计为7.154亿m~3/a,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区域内以地表水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以农村分散开采为主;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共分为不适宜开采区、一般开采区、开发利用潜力区和规划水源地区4个区,保护区主要划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区。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对策,以期为建立和完善马鞍山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及保护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