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极限条件法是目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文章应用极限条件法,对广安桂兴石灰岩矿损毁土地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评价中采用地形坡度、表土层厚度、周围土地利用现状、排水条件、地表浅层物质组成和生产管理便利性等6个主要因子进行判定,并结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和公众意愿等因素,最终确定拟复垦土地的复垦方向。结果表明:评价总面积为76.982 8hm~2,适宜复垦为有林地的面积为39.371 2hm~2,适宜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为34.747 1hm~2,适宜自然留置、自然积水形成坑塘水面的面积为2.864 5hm~2。通过研究,建立了该区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极限条件法是目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文章应用极限条件法,对广安桂兴石灰岩矿损毁土地进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评价中采用地形坡度、表土层厚度、周围土地利用现状、排水条件、地表浅层物质组成和生产管理便利性等6个主要因子进行判定,并结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和公众意愿等因素,最终确定拟复垦土地的复垦方向。结果表明:评价总面积为76.982 8hm2,适宜复垦为有林地的面积为39.371 2hm2,适宜复垦为有林地的面积为39.371 2hm2,适宜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为34.747 1hm2,适宜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为34.747 1hm2,适宜自然留置、自然积水形成坑塘水面的面积为2.864 5hm2,适宜自然留置、自然积水形成坑塘水面的面积为2.864 5hm2。通过研究,建立了该区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市县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单元,市县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为国土资源与空间更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有效支撑。本研究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宜昌市农业生产适宜性及城镇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划分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5类区域。结果表明宜昌市适宜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为3412 km2,不适宜土地面积为7143 km2;适宜进行城镇建设的土地面积为748 km2,不适宜土地面积为14679 km2。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均呈现出典型的区域特征,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条件好;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区域整体的国土空间开发难度大。适宜性评价结果与规划数据有部分出入,与土地利用现状相差不大,农业生产适宜等级的土地面积比耕地保有量红线面积多132 km2,分布于农业生产适宜和较适宜区的现状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3.98%;城镇建设适宜等级的土地面积比建设用地底线面积少611 km2,分布于城镇建设适宜和较适宜区的现状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7.99%。将评价结果叠加在谷歌卫星图上,在空间上观察是否与土地现状一致,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适宜区的评价结果准确率达100%,不适宜区的准确率为93%;城镇建设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评价结果准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4.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该文以白庄煤矿为例,在分析土地复垦相关因素的前提下,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制定了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并最终确定了复垦区各单元的复垦方向,对同类地区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姜烈  胡芬  廖斌 《地下水》2022,(5):156-159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对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收集分析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南昌市九龙湖新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通过研究南昌市九龙湖新城地质环境条件,从构造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等4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运用“专家-加权平均统计法”和“专家-层次分析法”两种方法对比来最终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模糊聚类综合评判法进行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南昌市九龙湖新城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为适宜性、较适宜性、适宜性较差、适宜性差四级。浅层(0~15 m),适宜性面积为9.13 km2,占比12.38%;较适宜性面积为44.63 km2,占比60.53%;适宜性较差面积为15.66 km2,占比21.24%;适宜性差面积为4.31 km2,占比5.85%,中层(15~30 m):适宜性面积为70.25 km2,占比94.75%;较适宜性面积为3.89 km2,...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为例,探讨了运用G IS软件SuperMap D eskpro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广昌县实际情况,选取了坡度、土壤养分、水利条件等九个评价因子,将这些因子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下,构造评价单元层,建立评价单元属性库。确定因子对土地适宜的权重,构建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利用此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利用SuperMap生成评价结果并统计各用地类型土地面积。  相似文献   

7.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合理利用与规划的前提。以四川省为研究区域,选取海拔、坡度、坡向、水源保证条件和交通条件等五个评价因子,通过ArcGIS进行单因子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根据评价模型对单因子评价分析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生成耕地适宜性等级分布专题图,最终得到四川省耕地适宜等级的空间分布以及各适宜等级所占总评价面积的比例,为四川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并结合评价模型对耕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滨海平原城市因其特定的城市类型,需建立特定的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来指导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我国典型滨海平原城市日照市为研究区,深入分析了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因素,提出了基于基础性地质和约束性地质条件的滨海平原城市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经验分值法、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厘定了研究区浅层(0~15 m)和次浅层(15~30 m)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分区。结果显示,评价指标中水位埋深、断裂带、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对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的影响较大。研究区浅层和次浅层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以适宜和较适宜为主,约占研究区面积的90%,不适宜区域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9.
《福建地质》2012,31(2)
根据永安小陶镇的区域地质构造、自然灾害等调查资料,分析了小陶镇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并用层次分析法从环境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地质资源4个一级指标建立分析模型后对地质构造、地形坡度等16个二级影响因子定权,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小陶镇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将小陶镇地质环境适宜性分为适宜、较适宜、适宜性较差及适宜性差4个等级,最后通过实地调查论证了采用此方法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矿产资源开采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为了实现矿区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损毁矿区进行土地复垦,恢复土地生产能力。以福建省连江县为例,对历史遗留采矿用地复垦潜力进行分析,统计分析了连江县各乡镇复垦面积与新增耕地率。该县可复垦总面积为107.05hm~2,新增耕地率达到32.20%,复垦潜力较大。为了提高复垦力度,需要明确目标界定和功能定位,兼顾工程技术措施与生物化学措施,建立科学的采矿用地复垦项目管理机制,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补充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1.
CO2地质储存是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CO2向大气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中仅把地热条件作为单一因子进行考虑,难以准确评价地热条件对CO2地质储存的影响,评价精度较差。为此本文采用加权法将地热条件三因素(大地热流、地温梯度与地表年均气温)进行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提高了精度。表明:我国总体上较适宜CO2地质储存,储存空间大。2.1%(8.5×104km2)沉积盆地适宜CO2地质储存,68.6%(274.0×104km2)较适宜,24.6%(98.4×104km2)一般适宜,4.7%较不适宜(18.7×104km2),无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12.
白杨  孟艳丽  唐伟 《山东地质》2014,(9):103-105
以青州市为例,对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宜建进行适宜性评价,选取自然、社会、生态等因素的指标作为参评因子,确定标准值及权重,得出4种评价结果:最适宜建设、适宜建设、基本适宜和不适宜。  相似文献   

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北京市平原区水源热泵适宜性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考虑到影响水源热泵功效的主要因素,对北京市平原区进行了水源热泵适宜性分区。首先,确定影响水源热泵的10个主要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0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了北京市平原区1km×1km网格上的水源热泵适应性指数,最后采用该指数进行适宜性分区。结果表明,适宜和比较适宜建立水源热泵工程地区的面积为1381km^2,一般适宜地区的面积为1760km^2,绝对禁建和不适宜建立的面积为2997km^2,该结果为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和水源热泵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侯香梦  黄昕霞 《地下水》2023,(2):113-114+147
针对安徽亳州市城市工程建设布局不合理,制约地区城市经济长效发展的实际。基于基础资料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9个二级评价指标,采用单元多指标分级加权指数法,对研究区6 900个单元进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和适宜性分区,结果可知:研究区工程建设适宜性分为适宜好区、较适宜性区和较不适宜区三个级别,无不适宜区。适宜性好级区面积为186.6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60%,该区域内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进行优先考虑和开发,作为首要工程建设用地的考虑范畴;适宜性较好级区面积为1 253.6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1.23%,城市规划设计中应作为次级开发考虑范畴,工程建设前应做好前期勘查等准备;适宜性较差区面积为319.6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16%,该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作为最后的开发考虑范畴,尽量避免重大型建筑设施的布局。评价结果对优化城市工程建设布局,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廷刚  罗红霞  黎雯 《中国岩溶》2007,26(2):149-154
以SPOT5卫星为基本信息获取该地区的地貌数据,并根据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特征、煤炭开采状况等9个指标,采用多因素分级指标综合评价法对南桐矿区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按照土地的用途划分宜耕、宜园和宜林土地类三个类型,根据影响因子对土地用途的影响程度制定分级指标。评价结果表明,高度适宜、中等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耕地分别为5 321hm2、8361hm2、7 973hm2和4 656hm2;园地分别为315hm2、629hm2、405hm2 和117hm2;林地分别为8 867hm2、7303hm2、5 977hm2 和2 643hm2。为能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和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将原来的耕地、园地和林业用地比例10∶ 0. 6∶ 9. 4调整为10∶ 5. 7∶ 14。   相似文献   

16.
李继红 《福建地质》2012,(2):167-174
根据永安小陶镇的区域地质构造、自然灾害等调查资料,分析了小陶镇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并用层次分析法从环境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地质资源4个一级指标建立分析模型后对地质构造、地形坡度等16个二级影响因子定权,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小陶镇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将小陶镇地质环境适宜性分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夏伟强  董杰  何鹏  解永健 《地质学报》2019,93(S1):233-240
根据青岛市主城区的工程地质特征以及工程建设经验,综合分析岩土体的特征、地下水、地质构造及软土等主要约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因素的发育分布特征,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主城区地下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将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和适宜性差区,并进行了分区评价,适宜区占主城区总面积的79%,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基本适宜区占主城区面积的13%,地下空间适宜性一般,地下空间开发时应着重注意加固及防水措施;适宜性差占主城区面积的8%,地下空间开发时因尽量避开。  相似文献   

18.
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是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合理途径,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技术经济等指标因素的权重,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宁波东部新城浅层(-15~0m)和中层(-30~-15m)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程度。评价结果显示,东部新城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等级分为Ⅱ级较适宜和Ⅲ级较不适宜,并根据不同的适宜等级提出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为宁波东部新城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为例,建立了包括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模糊赋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泸州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整体较好,以适宜、较适宜为主,其中适宜区、较适宜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6.16%、28.81%,此外适宜性差区、不适宜区各占20.96%、8.07%;泸州市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建设选址应在适宜区和较适宜区范围内,尽量避免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地区;在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应注意不同区段现有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地基不均匀沉降、软土、坍岸等问题的防治。建立的评价方法在丘陵城市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上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矿山露天开采过程对土地进行挖损和压占等形式破坏,遭破坏土地出现了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等现象。根据土地破坏预测评估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通过工程技术、生物等治理措施,对矿山开采所占用的土地资源及时进行复垦,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地貌景观,维护矿区的生态平衡,形成与周围地貌和植被相协调的土壤、植被环境,同时能有效消除矿业活动带来的地质灾害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