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候变暖对甘肃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应用甘肃省63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气温资料,对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0℃、≥10℃活动积温和<0℃负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987~2003年比1961~1986年的平均值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甘肃省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甘肃省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喜温作物面积扩大,越冬作物种植区北界向北扩展,对牧区牲畜越冬度春有利。但由于水资源不足,气候变暖对甘肃农业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3.
中国干旱区温度带界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热量资源的改变与温度带界线的动态变化将会影响到干旱区天然植被的生长与分布,而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将对干旱区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种植制度的调整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采用1961-2007 年均一化气温数据与MPI_ECHAM5 模式输出的21 世纪上半叶A1B情景下的区域降尺度格点数据,选取保证率为80%的日均温≥ 10 ℃持续日数等值线和日均温≥ 10 ℃等积温线为干旱区温度带北界指标,探讨了过去近50 年及21 世纪上半叶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区温度带界线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1) 1961-2007 年,干旱区夏、冬半年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冬半年较夏半年增温幅度要大;各年代日均温≥ 10 ℃积温与≥ 10 ℃持续日数的等值线动态变化一致,均表现为显著向北或向高海拔推移;(2) 通过对温度带北界指标变化的判断,1961-2007 年干旱区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普遍北移,北移幅度最大者为阿拉善地区,超过1 个纬度;21 世纪上半叶,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将继续北移,且暖温带移动趋势更为显著;无论是过去近50 年,还是21 世纪上半叶,干旱区暖温带和中温带北界均有向高海拔区域移动趋势;(3) 与温度带北界的变动相对应,干旱区生长期起始日期和终霜日等气候指标显著提早,天然植被与作物种植北界向北向西推移,并呈现向高海拔区域扩展的态势。因此,综合考虑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确定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种植之间的反馈关系,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5.
对气候变暖问题争议的分析 总被引:50,自引:8,他引:50
综合评述和分析了近年来关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有关气候变暖的一些争议。目前的结论是:(1)19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4~0.8℃;(2)全球气候变暖的论断得到了海洋温度、大气温度、钻孔温度、陆地雪盖、海冰及冰川资料的支持;(3)1998年是近一个半世纪有观测资料以来最暖的一年,对1961~1990年平均的距平为0.55℃。20世纪变暖的趋势为0.066℃/10a;(4)1990′s是20世纪最暖的10年,平均气温距平0.35℃,也可能是500a或者甚至1000a来最暖的10年。所以,20世纪气候的变暖是无可怀疑的。人类活动影响很可能是20世纪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至少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位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气候带也有相应的变化。亚热带北界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交界,是中国气候带上的一个重要分界线。论文讨论了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的影响。数据资料来自于中国气象局,采用中国740个站点1951~2005年的日平均温度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中气候区划的第一级气候带定义指标,以≥10℃天数为主导指标,≥10℃积温、1月平均温度为辅助指标,定义亚热带北界为≥10℃天数为218天,≥10℃积温为4500~4800℃,1月平均气温为0℃。分别统计1951~2005年暖温带与亚热带指标的年代变化及亚热带北界在1951~1970、1971~1990、1991~2005年的位置演变,结果表明:34°N附近55年来≥10℃天数、≥10℃积温、1月平均温度都呈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至今,亚热带北界西段几乎没有变化;亚热带北界中东段向北推移幅度较大,到本世纪初向北已推移到35°N附近,较1951~1970年向北推移2~3个纬度。亚热带北界位置的向北推移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响应,这将对我国农业布局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8.
中国东北近50年干旱发展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应用实测的降水、气温和土壤湿度资料,分析我国东北区(含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近50年干旱化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用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距平和均方差所构造的"大气干旱指数"以及土壤湿度都显示,近50年来整个东北区是向干旱发展的,19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干旱化趋势尤为明显;而东北西部亚干旱地区的干旱化相对更严重(特别是内蒙古东部的北半部).在亚干旱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中,气温的升高对干旱化的作用可能更重要.在东北区的南部,近50年来的降水是略有增加,但仍有向干旱发展的趋势.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有关.为探讨东北区干旱的发展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利用Jones等的1951~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资料和东北区25个站的大气干旱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平均温度上升1℃的情况下,中国东北区的干旱化程度要增加5~20%,最大的达到22%.这种形势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我国热带气候的北界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按照我国季风热带气候的特点,根据华南100多个台站近三十年气候资料拟订我国的热带北界,采用了如下气候指标:(1)最冷月均温15℃;(2)极端低温多年平均3℃;(3)绝对低温O℃;(4)年平均霜日1—2天;(5)≥1O℃积温>500℃;(6)热带天气型日数占各型天气日数约达80%.据此划定的热带北界自粤西高州,东出粤西沿海—珠江口—粤东沿海—台湾中南部沿岸,西延桂南沿岸—滇南西双版纳南部—向南流的各河谷南端及盆地.我国热带成带状,但不很连续,有些成“飞地”插入南亚热带.北界全长约3000km,热带陆地面积约8X10~4km~2. 相似文献
13.
Li Peiji 《地理学报(英文版)》1995,(3)
I.foroductionSnowcoverisahiguysensitiveelementtoclimatevariationandclilnatechange.TrendsonsnowcoverofthelaopscaledimensionsarecriticalforidentifvingglobalwanhingandfordiagnosinginteraedonsbetWeenclimateandsnowcover.Alth0ughitisgenerallybelievedthatdecreas…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中国木本植物物候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76,自引:1,他引:76
本文根据我国的30年的物候资料和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论证了气温是影响中国木本植物物候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物候与年平均气温的线性统计模式,又利用此模式分析计算了未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0.5-2.0℃和未来大气中CO2浓度倍增而增暖情况下,我国主要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大致变幅。 相似文献
15.
近四十年来我国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利用160个站1951—1988年的气温资料,本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气温变化过程和时空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十年平均气温从50年代至今一直在升温,80年代较50年代升高0.2℃。一般升温随纬度的增高而加强,冬秋季全国普遍增温,且升温幅度最大,夏季一般降温或升温幅度很小。总的趋势是近4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冬暖夏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积雪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根据60个地面基本气象台站1957-1992年逐日雪深观测记录,用统计模式检验了青藏高原积雪变化趋势,证明近36年来高原积雪变化呈普遍增加趋势,并且与北球冬季气温呈正相关,高原积雪的增加与北半球温带低地春季积雪面积自80年代后期的减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两个大陆冰盖雪积累率的增加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影响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学者把高原隆起作为季风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认为把在现代的位置上“削平”高原而模拟出的结果推广到早第三纪是不妥的。因为根据古地理和古地磁资料恢复的青藏高原早第三纪位置与现代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试图重建青藏高原隆起的动态模式,提出在早第三纪,中国已经存在古季风的初步认识,而青藏高原的隆起,只是使季风环流进一步加强,中国气候图式因高原隆起而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18.
全球增暖下我国旱涝灾害可能情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我国东南沿海、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可能增加;而黄河中游以南和华北平原干旱可能增加.这一变化特征与本世纪暖期降水分布变化,以及与CO_2倍增情况下气候模似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西伯利亚高压的长期变化及全球变暖可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9,自引:4,他引:69
本文利用历史少平面气压资料建立了的百年来的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1960年代是近百年来西伯利来坟强度最强的一段时期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则是近百年来最弱的一段时期。4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毕竟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能较好地解释近几十年来我国冬季气温变化的特征。近百年来西伯利亚高压的变化可能仍然以延寿自然变率为主,全球变暖的影响还较弱,但是,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将会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南极地区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地区气温冬季,春季和秋季都有上升趋势,而夏季则有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也趋上升,气温上升趋势最强烈的是冬季,其次是春季;降水各季和全年都有增加趋势。在年际尺度上,年均气温和降水与南极涛动指数是负相关,南极极涛动对不同区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