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矿政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定位问题及其可行性。地质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在地质工作中是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地质行业中既是收尾工作也是交叉工作;在信息产业中属于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信息化已取得很大进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已有相当基础,因此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王永生 《辽宁地质》2010,(11):45-45
2009年底,笔者参与部省合作协议落实情况评估小组来到上海市调研。通过集体座谈、实地察看、走访等方式,就上海市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工作情况作了详细了解。2010年4月,笔者又通过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培训班,进一步了解了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邹礼卿 《湖南地质》2011,(10):36-37
点击进入地质资料信息空间检索服务系统,随着鼠标的移动,经纬度、地理、地层、地质资料目录等一组组不同的数据,即刻显示在电脑屏幕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系统中的每个地理坐标点上,都将录人其所有地质资料信息,包括野外工作人员拍摄的照片、视频、原始记录等。利用这一系统,地质工作者也可以上传自己在该点所从事的工作成果,供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4.
《浙江地质》2009,(10):28-28
9月16日上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组织召开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专项研究会议。会议具体部署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研究工作方案,对上海、湖南、湖北、安徽、青海、山东等6个试点省(市)试点方案进行了审查,要求各相关部门集中有效力量着力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5.
地质资料信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具有重复开发利用、能够长期提供服务的重要功能,是地质找矿成果载体和重要基础要素。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旨在通过对地质资料信息进行集群开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系列、权威、集群化的地质资料信息产品。推进辽宁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是提升辽宁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规模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施伟巧 《福建地质》2014,33(4):305-313
通过探索福建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与产业化试点研究,总结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地质资料汇交与服务的技术流程,基于B/S集成环境,融合了Web、DHTML、Mi-crosoft IIS和.Net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面向多层次用户快速查询地质资料信息目录查询服务,发挥地质成果资料的价值,为推进全省“两化”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近年来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而在这一进程中,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保障城市安全的作用也日益凸现。日前,记者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了解到,该局编制的《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09.7~2012.6)》已经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复同意,其工作方案也即将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由此,上海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初见成效,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实施已驶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8.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重要成果资料,具有可被重复开发利用、能够长期提供服务的功能。然而,因地质资料的分散式管理,使得地质资料信息存储分散,“孤岛”式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资料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机制和手段,制约着地质资料信息潜在价值的有效发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旨在通过信息领域前沿技术,对地质资料进行集成集群和深度开发,将分散、孤立的地质资料进行分布式汇集,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展现、挖掘地质资料信息,充分发挥地质资料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长期的地质调查工作,已经形成了多专业、数据格式多样的海量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集群化必将面临地质大数据相关的技术问题。介绍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模式,分析了CitusDB软件的分布式大数据运行机理,探讨了基于CitusDB软件的地质资料集群和大数据服务架构,可为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大数据时代城市地质信息的集群与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依托,深化城市地质信息的集群化与产业化,是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阐述了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城市地质信息集群化与产业化的工作准则与技术途径;结合上海地区实践,探讨城市地质信息集群化与产业化的社会应用及服务领域开拓。  相似文献   

11.
黄石市矿业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索到商朝中晚期。古代有铜绿山,近代有黄石港,现代有黄石市,三者是矿业发展史上的典型缩影。根据矿业发展的特点,将黄石市矿业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矿业史(1840年以前)、近代矿业史(1949年以前)、现代矿业史(1949年以后)。通过对黄石市矿业遗迹的调查研究,对于研究长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古黄河文明与古长江文明之间的关系也有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来看,黄石市的历史就是一部灿烂的矿业发展史。  相似文献   

12.
比照传统概率统计分析法,介绍了泛克里格法处理化探数据的原理、方法和特征。以内蒙中部区化探数据为例,利用常规概率统计分析法和泛克里格法分别提取了Cu概率异常和Cu剩余异常,结合地质、矿产内容对比分析发现,常规概率统计分析法提取的Cu概率异常虽与金、铜、多金属矿产相关性较好,但异常面积较大,尤其是高背景地区成片出现岩性异常,对找矿工作不利;相比较而言,泛克里格法提取的剩余异常受背景干扰少,独立性好,与铜、金、多金属矿床、矿点的空间分布关系密切,有利于找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结合“吉林省和龙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实际研究工作,利用现场勘察和调查收集灾害点和区域地质环境数据,选取灾害点密度、灾害面积系数、地形地貌类型等9个统计量,运用模糊聚类和图论的数学方法,对和龙市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将和龙市分为4个区。划分结果比较符合和龙市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实际情况。研究结果为和龙市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合理制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石市矿业遗迹基本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黄石市矿业遗迹类型、分布,剖析了不同时代的典型矿业遗迹,总结了不同类型的矿业遗迹特征,提出了黄石市矿业遗迹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建议.研究表明:黄石市矿业遗迹十分丰富多彩,许多达到珍稀级,具有典型性、稀有性、科学性和观赏性,具有重大的科研、科普、旅游、参观等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可溶岩大多隐伏于第四系土层及白垩—古近系红层下部,可溶岩分布地区地质结构与岩溶地面塌陷关系密切,已发生的岩溶地面塌陷中上黏下砂地质结构占绝大部分。以白沙洲岩溶条带长江两岸为研究区,根据盖层黏性土、砂性土、软弱土、非可溶岩(红层)的上下叠置关系及地面塌陷特征,将可溶岩分布区地质结构划分为3类、5型;岩溶塌陷的实质是土体塌陷,在岩溶区地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差异,受力后塌陷过程中土颗粒的运移方式,即黏土块体塌落、砂颗粒漏失、软弱土流失,系统将研究区岩溶塌陷机理分为土洞型、沙漏型、泥流型3类,同时也存在多种类型复合型岩溶塌陷。  相似文献   

16.
黄石市矿业遗迹众多,按照其时代特征将矿业遗迹分为:古代矿业遗迹、近代矿业遗迹和现代矿业遗迹三类。春秋战国时代的铜绿山矿业遗迹、宋-元代的银山矿业遗迹和明代的李德贵矿业遗迹是黄石市古代典型矿业遗迹。其中铜绿山矿业遗迹是我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代表,保存极为完好,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是研究古代文明的极佳窗口。  相似文献   

17.
吉林桦甸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论述桦甸市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土壤,断裂、褶皱等构造运动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区内地质灾害类型、现状及危害。桦甸市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境内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对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起控制作用,而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进一步诱发、恶化了某些地质灾害,对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在自然及人为双重因素作用下,区内各类地质灾害不断发生,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经济发展。文章分析了诱发、恶化地质灾害的自然、人为双重因素,提出防灾、减灾对策:①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工作,树立和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②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④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治灾;⑤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和设备防治地质灾害;⑥建立群专相结合的防治体系,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地质灾害防治队伍;⑦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行政措施并举,综合治理。对各类地质灾害应实行开发式治理,这一对策不仅可以防灾、减灾,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致富。  相似文献   

18.
张家界市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造就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同时存在众多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分析张家界市永定区2014年至2022年详细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易发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以中部断层发育区与东北部页岩地层区最多,时间分布相对集中在5、6、7月雨季; 区内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并受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 在碎屑岩丘陵地貌中灾害点密度最高; 在志留系砂质页岩岩组中地质灾害最易发; 受构造影响明显,断褶构造带处灾害点密集; 灾害高发期与雨季耦合,诱发因素主要是降雨; 不合理地切坡建房、道路建设等工程活动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采用易发程度指数法,基于ArcGIS信息统计分析,将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与低易发区。研究可为永定区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旅游路线及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重庆綦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綦江地质公园发育木化石、恐龙足迹、恐龙骨骼化石、鱼化石、沉积构造、丹霞地貌等地质遗迹景观,木化石和恐龙足迹为园区的导向型景观。木化石分布在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上部砂岩层中,砂岩层含钙质结核,在约300×200m2的砂岩层内共埋藏有60多根木化石,其中一半木化石为钙化作用形成。恐龙足迹集中分布在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泥岩层中,岩层发育交错层理、波痕和泥裂。在夹关组的3个层位中共发现329个恐龙足迹,其分别属于甲龙类、鸟脚类和兽脚类。园区地质遗迹分布在一套河湖相沉积层中,其形成于内陆河湖网形成之时(如木化石),并随着四川盆地周围的湖泊系统解体而发展(如恐龙足迹),最终随着河流由堆积作用为主的阶段转变为以侵蚀作用为主的阶段而减弱(如丹霞地貌)。白垩纪上统夹关组的恐龙足迹群形成于干热的环境,多类型的恐龙足迹集中分布反映了白垩纪晚期(夹关期)恐龙种群的丰富,恐龙足迹的发现为区域内寻找白垩系地层的恐龙骨骼化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