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无仪器记录的历史地震,基于灾害信息给出的震级参数往往误差较大;即使有仪器记录以来,对某些较大地震事件,不同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级值仍相差较大,这需要确定合理的地震震级值.为此,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提出了地震震级修订方法,并据此修订了全球地震目录震级参数,本文研究结果可供有关部门修订地震目录时参考.基于修订的参数,本文还讨论了全球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这一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全球强震活动性的某些统计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征祥 《地震学报》1986,8(2):137-145
根据阿部胜征新近研究和发表的均匀化全球大地震目录(1897——1980),获得如下几点关于全球强震活动性统计特征的初步认识:(1)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全球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的阶段;(2)在全球活动高潮时段中b值偏低,大陆地震区的b值偏低;(3)据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序列的结果,全球不同的地震区内,存在几十年尺度的强震活动高潮幕和平静幕交替出现的现象;(4)北半球大陆浅源强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特征有关。上述特征对估计全球和不同地震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可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田韬  冯志生  祝涛  李鸿宇  王维  叶碧文 《地震》2018,38(2):137-144
统计分析了1962—2017年全球强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过程的关系, 结果显示, 全球8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下降期的概率相对自然概率高出12%, 达到64%, 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 但7.5级和7.8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结果没有显著性。 分区统计结果表明, 全球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上升期, 高于自然概率的强震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带中西段、 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琉球—菲律宾地区以及中国东部; 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下降期, 高于自然概率的强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阿尔卑斯带中段(喜马拉雅弧)、 阿尔卑斯带东段(印尼岛弧海沟)以及中亚大陆地区。 分析认为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过程与全球区域地震活动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可能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引起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最大震级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是强震活动的集中带,也是地震预测研究与防灾减灾的主要目标区,而最大地震震级是描述区域地震活动性的一个基本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中,因此有必要开展各活动地块边界带最大震级分布特征研究.本文利用广义极值(GEV)分布对各边界带作极值统计分析,对于分布参数进行估计,比较极值分布99%分位数和b值截距法最大震级、历史最大震级,并计算各震级水平下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与发震次数,探讨活动地块各边界带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华北第四地震期最大地震震级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G-R式(B.Gutenberg等,1949)及G-R修正式(宇津德治,1978)几种不同方法给出华北三个不同时期(1370—1739,1740—1979,1370—1979)震级频度分布参数。华北第三地震期强震(M 7)累计地震应变能较第四期约大一个数量级。华北两期地震活动强度、能量的差异与大区域的地震活动背景及强震主体地带的构造与介质环境不同有关。初步认为华北第四活动期发生最大地震震级约7.8级。  相似文献   

6.
湖北浠水核电初可研阶段地震地质专题中涉及1634年3月30日罗田51/2级地震,我国3个主要的地震目录<中国历史强震目录>(1995年),<中国地震目录>(1971年,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编)和<中国地震目录>(1960年,李善邦)对这个地震记载的震中参数有差异(表1 ,为了工程的需要,我们对这个地震参数重新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7.
李纲  刘杰  余素荣 《中国地震》2005,21(1):130-137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表1),最大地震为12月26日印尼苏门达腊岛西北8.7级(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地震。2004年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前几年的活动格局,全球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和日本地区的强震活动显著(图1)。2004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全球地震活动性三要素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信息中心地震目录资料的分析,表明有可能划分出全球地震活动性的三个组成要素:1)地球各半球和一些巨大地区普遍具有的全球性要素(T要素);2)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镜像对称要素(M要素),其特点是南半球的地震活动性增强时,北半球的地震活动性减弱,反之亦然;3)反映地震活动性长期减弱或者增强的线性活动性要素(L要素);4)对于最强的地震(M≥5.5)全球性要素(T)表现最为显著,在研究弱震为主的地震(M≥4.0或M≥4.5)总频谱时,M要素最明显。发现了强震次数和弱震次数的最大值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弱震次数的最大值与强震次数的最小值相重,反之亦然。每当过去所发现的强震次数最大值与弱震次数最小值在时间上出现重合以后,经过2-3年,弱震次数就会增加5%-10%。我们将此现象称为“峰值响应”。  相似文献   

9.
地震b值是迄今为止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应用较多的重要参数。介绍了b值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物理意义和不同断裂所主导的构造区域b值显著不同的观点,并简要叙述b值在强震地点判定、地震震级预测以及强震超越概率预测的相关应用,最后对未来b值综合性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初探新疆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新疆大震和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时,发现其具有可公度性特征。本文着重探讨新疆M_s≥6.0级的强震活动时间的可公度性。 地震目录和统计分区 根据新疆历史地震资料情况,选择近年编的新疆历史地震史料目录为基础,参考其它目录,补充了一些边界附近的地震。顾及资料的可靠性和完备性,只取1895年以后的地震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1.
马宝柱 《内陆地震》2004,18(4):348-352
利用乌鲁木齐台网测定的2001—2003年469次新疆境内的地震,分别与新疆地震局编目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乌鲁木齐台网测定的平均地震震级与新疆地震目录给出的地震震级偏差较小,而台网内各子台测定的地震震级与新疆地震目录给出的地震震级相比,有些子台的震级偏差范围较大,有些则相对小些。计算得出乌鲁木齐遥测台网测定的平均震级偏差ΔM=0.104±0.268。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M_(WP)震级测定方法,对地震参数自动测定系统进行了改进,实现了对全球M_W≥6.0地震震级更快更精确的自动测定.与传统的M_L、M_S等震级测定方法相比,M_(WP)震级测定方法有2个显著优点:1由于只使用P波列,因此该方法可使用S波或面波限幅记录,可用波形资料较多;2选取的时间窗位于S波之前,震级测定速度更快.对地震参数自动测定系统在2014年9月22日至2015年12月22日测定的254个全球M_W≥6.0地震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_(WP)与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产出的M_W的一致性较好,无明显系统偏差,86.2%的M_(WP)与M_W的偏差绝对值小于等于0.3,可在震后平均531 s获得全球地震时空强参数.中国地震台网对全球中强地震时空强参数的自动测定与准实时地震信息服务,对于提高中国地震台网对全球地震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中国在国际防震减灾领域的影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96~2003年全世界灾害地震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了1996~2003年8年期间全世界灾害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震灾情与全球地震活动性、地震震级和地震发震时刻的关系。结果表明:这8年期间地震灾情与全球地震活动性及地震震级无明显的统计相关关系,似乎与发震的国度、地震的发震时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古堡-里克特<<全球地震活动性>>一书未公开发表的手稿记录的1902年新疆喀什地震与1906年玛纳斯地震震级资料,严格地按照古登保震级计算公式和程序,对这两次地震震级进行了复算,并指出现今所公开发表的强震目录中其震级间差异的原因。认为:1902年8月22日新疆喀什地震震级取MS=8 1/4,1906年12月23日玛纳斯地震震级取MS=7.9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吴清  高孟潭  徐伟进 《地震学报》2012,34(4):537-548
以《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为基础,将目录中给出的震中精度参数在分段时间和分段震级上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各类精度地震的地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58.4%的历史强震震中精度都在3类及以上,其震中不确定范围大于25 km;一般来说,年代越久远的历史地震,其震中精度越差,而且公元1500年以后的历史强震低精度地震所占比例仍然不小;MS6.0以上的历史强震, 3类、 4类和5类精度地震占了60.1 %;不同精度历史强震的地理分布各有特点,云南省1类、 2类精度地震最多,而新疆和西藏的历史强震绝大部分都是低精度地震事件.以震中精度表述的历史强震震中位置不确定性会对潜在震源区划分、近场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以及地震构造环境评价等工作造成影响,因此在地震危险性研究与地震地质工作中,都需对低精度历史地震重新考证或适当取舍.   相似文献   

16.
在地震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发布以后,收集整理鹤岗地震台2018年1月—2020年3月测定的远震面波震级M_(S(HEG)),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中给定的面波震级M_(S(CENC))进行比较,统计二者偏差值。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震级偏差与震级、震中距和反方位角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目录发布震级相比,鹤岗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偏高,且震级偏差与震中距表现为正相关性;震中位于鹤岗地震台站西北方位,震级偏差较小,而在其他方位,震级偏差则较大。  相似文献   

17.
王盛泽 《内陆地震》1991,5(2):175-178
1990年,全球地震活动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亚欧地震带地震活动较强。中国强震活动集中于西部;新疆周过地震活动及全区内强震的活跃引人注目。 1 全球及中国的地震活动 据我国台网测定,1990年1—12月,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大震23次,其中最大地震M_s 8,发生在菲律宾吕宋岛,是近几年来地震活动较高的一年。美洲的巨大地震(M_s≥7.7)与亚欧地震带上的强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前者发生一段时间后,亚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将会增强,也发生大地震。1986年美洲地震活动开始增强,1988年进入全面活动阶段。平静了数年的亚欧地震带西区从1988年开始也发生了强地震活动。到1990年,亚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已具有相当水平,而且地震活动有向带东区(65°E以东)迁移的迹象。同年6月14日苏联斋桑7.3级地震就是一例。1990年全球大地震活动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部和亚欧地震带上,而美  相似文献   

18.
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秀芳  傅丽萍 《地震学报》1991,13(3):273-280
本文按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水平,分大华北地区成四个子域.并分析了大华北地区1970——1986年地震目录(其中华北平原子域地震目录为1965——1986年)检测得到爆发余震42次.其中7次发生在强震的余震区,17次发生在震群区.研究其余的18次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并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这18次爆发余震与其后强震发生的随机相遇概率小于6%.用许氏 R 值评分方法估算的爆发余震预报强震的效能大于39%.按照本文给出判定爆发余震的参数,对1987——1988年地震目录进行了外推检验预测.1987——1988年仅有一个爆发余震,即1988年1月6日东北岫岩3.6级地震.它预示1988年1月——1989年1月,东北地区可能有 Ms5.0地震.实际情况是在1988年2月25日,在东北章武地区发生了一次 Ms=5.3地震.另一个实例是在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次爆发余震,其后3小时在同一地区也发生了预计的 Ms=6.1地震.以上两例都在实际预报中验证了.爆发余震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报中强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王芃  邵志刚  石富强  尹晓菲 《地震》2021,41(4):1-14
对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中国大陆强震趋势的判定.由于地震目录完整性的限制,目前对中国大陆强震时间间隔的分析多基于1900年以来地震目录.因为记录时长相对较短,难以排除当前强震时序特征基于偶然的可能性,并且可能导致过拟合而影响预测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2021-2030年中国大陆地震重点危险...  相似文献   

20.
B.古登堡和C.F.李克特的《全球地震活动性》(1954)一书未公开发表的地震资料手稿中,收集了1896年至1958年间的全球强震仪器记录资料,其中涉及我国境内的强震资料有一百余个。这些资料中有些是书中未公开发表的,为了研究的需要,现将手稿缩微胶卷中1902年以来未曾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强震的仪器记录资料分期连载。为便于读者了解资料中所列的各种震级标度,本文先对各震级标度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