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辉  董非非 《地震学报》2020,42(4):491-503
通过对赣南地区历史地震资料系统地调查研究,以地域人文背景、史志记载情况等为切入点,综合考证历史地震记载的完整性,并在充分挖掘可用信息的基础上,对公元412年、1603年、1847年和1888年等历史地震事件进行了甄别和参数核定。研究表明,公元1500年之后赣南地区的地震记载相对较连续;区内地震活动呈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且地震主要分布在NE或NNE向主干断裂附近,以及主干断裂与NW向断裂的交接复合地区;原地重复发生地震的频率相对较高。该结果可用于修定新版地震目录、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历史地震调查等工作中,为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防震减灾规划决策等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
引言 在缺乏大震重复时间记录的情况下,根据仪器记录的地震活动测定以断层滑动发生的地壳形变分量,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描述历史地震活动的资料可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在日本和美国,已经注意到地震矩(M_0)和地震烈度的面积分布之间的系统联系(Hanks等人,1975;Herrmann等人,1978;Wesnousky、等人,1982)。这两个参数之间的关系,为测定历史地震的地震矩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我们收集了公开发表的各种资料,并且测定了中国修正麦加利地震烈度为Ⅵ和Ⅷ的地震的M_0和有感范围的关系。利用所得到的这个关系,测定了过去700年发生在华北鄂尔多斯断决边缘历史大震(M>6.5)的M_0(图1和图2)。根据这些地区第四纪断层的走向和位移,推导出了这些历史地震的震源参数。然后,利用地震矩与地壳应变的关系式(Kostrov,1974;Molnar,1983)测定了  相似文献   

3.
基于现场调查,对1609年红崖堡地震;1352年会宁、定西地震;1785年惠回堡地震的史料进行补充,得到对三次地震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比了1918-1976年发生的中国华北地震和日本列岛及其附近的较大地震,发现二者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是,日本海沟先发生7-8级大地震序列,其后日本海西部发生h≥300公里的深源地震,最后我国华北地区发生M≥6的强烈地震。对1918年以来的十四个活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复相关系数R=0.82,能够在很高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F检验。日本海沟地震约有30年左右的重复期。从1926年至今,日本海沟地震的活动中心向北漂移了3°-4°,与此同时,我国华北地震活动也以相同速率向北迁移。地震活动在时间和强度上的相关性、震中的相关迁移以及震源机制等方面的事实都表明,我国华北强烈地震可能受日本海沟板块俯冲运动的控制,上地幔中可能存在着某种物质流动的通道。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比了1918—1976年发生的中国华北地震和日本列岛及其附近的较大地震,发现二者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一般是,日本海沟先发生7—8级大地震序列,其后日本海西部发生h≥300公里的深源地震,最后我国华北地区发生M≥6的强烈地震。对1918年以来的十四个活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复相关系数R=0.82,能够在很高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F检验。日本海沟地震约有30年左右的重复期。从1926年至今,日本海沟地震的活动中心向北漂移了3°—4°,与此同时,我国华北地震活动也以相同速率向北迁移。地震活动在时间和强度上的相关性、震中的相关迁移以及震源机制等方面的事实都表明,我国华北强烈地震可能受日本海沟板块俯冲运动的控制,上地幔中可能存在着某种物质流动的通道。  相似文献   

6.
采用几种方法分析了大同地震后华北地区的地震形势。根据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划分了研究区域,用作者提出的灰色线性预测模型及可公度性预测了发震时间,用作者提出的多点测位法预测了地震危险区并用近百年大陆地震活动特征估计了震级。综合分析结果认为,1995~1996年华北发生MS≥5.5地震的概率为Pt{1995~1966}=7/11~8/11,地震危险区位于晋东南的概率为PS=7/8~1。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对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作了粗略顶测,给出了华北地区不同预测年限内发生不同强度地震的概率,同时对最近一次强地震发生的时间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8.
简述多重外推线性预测方法及原理,并用多重外推线性预测方法研究巴颜喀拉山、柴达木两个地震带未来百年地震活动分期。  相似文献   

9.
四川北部地区位于南北强震构造带的中北段,区内活动断裂众多、构造关系复杂、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频繁。其中,早期历史地震因时间久远、史料记载简略等原因,其地震基本参数确定和发震构造分析难度较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地震史料的系统梳理和实地考证,对该区1900年以前的3次中强破坏性地震(公元638年松潘地震、1738年南坪地震和1748年松潘北地震)进行补充考证,对其震中位置、震级和烈度等基本参数进行重新核定,并综合分析其发震构造特征。研究结果对分析该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判定未来强震危险区等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用中小地震波谱研究华北北部地区的应力场和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华北北部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些大地震,近年来有些地方地震活动水平较高,也发生过一些大地震。目前和不久的将来会不会发生大地震,这是一个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试图从波谱分析测量应力值着手,分析这一地区的应力场和地震危险性。如果测量出某地区应力值较高,同时用其它资料又能确定其应力积累速度较快就可以预言此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较大,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较大地震。  相似文献   

11.
地震活动图像,尤其是小震级、短时间的动态图像的分析,是地震预报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动态图像的形式很多,其中,地震频度的变化和震中分布的聚、散图像运用更为广泛。这不仅是因为其分析方法相对简便,图像较为直观,更重要的是因为在不少强震前,曾在较大  相似文献   

12.
科研管理是科研决策程序化的重要实践,选题与论证是两个重要环节. 本文介绍了地震系统的科研管理以行政手段改革为“三制”管理的过程,基金制、合同制(招标、承包)、责任包干制的由来及其特点。 选题是科研的起点,关系到成果质量的优劣相研究工作的成败.本文从选题的必要性、先进性、可能性、效益性入手,结合山西局的选题实践谈选题原则。 本文还叙及科研项目在前期准备——凋研、编写论证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技术经济论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选取12个特征作了描述华北地震区的各不同时期的地震活动图象,并以1515年至1900年华北地震区内7级以上地震和6级地震的发生时段作为样本,用模式识别方法,分二次识别过程分析了7级地震和6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取得了描述7级和6级地震的异常标志,并由此对未参加识别的1951年至1984年的地震活动作出预测,得到了与实际比较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华北第四活跃期高潮期强震发生前中小地震的时、空、强分布图象的研究,发现每次七级以上强震发生前区域地震活动都经历过一个类似的阶段性变化过程,我们称为强震孕育阶段过程。华北地震活动高潮期就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孕震过程所组成。华北强震孕育过程都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预备期(A期)、激进期(B期)、逼震期(C期)。这三个时期地震活动具有的特点和某些规律性反映了华北地下介质应力应变的变化过程与现有的破裂机制概念相一致。因此认为强震的孕育不仅取块于区域应力场的作用,而且与区域内中小地震活动的变化和进程密切相关,同时提出一个简单的孕震模式——“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位于西太平洋贝尼奥夫带上盘的日本内陆(主要是本州)、朝鲜及我国华北都是亚洲东部大陆浅源强震区。限于资料,这里主要讨论日本内陆和我国华北的第四纪活动断裂及地震活动性的特征。这一问题的探索对于认识大陆内部浅源强震的地震构造背景及区域应力场的现状及演变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震场和源地壳形变前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世海 《地震》1995,(3):199-207
文中用实测资料和构造物理学观点论证了华北中、强地震前孕震形变场(断层活动系统)的存在和它的运动学与力学机制,并用有限元法加以检验;讨论了形变场、源前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前兆特征;给出了可操作的剪切破裂指标S(t),用断层滑动速度和剪切应变速度较好地表达了某地的地震破裂危险性;最后,提出了华北形变场活动的长期稳定性和周期性(约12年)。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分期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兴信  张春生 《地震研究》1992,15(2):135-144
利用最优分割法对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期,并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000年以来汾渭地震带北段可划为4个活跃期,每个活跃期的中心间距约300年,最大地震为7级,天水—陕南地震带(区)近一、二百年的地震活动可分为持续约10年左右的几个地震簇。所有分期中,海原地震带能量释放最大,且最近仍很活跃。汾渭地震带和海原—银川地震带活跃期存在相关现象,且其南段往往先于北段活跃,目前活动水平较低。该带1900年以来地震还有与河套地震带地震相呼应的现象和沿构造带南北迁移的规律。根据分期和相关结果推测,鄂尔多斯周缘各地震带都存在中强地震背景。其中海原—银川地震带近期发生5—6级或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天水—陕南地震带近期也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汾渭地震带虽然存在孕育6级以上大震的背景,但近年还不会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18.
文中采用本世纪以来华北、川滇强震资料,分析了华北和川滇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并根据华北、川滇地震活动幕的特点,指出了从大同-阳高6.1级地震起华北已进入第V个地震活跃幕.在数理统计资料方面指出了目前华北尚缺少3-4次M≥6.0级地震.同时还对华北第三、四地震活动期中的阴山构造带M≥6.0级地震时空迁移特点进行探讨,并对未来辽东湾、辽西地震危险性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9.
20.
田勇 《山西地震》1997,(1):64-70
通过对1970年以来太原盆地及其两侧区ML≥3.0地震的研究,发现在太原盆地北部,沿交城断裂,太谷断裂以及盆地两侧的4个隆起部位发生的ML≥3.0地震与华北地震区距大太原盆地600km范围内发生的Ms≥5.8地震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