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类星体0917+624中1989年5月以的IDV事件为实例,尝试提出一个4成分模型(1个稳定成分和3个闪烁成分)以充分解释在6cm波长上观测到的偏振变化。包括流量和偏振流量的相关性和反相关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快速转化,对于20cm波长上观测到的偏振变化,3成分模型(1个稳定成分和3个闪烁成分)已足以解释全部现象,中提出的闪模型在解释IDV事件的偏振变化方面改进了以前的模拟拟合。  相似文献   

2.
钱善 《天文学报》1994,35(4):362-370
本文分析类星体0917+62在波长6cm和11cm上快速变化(时标1天)的结构函数.讨论在什么条件下,这种快速变化可用星际折射闪烁来解释.结果表明,折射闪烁解释对星际介质和射电源结构提出了相当明确的限制:散射介质应为连续介质,其有效距离应0.4kpc;射电源应包含0.05—0.1mas的致密结构.对快变射电源方向上脉冲星的测量以确定星际介质特性和用VLBI测量快变射电源中的小角径成分,将是检验星际折射闪烁解释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李小聪  Wegner  R 《天体物理学报》1995,15(4):313-322
本文讨论BLO0716+714中观测到的光学和射电快速变化(IDV)的相关性及可能的解释。详细的分析表明,这种相关性有三个特点:(1)光学变化和5GHz射电变化呈反相关,即光学极大和5GHz射电极小相对应,反之亦然;(2)光学变化和射电频谱指数α5^8.3的变化相关,具体地说,光学的增强和极大都与射电频谱反转频率向高频的位移有关;(3)光学和射电都有 ̄1天的准周期变化,特别是射电频谱指数α5^8.  相似文献   

4.
本提出一个持续供能的喷流-激波模型来解释视超光速射电节点频谱演化的普遍特性。理论计算指出,射电爆发频谱的反转频率Vm和频谱极大流量Sm之间的关系具有典型的3阶段演化方式,并且与类星体3C345中观测到的视超光速节点C4的演化行为相当好地符合。令Sm∝Vm^ζ,则在上升阶段ζ〈 ̄-3;在平坦变化阶段ζ≈0,而在衰减阶段ζ≈1,爆发幅度和流量极大的迟后时间对频率的关系ΔSmax(V)和Δt(V),都  相似文献   

5.
本介绍了1994年7月SL-9彗星撞击木星期间3.6cm和12cm射电连续谱观测的结果。在3.6cm波长上,撞击事件无明显的视效应,在12cm波长上,木星的射电平均视流量增加约20%。  相似文献   

6.
利用作者1996年提出的爆发式注入模型,分析1991-1993年期间观测到的PKS0528+134的两个毫米波射电大爆发,把理论的流量变化曲线和12个频率(从230GHz到23GHz)上的观测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相当好地解释了在相当宽阔的频率范围(~50:1)内观测到的流量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使用美国VLA,对快速目转的晚型巨星FKCom在3.6、6、18、20厘米波长上进行了射电观测,探测到mJy量级的射电辐射,而没有探测到圆偏振。我们用热模型对射电频谱进行了拟合,结果都不成功。当发射体内电子密度为9×108cm-3,温度为5×107K时,半径为120R⊙.可获得较为接近的流量,但109量级的电子密度不大可能扩展到如此大的范围。这样的发射体用热模型得到的X射线光度比Einstein天文台所观测到的值大两个数量级。FKCom的射电光度和X射线光度与RSCVn双星系统相近,如果FKCom的射电发射也是由相对论电子在中等强度的磁场中作加速运动产生的话,则在10高斯磁场中半径为3R⊙左右的发射区在相应波段即可达到观测的流量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BLO0716+714中观测到的光学和射电快速变化(IDV)的相关性及可能的解释。详细的分析表明,这种相关性有三个特点:(1)光学变化和5GHz射电变化呈反相关,即光学极大和5GHz射电极小相对应,反之亦然;(2)光学变化和射电频谱指数α_5 ̄(8.3)的变化相关,具体他说,光学的增强和极大都与射电频谱反转频率向高频的位移有关;(3)光学和射电都有~1天的准周期变化,特别是射电频谱指数α85·3的变化维持了大约7个准周期。上述相关的光学和射电快速变化可以在相对论喷流的框架下作出解释。作者提出,这类现象可能与激波在磁约束的准周期振荡的相对论喷流中的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具有一定空间分辨率(~4’)和高灵敏度(0.004sfu)特性的13.7m射电望远镜,在1.35cm(22GHz)波段上观测到的两个脉冲事件前的周期性脉动和吸收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这种观测特征,可用源区局部区域的加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0.
太阳微波脉冲事件中原区加热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具有一定空间分辨率( ̄4')和高灵敏度(0.004sfu)特性的13.7m射电望远镜,在1.35cm(22GHz)波段上观测到的两个脉冲事件前的周期性脉动和吸收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这种观测特征,可用源区局部区域的加热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1.
钱善皆  Britz.  S 《天体物理学报》1998,19(2):179-186
利用作者1996年提出的爆发主入模型,分析了1991-1993年期间观测到的PKS0528+134的两个毫米波-射电大爆发,把理论的流量变化线性和12个频率(从230GHz到2.3GHz)上的预测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相当好地解释了在相当宽阔的频率范围( ̄50:1)内观测到的流量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发表了强活动色球双星HR1099(=V711Tau)在1989年12月特大能量白光耀发前后的近红外分光光度观测结果,给出该星从2.3-4.1μm首次CVF低色散光谱,以及耀发前后的变化;计算了同期观测到的子星表面黑子的影响,给出双星黑体近似辐射能谱,并与多波段测光以及IRAS观测作了对比,揭示了该双星有很强的星周物质的2.3μm发射带和3.1μm波段吸收带特征,本文对可能的星周物质成分和分布亦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激变射电源(Blazar天体)中,观测到一种非常特别的现象,即偏振角的快速旋转.在相对论喷流的框架下,这种偏振角的旋转可以用双成分模型来解释.在这个模型中,一个成分是作为背景喷流本身的辐射,是恒定不变的成分;另一个成分被认为是沿喷流传播的相对论性激波,它产生变化的流量和偏振.这两个成分的偏系辐射的叠加可以产生观测到的偏振角旋转。本文讨论了三个激变射电源(BL Lac,AO0235+164,0727-115)中发生的偏振角旋转.结果表明,用相对论喷流-激波双成分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观测到的偏振角旋转、偏振度和流量变化。说明射电激变源中出现的快速偏振和流量变化可能是由于相对论激波沿喷流传播时,激波辐射区中磁场取向和有序性以及强度和电子密度的变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张喜镇 《天文学报》1996,37(4):421-429
本文用比较严格的理论讨论了由连续介质和散射薄屏组成的星际介质对河外射电源的折射闪烁.对折射闪烁引起的流量变化的结构函数D(τ)(τ为迟后时间)的计算表明,结构函数的幂律部份的指数P(D(τ)(∝τP)依赖于上述两个成份的相对散射强度,即在连续介质散射为主的情况下;而在薄屏散射为主的情况下;若两个成份的散射可相比较时,1<P<2.因此本模型可以用于解释在河外射电源和脉冲星中观测到的折射闪烁的结构函数具有不同幂指数的情形,特别是P~1.5的情形.  相似文献   

15.
用美国甚大阵(VLA)对色球活动性双星系统UXAri进行了从1.4GHz到15GHz范围内五个频段的观测,观测期间UXAri处于活动性比较低的阶段,射电光度为(6.6-12.6)×1016ergs-1Hz-1.射电频谱低频部分比较平坦,高频呈幂律形式,低频的圆偏振度很低,趋于零,高频辐射有中等圆偏振度(15%).射电发射机制可能是回旋同步加速机制,由此我们估计出发射区的磁场强度为几至几十高斯,相对论电子密度为~104-102cm-3量级,热电子数密度~108cm-3。  相似文献   

16.
使用全球VLBI网在1.3 cm波段对三颗类星体0420-014、0748+126和2251+158(3C 454.3)进行了观测,获得了这三个类星体的亚毫角秒分辨率的混杂图,给出了类星体核区内的亮度分布.通过用高斯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组成它们的各个子源的参数.类星体2251+158呈现出核-喷流结构,核区沿着PA~-130°方向拉长,喷流呈弯曲状.1992.9历元的观测展现了2251+158处于一次大爆发,并伴随一系列相继出现的小爆发的情景.最强子源的积分流量密度为 4.11Jy(占探测到的总流量的 67%),主要集中在0.16 × 0.01 mas的区域内,可能由于多普勒增亮效应造成高达2.6×1012的亮温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脉冲星PSR2217+47分米波段流量变化的星际折射闪烁解释。利用衍射闪烁测量所获得的星际介质参数和连续介质的折射闪烁理论,计算了多频率(0.31,0.42,0.61和0.75GHz)上的折射闪烁结构函数,并与观测结构函数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如果星际介质电子密度不均匀性具有幂律谱,那么幂律指数β=4要比β=11/3(即Kolmogorov谱)能更好地符合观测。  相似文献   

18.
利用简单的torns束流模型定量计算Seyfert2型星系的偏振度和散射流量的角分布,在“一次电子散射”的假定下,得到偏振度约为10%~80%.而偏振流量的角分布与torns半张角θc和观测角φo都有关.特别是当φo 55°时,观测方向的流量和总的散射流量的比值为一定值(0.16).用这种纯电子散射模型来解释NGC1068的光谱偏振更为合适.对于其它一些具有低的偏振度的Seyfert2星系,尘埃的作用则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19.
本探讨脉冲星PS42217+47分米波段流量变化的星际折射闪烁解释。利用衍射闪烁测量所获得的星际介质参数和连续介质的折射闪烁理论,计算了多频率(0.31,0.42,0.61和0.75GHz)上的折射闪烁结构函数,并与观测结构函数加以比较,结果表明,如果星际介质电子密度不均匀性具有幂律谱,那么幂律指数β=11/3(即Kolmogorov谱)能更好地符合观测。  相似文献   

20.
红外相机OASIS的偏振器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为日本冈山天文台1.88m镜红外相机(OASIS)研制的红外偏振器.该偏振器与OASIS配备可实现~4.1′视场的近红外成像偏振观测.偏振器包括可旋转的消色差半波片和固定的致冷偏振片,通过旋转半波片对入射光的调制取得线偏振测量.实际观测给出JHK波段的偏振效率分别为86.3%、97.0%和97.5%.并给出了OASIS偏振观测与前人观测结果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