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 1963年春,我们结合县农业规划工作需要,曾进行县农业地图的编制试验,编制了一套中山县农业地图,其中包括农业土地类型、咸洪涝旱地区分布及土壤分布等图,以供该县农业规划工作的参考。 1964年夏,笔者继续开展番禺县农业地图的编制工作。该县农业局亦提出编制农业土地类型图的要求。他们认为通过土地类型的划分与制图,可以了解各类型土地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对农业生产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这是进行农业规划工作的重要依据。事实上,  相似文献   

2.
前言 1963年春,我们结合县农业规划工作需要,曾进行县农业地图的编制试验,编制了一套中山县农业地图,其中包括农业土地类型、咸洪涝旱地区分布及土壤分布等图,以供该县农业规划工作的参考。 1964年夏,笔者继续开展番禺县农业地图的编制工作。该县农业局亦提出编制农业土地类型图的要求。他们认为通过土地类型的划分与制图,可以了解各类型土地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对农业生产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这是进行农业规划工作的重要依据。事实上,  相似文献   

3.
冯毓荪 《中国沙漠》1995,15(1):49-53
沙漠化专题系列地图是沙漠化环境信息系统图形数据库的主要信息内容, 目的在于为系统进行空间分析提供数据。沙漠化系列图的编制, 因制图工具是具有图形编辑软件的计算机系统, 地图载体已改变为磁性记录媒体, 制图程序与常规方法差别甚大。本文结合机助制图特点, 介绍了制图编辑中的有关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1)用于沙漠化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专题地图的设计; (2)专题系列地图的制图分类; (3)图形数据库中专题系列图的统一协调; (4)系统中沙漠化专题系列图的编辑特点; (5)沙漠化环境信息系统中系列图件的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4.
张龙生 《地理学报》1991,46(1):77-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业科学参考地图集。本文探讨了该地图集的设计原则。详述了地图集的设计特点:(1)以宏观农业系统思想为指导,精心选题设计;(2)全面综合地显示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发展变化;(3)综合反映我国地学、农学、生物学的最新科研成果;(4)遥感制图、机助制图和传统制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聚类分析在农业生态类型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农业的发展要受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应当把每个农业生产单位看成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是实现对农业生产分类指导的必要条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包含的因子很多,目前对类型区划的要求又高,采用传统方法难以满足需要。我们在进行“河南省黄淮海平原沙区农业生态系统类型区划”研究时,采用了聚类分析法,取得了满意结果。 (一)确定聚类分析对象的集合 农业生产单位可大可小,户、村、乡、县都可以是单位。若以县为单位,讨论范围内以沙土为主的县不超过十个,调查和计算工作量小,容易完成;但成果的精度较差,不便应用。若以村为单位,讨  相似文献   

6.
采用因子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从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组织、农业结构、农民收入、社会服务、农民生活5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年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特征,苏南、苏北内部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苏中地区较为均衡,而且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县(市)较少,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市)较多。依据测度结果将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种类型,并针对每种类型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波儿  何美珑 《地理教学》2009,(10):19-20,30
一、教材分析 上海新课程初中教材在“农业及其地区差异”这一章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各具特点的四大农业区,②北方早地农业区与南方水田农业区,③西北干旱农业区与青藏高原农业区。教材中通过配置四大农业区的景观图以及“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饮食与地理”、“辨证地看待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图表说一说我国北方和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差异,并讨论我国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差异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较早,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而我国都市农业仍属新生事物。笔者简要介绍了日本、德国、新加坡和荷兰发展都市农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分析了都市农业的基本功能,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措施与建议,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提高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扩大都市农业园区的规模;高度重视观光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9.
前 言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平原,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和京津两市的300个县(市),面积30万平方公里,耕地2.7亿亩,农业人口为1.6亿,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有效的防治本地区的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据我们在这个地区的调查研究和试验工作,对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开发的水利措施提出一些看法供领导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化繁为简,提炼知识。在教学中可将冗长的文字叙述和繁杂的地理事象,用知识结构、信息块、纲要图表、数字浓缩等予以简化概括。如高中地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一节,长达8页约8000多字,我在讲完这节课后简化为:一个基础(战略重点的首位)、两个转化(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措施)、三个途径(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四个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五个条件(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六个问题(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适垦耕地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地形高程图生成地形高程和坡度分级图,将地形高程分级图、地形坡度分级图、2000年耕地分布图和分县行政区划图叠加,提取2000年分县耕地地形分异数据,计算2006年分县适垦耕地面积,以适垦耕地指数和人均适垦耕地面积为指标,分析我国适垦耕地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的地形分异特点是随着地形高程和坡度的增加,耕地面积均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耕地主要集中于海拔500 m以下且坡度较小的地域。2)适垦耕地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地形条件控制,海拔较低、地形平缓的平原、盆地和河谷适垦耕地指数一般在50%以上,而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指数值普遍低于30%。3)我国人均适垦耕地面积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北多南少,人均适垦耕地面积在0.2 hm2以上的高类和较高类大都分布在北方地区,而人均适垦耕地面积在0.067 hm2以下的低类和较低类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及东南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2.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山区丘陵区(以下简称山丘区)1480个县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大,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比1998年显著增加,农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我国山区有857个县,丘陵区有623个县。山丘区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59.2%,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5.2%。 近几年,山丘区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粮、棉、油、糖、猪等主要农副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82年同1978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的近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周立兰  余之祥 《地理学报》1990,45(2):146-153
近十余年来,中国农业地理与土地利用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农业地理丛书的编写,完成了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和21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区域地理著作;承担全国综合农业区划、自然区划、农业各部门与农业技术条件区划,进行了农业区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农业发展战略与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国情研究;为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进行农业各部门生产布局研究;1/100万土地利用图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上述研究是持续而广泛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地质学在农业上的拓展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科学向农业拓展并交融渗透,形成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农业地质学.当前,从国内外对农业地质的研究现状来看,其愈来愈被广大地学和农学科技人员所重视.农业地质学为全球地质科学和农业科学结合并推进其向纵深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近年我国开展了大区域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文章简要综述农业地质的发展历史,从农业地质学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谈起,并列举大量实例,分析、阐明了农业地质研究工作在农业生产及其生态环境中的独特作用、发展趋势,对今后如何开展该项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农业区划地图制图的意义和作用 农业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生命线,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或在经济尚不太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都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显要位置上。在中国,远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反映地类物产的“地溉图”等农业图的制作。这是因为地图不仅是空间信息的传输工具,而且是空间信息的载体,可以为农业研究、规划、设计、管理提供更多的与农业息息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在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就更应注意正确地根据我国经济地区和自然地区来布置农业生产,并注意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平衡发展。因此,农业区划地图的编制是客观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统计数据分析--以人口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自然地理单元与行政单元交叉情况下,如何根据行政单元统计数据获得该自然地理单元的精确数据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以青藏高原为自然地理单元和人口数据为例,选用并设计了数据统计的运算方法(实际数值模型、边缘等密度法推算模型、最小值模型、最大值模型和估测值模型等5个线性统计模型)及试验应用。主要研究结论为:(1)在青藏高原中国境内分布于6个省区的221个县(市),其中155个县(市)位于高原内部,其余66个县市位于高原边缘地区,文中给出了边缘县在高原内外的面积比;(2) 边缘等密度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 而估测值模型与边缘等密度法计算结果相差最小;截止2001年,青藏高原人口约1204万人; (3)结合居民点的实际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或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测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7.
以富阳市为例 ,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地区差异的现状和原因 ,并提出缩小地区差距 ,协调县(市 )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云南呈贡县斗南镇农业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业旅游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向旅游业延伸的一种复合型产业.斗南花卉基地是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区位条件良好,花卉商品品质高,占领了国内外花卉市场,被誉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花卉出口地"、"中国花卉第一县",具有旅游业发展的优势资源.通过对农业旅游的界定,阐述和分析了云南呈贡县斗南农业旅游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斗南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最初是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的手段之一而提出的。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逐渐受到关注,15年来(2005–2020)农业文化遗产地都开始或多或少发展旅游,部分地区发展迅速。分析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看重农业文化遗产带来的品牌效应,进行了营销推广,但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的核心要素关注不够,比如遗产地身份的建立、社区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等。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包括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威胁的认识普遍不足、旅游发展模式导向不当、社区参与的方案执行不力以及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关注不够等。对照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旅游目的地的标准,本文对中国15个GIAHS项目进行了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判定,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旅游的一个发展框架,进而探寻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框架的核心是要结合全球尺度和地方尺度的经验,将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旅游的8个核心要素统筹考虑,关注其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根据不同遗产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02年TM遥感影像(4、3、2波段)的解译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首先在区域尺度上将研究区(咸宁市)划分出六类农业景观生态功能区,据此又将农业景观类型在不同尺度上划分为广域型景观和镶嵌型景观,其中广域型景观19个,镶嵌型景观(单元)类型36个.在GIS的支持下实现了景观类型图的编绘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1)中山地天然林区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111,破碎度指数也最低,为0.016,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单一,山地林地景观面积和规模较大;而山间盆地农林牧区最高,为0.932,反映该区景观类型多,人类土地利用受地形影响较大;(2)平原高产农业区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755,反映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受人类控制而有规律分布;(3)低山地用材林区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990,反映该区既受自然条件控制又受人类活动影响,但自然条件占主导;(4)岗台地农林渔区和平原高产农业区破碎度指数较高分别为0.028、0.029,反映该区每类景观面积规模不大,但呈有规律相间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特征,结合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需求,提出了该地区农业景观设计的目标和不同类型农业景观的生态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