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1年隆冬北京初雪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董林  符娇兰  宗志平 《气象》2012,38(8):913-920
利用常规、加密观测自动站资料、雷达风廓线资料、L波段探空风、微波辐射计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2月9—10日北京首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过程是在高空短波槽、东风回流和地面倒槽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东路冷空气经东北平原南下到渤海,而后向西移动形成回流。华北地区的东风回流具有西北方向浅薄、东南方向深厚的楔形结构,同时具有湿冷的特性。东风回流前沿有辐合上升气流和锋生,在近地面层形成冷垫和小幅度增湿,西南暖湿气流在冷垫上爬升造成降雪。500 hPa短波槽前的正涡度平流和850 hPa的温度平流促进了河套附近地面倒槽的发展和东移,倒槽的辐合上升区与东风前沿的辐合区叠加导致上升运动加强为北京降雪提供了动力条件。西南暖湿气流是降雪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2.
利用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6—2018年逐日数据及NCEP/NCAR风场再分析资料,对雾日偏多偏少年进行环流场合成分析,并对2018年2月海南岛大雾事件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雾日最多的年份为1968年,全岛雾日平均约21 d;最少为2011年,全岛雾日平均约5 d;海南岛冬季雾日偏多年,对应海南岛上层...  相似文献   

3.
基于1961—2020年南疆西部16个气象站初雪资料、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分析资料及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南疆西部近60 a初雪的气候特征,以2020年11月20—22日典型强初雪天气为例分析了异常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暴雪高低空环流配置、水汽特征及雨雪转换机制。结果表明,近60 a南疆西部平原初雪变化稳定,山区初雪呈显著延迟趋势。强初雪发生在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呈现异常“+-+”的距平分布和500 hPa典型的“东西夹攻”形势下,深厚的中亚低涡为暴雪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和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为暴雪提供动力条件。暴雪区中高层水汽主要来自偏西路径的欧洲大陆、西西伯利亚及黑海、里海、客拉海等洋面,低层水汽主要来自塔里木盆地内部回流的水汽。低层环境湿度、边界层温度平流及云层属性差异是造成此次暴雪相态差异的主要原因,云顶发展旺盛的冰晶云在干燥的低层环境下更有利于降雪。850 hPa气温<0℃可作为此次南疆西部暴雪天气雨雪相态转换指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空气污染日的天气学分析,将污染浓度和气象要素进行模糊聚粪,研究重污染日形成原因及污染浓度同气象要素的关系,总结出有利于和不利于SO2和TSP对扩散的天气形势,在引基础上采用天气形势和逐步回归相结合的预报方法对SO2和TSP日均浓度进行了预报。  相似文献   

5.
6.
三峡库区夏季旱涝成因分析及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  申学勤 《四川气象》2000,20(4):36-39
对比分析了三峡库区夏季旱涝同期环流特征,征出三峡库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成因是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北半球极涡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环流异常,通过相关普查方法找出了影响夏季降水的前期信号,提出了物理意义明确的夏季旱涝预测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7.
金巍  曲岩 《辽宁气象》1999,(1):20-22
分析冬季500hPa高度场和太平洋海温场的环流演变及应用非线性避步回归模型,做出营口夏季气温异常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的概况;分析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异常多雨的成因;给出了2004年7月降水短期气候预测基本思路及各种预测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月降水量预测决策中有关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9.
2003年华北初雪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宗志平  刘文明 《气象》2004,30(11):3-7
采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中心自主开发的GRAPES全球数值模式 ,对2 0 0 3年 1 1月 6~ 7日华北地区首次大到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 ,并利用模式输出的物理量场对降雪过程作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发现 :GRAPES全球数值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高低空环流形势场特征和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雨雪区的范围、走向及大到暴雪的落区 ,加进云图同化资料后对强降水模拟效果明显优于未加云图资料的模拟 ,但对于 2 5mm及以上降水区预报范围偏大出现空报。该模式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高分辨率的诊断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的概况;分析了广西2004年7月降水异常多雨的成因;给出了2004年7月降水短期气候预测基本思路及各种预测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月降水量预测决策中有关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从天气气候背景及天气学、动力诊断等方面 ,分析 2 0 0 0年秋、冬季河西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原因 ,分析结果表明 ,几次大风、沙尘暴过程都是在高空 5 0 0hPa环流形势由纬向环流向径向环流调整的过程中 ,西西伯利亚强冷空气沿西北气流迅速南下 ,在蒙古地面热低压强烈发展的有利的热力和动力条件下发生的。同时 ,今年秋、冬季河西气温明显偏高 ,降水偏少以及河西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加剧了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出现频次和强度。通过分析 ,初步总结出了此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陈兴芳  宋文玲 《大气科学》2000,24(5):585-592
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异常对我国夏季旱涝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它们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基本上是相反的.通过冬季积雪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相关分析,从春季和夏季平均环流场对前期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异常的不同响应,来探讨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不同相关关系的原因,也为积雪因子在我国汛期旱涝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河南省驻马店、沈丘和太康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0-2004年的蚱蝉物候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蚱蝉始鸣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升高的气候背景下,蚱蝉始鸣期呈提前趋势;3-6月平均气温对蚱蝉始鸣期有显著的影响,始鸣期与1月1日至平均始鸣期期间>5℃有效积温关系最为密切。用积温法以5℃为发育起点温度,>5℃初日为起始日期对各站蚱蝉始鸣期进行模拟和预报,其效果优于平均法。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对河南省蚱蝉始鸣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驻马店、沈丘和太康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0-2004年的蚱蝉物候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蚱蝉始鸣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升高的气候背景下,蚱蝉始鸣期呈提前趋势;3-6月平均气温对蚱蝉始鸣期有显著的影响,始鸣期与1月1日至平均始鸣期期间>5℃有效积温关系最为密切。用积温法以5℃为发育起点温度,>5℃初日为起始日期对各站蚱蝉始鸣期进行模拟和预报,其效果优于平均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NCAR逐日6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2月25日一28日山西连续降雪天气过程(以下简称2.25降雪)。①2.25降雪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2月25日为回流降雪阶段,26日一27日为倒槽冷锋与回流降雪共同影响降雪阶段,28日为低空切变线影响降雪阶段。②2.25降雪过程涵盖了华北地区大到暴雪的三个类型:回流类降雪、倒槽冷锋类降雪、低空切变线类降雪。③通过温湿场分析得出,对于低空切变线类降雪,对流层中层的湿核对降雪的开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降雪未开始之前对流层中层有湿核,随着时间的推移,湿核向低层扩展,整个对流层中低层变为高湿区,降雪开始。当对流层中层变为干区,并向低层扩展,降雪过程结束。对于回流类降雪,低层回流对回流降雪起到冷垫的作用。④通过涡度场分析得出,对流层低层的负绝对涡度中心对其东侧的降水有指示意义,如果其东侧对流层低层配合有正涡度核,降雪强度较大,维持时间较长。⑤地面层出现的负绝对涡度中心说明近地面层有小高压系统的存在,这是因为低层回流冷垫作用形成的孤立小高压体。⑥28日降雪维持机制是条件性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华南前汛期降水开始和结束日期确定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学民  杨修群  孙成艺 《气象》2008,34(3):10-15
对目前有关前汛期开始和结束日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应参照梅雨期和季风降水等有关日期划分问题的方法,使用比月平均资料更高精度的逐日(候)资料,选择能够表征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的适宜区域和代表站点,综合考虑降水、环流及其它物理要素在前汛期开始和结束前、后的演变特征,从而客观、准确地划定各年前汛期的起始和结束日期,以用于华南前汛期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北方冬季火箭增雪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播云温度窗和层状冷云概念模型,结合冬季系统云系降水特点,对冬季播云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冬季火箭增雪策略,并指出了我国中高纬度北方深冬或高海拔地区冬季,总体缺乏作业条件,靠播"核"的人工增雪作业很难收到效果;中高纬度北方初冬和冬末季节或冬季温度常年在0℃左右中低纬度地区,可以采用短射程火箭开展人工增雪作业。  相似文献   

18.
通过白银市春末夏初干旱指数[1] 与北半球 50 0hPa、10 0hPa海平面气压和太平洋海温的月平均环流典型年的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发现 ,春末夏初干旱与这些环流背景有密切关系 ,在此基础上 ,提取了选入预测模型的因子。用 3种方法建立预测模型 ,再进行预测集成 ,试报了 1991~ 1998年的春末夏初干旱指数 ,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