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是当今风险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区域内部差异性使得区域尺度水资源短缺风险相比城市尺度更为复杂.本文构建了由水资源供给保障率、水资源保障可靠性、水资源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4项指标构成的区域尺度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给出了定量计算方法,并在京津唐地区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北京、天津、承德、张家口为"低风险",秦皇岛为"中风险",唐山、廊坊为"高风险".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短缺风险防范对策应以节约用水、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为主,并加强区域内部调节,适度增加唐山等地的分水量.在廊坊市,应考虑降低复种指数减少农业用水需求.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能够直观反映区域水资源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揭示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水资源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海河流域水平衡和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评价。文章采用研究时段为1994-2007年,作者首先研究了海河流域的水量平衡问题,并提出了流域非用水消耗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经过分析,计算得出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非用水消耗量为5.91×109m3。通过建立水资源短缺风险的评价方法,得出海河流域1994-2007年处于缺水量较多、缺水风险较高的时期,计算出缺水风险率、恢复性指标、稳定性指标和脆弱性指标分别为0.786、0、0.154和0.173。在考虑社会系统应对措施的条件下,水资源短缺风险将会显著下降。考虑南水北调工程对于该地区的影响,分别考虑在50%和75%两种来水水平年下,如果南水北调工程一期(2014年)的来水量为5×109m3,未来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风险会从0.229-0.297下降到0.152-0.234。  相似文献   

3.
基于NRCA模型的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辽宁省14个城市1997—2006年相关数据,运用比较优势原理,采用NRCA模型,计算各城市水资源利用的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益优势指数,进而加权合成各城市水资源利用的比较优势度。应用聚类分析法将14个城市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时空分异分析,揭示了影响辽宁省各区域生产用水比较优势的驱动因素,即为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以及用水效率;影响生活用水比较优势的驱动因素为城市化率。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灌溉用水优势区域为辽西北区;林牧渔业用水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及牧草地发达区;工业用水优势区域为辽中南地区。研究成果可为辽宁省水资源科学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山地资源型城市地理条件复杂,近现代人类活动强烈,环境破坏严重,生态脆弱,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下水资源配置与利用失衡而引发水安全问题。我国西南山区近几十年来受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干旱灾害频发,加之资源型城市地区长期存在水污染问题,区内居民水安全风险较大。本研究以昆明市东川区为例,分析其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量变化趋势;并对不同海拔梯度自然村进行农村饮水、灌溉用水问卷调查;对区内主要河流进行水质采样、以分析东川现存水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结果显示,东川区近年来水资源量有减少趋势,农业发展增速缓慢;同时区内存在水量、水质两类水安全问题;干旱期,中、高山区以山泉作为主要水源、及雨水作为主要灌溉用水的自然村常存在用水量短缺问题;大部分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河流水资源难以利用;河谷区人畜饮水及灌溉用水受河流水质恶化影响较重。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对中高山等水源涵养区进行生态修复;严格控制重金属排放,恢复河流水质;以及加强小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东川是典型的西南山地资源型城市,其水安全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可为上述地区水土资源耦合调控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潘月斌 《地理教学》2013,(11):67+65
正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因三亚河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三亚是目前中国最南部的滨海旅游城市,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短缺是个全球性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解决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一是开源,另一是节流。由于开源有许多限制条件,使得节流在近期内成为主要的水资源对策。利用数据库技术对城市水资源进行系统管理正是出于上述考虑的。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内部为层 次结构,即一个系统往往又是另一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见图1)。将系统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Ⅰ,Ⅱ,Ⅲ三级,用水户、水源或水厂为Ⅲ级,用水系统和资源系统为Ⅱ级,城市总协调级为Ⅰ级,这三级的关系为金字塔式的(见图2)。Ⅰ级控制Ⅱ级,Ⅱ级控制Ⅲ级。同时,下级的信息可反馈给上级。  相似文献   

7.
从水资源人口压力、生态压力、经济发展压力和技术压力4个方面,构建绿洲城市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探讨了乌鲁木齐市1995-2012年的水资源压力指数变化,并分析了水资源短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乌鲁木齐市的水资源压力由1995年的0.32增长为2012年的1.08,呈快速增长趋势,水资源条件、人口快速增长及与发达地区用水定额的差距拉大是主要原因。(2)乌鲁木齐市人均水资源量持续减少,由1995年的729.54 m3/人减少为2012年的377.8 m3/人,减少了近48.21%,已由中度—重度缺水转为极度缺水区域,2009年以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甚至超过100%,水资源短缺很大程度影响城市的发展速度与规模。(3)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跨流域调水,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加大节水力度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压力、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三亚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 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口岸,是中国唯一的国际化热带海滨旅游城市, 有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 总面积有1919.6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49.3万。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早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特征与政策启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具有最强竞争力的支撑平台之一,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水安全保障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本文主要以2000-2014年数据为基础,采用泰尔系数、变异系数、曲线分析和空间分级分类分析等方法,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与用水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①绝大多数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显著减少,干旱化的长期趋势明显,而且北部、西部城市减少幅度更大;②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极度短缺,空间不均衡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且中部和南部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更低,缺水更甚;③绝大多数城市用水总量零增长或缓慢负增长,用水结构以工农业用水比重下降为主要特征,各类用水的空间不均衡性保持相对稳定;④用水效率普遍快速提升,空间分布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总体趋势。基于此,建议京津冀城市群实施“以水量城”的城镇化政策和“以水定产”的产业政策,完善水生态补偿政策,落实水资源管理红线政策,实现水资源约束下各城市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作为全球大型热带海岛的代表,其旅游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海南岛旅游发展在空间上极不均衡,且部分市县存在"旺丁不旺财"的现象。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全岛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心模型为分析工具,分析了海南省游客重心、消费重心、国际游客重心的演变轨迹,并深入剖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三者位置始终不一致,但均处在全省地理重心偏东的位置,并逐年向南、向西偏移;东部市县过多地表现为旅游通道的作用,游客消费水平较低;游客消费相对游客分布变化具有时空上的滞后性;国际游客的聚集性和地域偏好更加明显;全岛旅游发展在空间上呈现海口市和三亚市双核现象,旅游重心演变的实质主要体现在旅游首位城市由海口向三亚的变迁。海南省旅游重心演变及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地缘优势、资源条件、干线交通、政策支持、特色旅游产品等。  相似文献   

11.
海南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普  葛全胜 《地理研究》2009,28(4):1078-1084
气候是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旅游地开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旅游季节的长短及旅游客流的年内变化。利用海南9个气象站点自建站以来的气候资料及近5年旅游统计资料,通过特吉旺气候舒适指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海南气候舒适度及其与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月~3月是海南旅游的最适宜期;气候对海南旅游客流量有显著影响,以气温为主导的气候舒适度是海南旅游客流年内淡旺季变化及游客旅游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与海南旅游客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海口比较而言,三亚旅游业对气候更加敏感。本项研究对更好地将气候整合到旅游产品中进行宣传促销、提高产品吸引力,对海南旅游业发展规划,对提前预判游客规模尽早做出对策安排及旅游投资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As the COVID-19 pandemic continues to spread, the global tourism industry is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path for tourism to recover and revitalize. With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epidemic, tourism destinations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warning,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epidemic, and this focus will also be evident in the stud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resilience in the post-epidemic period. Some studies on the epidemic and the resilience of tourism are currently underway, but few of them are integrated with research on the resilience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the post-epidemic period, although no systematic research ideas or methods have been found. Based on resilience theo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neral research ideas and develops an epidemic resilience model suitable for urban tourism destinations. The present study also proposes a set of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index system to analyze the resilience and its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the post-epidemic period. The methodolog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irstly, construct the conceptual model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tourism destination resilience; Secondly, select case sites for empirical analysis, measure the resilience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and subsequent factors of influence; And finally, establish an adaptive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tourism destinations to use in response to the epidemic and in guiding the formulation of post-epidemic recovery policies.  相似文献   

13.
冯楚瑶  翁时秀 《地理研究》2023,42(2):312-331
防范返贫风险、实现可持续减贫是“后扶贫时代”原贫困旅游地巩固脱贫成效的重点工作。本文以实践为导向,以旅游减贫经典理论为骨架,整合多学科返贫研究成果,构建旅游地返贫机制分析框架。该框架建立了旅游返贫类型体系,指明了返贫风险可能的发生途径与机制。框架指出:扶贫机制不完善将导致机会、增权、保障3个关键因素不同程度的缺失,这些缺失将通过直接效应、间次效应或动态效应三种路径导致低资产返贫、低增长返贫、再结构返贫或暂时性返贫的产生。文章进而给出分析框架的实际应用步骤,以指导旅游减贫实践者检视返贫风险、判断可能的返贫类型结果、阻断返贫发生路径,为脱贫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及返贫风险防范提供了指引。尽管以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实践效率、降低实践成本为导向,但该框架也能在理论上指引未来的旅游地返贫研究面向现实需求,探索是否有更优的返贫分类方法、是否有需要补充的返贫成因、是否有新的返贫路径等问题,有助于明确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徐红罡  薛丹 《地理科学》2011,31(12):1518-1524
旅游目的地之间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空间关系总会呈现出有别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其他形式。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空间关系的生态学解释和旅游生态位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仿生学空间关系数学模型,构建旅游目的地仿生学空间关系研究体系,并将新体系实际应用于案例地西递、宏村,最后得出结论:宏村的整体竞争力水平高于西递,且两村于2006~2007年间达到稳定的竞争状态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案例分析证明了旅游目的地仿生学空间关系研究对于旅游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结构方程模型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史春云  张捷  尤海梅 《地理研究》2008,27(3):703-714
以世界遗产地九寨沟和庐山为例,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复核效度检验、因素恒等性检验发现,游客感知理论模型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均值模型研究发现,除了服务感知结构变量,游客对九寨沟的资源和社区态度感知都显著优于庐山,总体满意度与忠诚度也好于庐山,因此九寨沟具有更突出的旅游竞争力。本研究拓展了旅游地竞争力定量评价研究方法,创新地将结构方程均值模型成功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建立社区态度结构变量,定量测度了社区利益主体与游客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显示旅游地建设不能忽视社区各利益主体对游客和旅游业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强化社区参与在我国遗产旅游地中的有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参与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是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忽视社区参与,将带来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重视社区参与,更能有效保护遗产资源并有利于目的地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立足我国遗产旅游地忽视社区参与所导致的问题,从社区参与在遗产旅游地发展中的作用角度,提出了遗产地社区参与的模式和思路,探讨了社区参与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a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新越  候娟娟 《地理科学》2016,36(11):1706-1714
选取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104处乡村休闲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等方法研究乡村休闲旅游地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类型丰富,可以划分为休闲观光类、农事体验类、农业科技类、乡村文化类、特色村镇类5个一级类型,农业观光示范园、自然风景区等17个二级类型; 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 五大类型中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集聚程度高,休闲观光类和农业科技类数量多、布局分散;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口密度、交通区位是影响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特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3个空间向量指标,分析四川省2006年和2020年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特征,评估四川省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特征的变化。研究发现,2020年四川省航空旅游网络连接性和完备性将有明显改善,但网络冗余度和制约度有恶化迹象。因此,提出四川省航空网络优化建议:1)除强化成都枢纽地位外,还应加强九寨等网络次级中心建设;2)加强旅游缓冲区与成都的航线联系,加大旅游目的地机场的关联度;3)旅游资源禀赋对于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解决机场边缘化问题,必须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形成互补效应,才能逐步发展成为缓冲区域甚至是进出口通道区域。  相似文献   

19.
区域旅游生态效率实证分析——以海南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基于旅游碳足迹、生态效率、旅游经济效应等理论,构建了旅游生态效率模型,在定量计算海南省2012年旅游生态效率值的基础上,对旅游生态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成因机制分析。主要结论有:海南省2012年旅游交通生态效率为0.898元/kg,旅游住宿生态效率为7.13元/kg,旅游活动生态效率为16.32元/kg,旅游综合生态效率为1.787元/kg,旅游活动和旅游住宿的生态效率值大于旅游交通生态效率值。在出行距离既定的情况下,优化旅游生态效率的措施在于: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延长平均停留时间、增加平均参与活动频次,即“短距离、长停留、高消费”的市场模式有利于优化旅游生态效率,反之,“长距离、短停留、低消费”的市场模式则拉低了旅游生态效率值。海南省旅游者外部交通平均距离较大、乘坐飞机旅游者比例较高、旅游收入统计值低于实际值等原因叠加起来使其旅游生态效率水平略次于部分旅游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