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强震台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震观测是以仪器为手段,取得地震时地面和建筑振动特征的第一手资料,研究地震波对结构物破坏机理和规律,也是研究强震影响场地面运动的衰减规律和震源机制的重要手段。 记录资料可为地震烈度和工程抗震设计,抗震措施等震害预测提供定量数据和理论依据,是地震工程和近场地震学的基础工作之一。 强震观测在国际上开展较早,始于三十年代初,我国强震观测起步较晚,始于六十年代初,自强震仪问世五十多年以来,强震观测在推动地震工程理论和实践、促进近场地震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 新疆强震观测是1980年初开始筹备,前几年开展了直接为工程项目服务工作,以及核爆地震效应观测。  相似文献   

2.
强震仪的出现和强震记录的获得,使结构抗震理论和抗震措施得以从宏观经验的定性描述,逐步转向以强震观测资料为依据的定量方面发展。当代地震工程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强震观测为基础的。地震学家也应用强震观测资料于震源机制、地震能量和地震波传播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汉雄  张岳红 《地震研究》1992,15(3):298-305
本文根据对昆明的5层楼房和昆明市工人文化宫18层建筑的脉动观测,结合作者对昆明市几种地基土的脉动观测研究,提出了强震的卓越周期昆明地基土和建筑物的固有周期之间与震害的关系,可供有关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编制抗震防灾规划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专门使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来实现数字强震仪的低功耗设计,给出了系统的结构框图,并且就数字强震仪在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的节能技术进行了描述。该强震仪完全能够满足自由场的强震观测和建筑物的结构观测。  相似文献   

5.
强震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对由地震引起的强地面振动的记录进行收集、处理、传播和研究是减轻地震灾害所必不可少的。强震运动引起建筑物破坏,导致人员伤亡。为了设计可经受住强震的结构,需要进行强震的测量、分析及理论估计。强震记录仪器是不同于普通地震仪的一种装置。普通地震仪用于测定来自千里以外地震的微弱地面扰动,而强震仪的任务是仅记录可能影响建筑物和其它工程结  相似文献   

6.
前言 (强震观测事业的历史 )1 955年 1月 3 1日 ,科学技术厅资源调查委员会向内阁总理大臣提交“关于强震测定计划的建议”,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强震观测。为了使建议从组织上得到落实 ,1 956年 1 2月在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设置了强震测定委员会。1 958年 1 1月 ,资源调查委员会又向科学厅长官提出了促进观测计划实施的请求。1 964年 1 1月 1 7日 ,日本学术会议向内阁总理大臣提交的“加强抗震工程研究的报告”中提出 :希望增设强震计并充分利用所获取的记录资料。 1 965年在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设置了强震观测中心 ,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 1 96…  相似文献   

7.
《日本经济新闻》1980年9月16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高密度观测地震波——建设省土木研究所在几百米见方地面上安装十几台强震仪》,摘译如下:调查因地基和地形的差别,地震造成的晃动有什么不同,以有助于建筑物的耐震设计。为此,建设省的土木研究所决定从明年度开始执行"高密度强震观测计划"。在几  相似文献   

8.
对新疆乌恰6.8地震中新疆强震台网记录的加速度数据进行了常规处理分析,介绍了如何使用近场强震观测资料研究地面运动特征,并简介了强震观测资料在抗震工程设计和抗震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建筑物在强震作用下产生破坏,主要决定于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能和强地震地面运动的强度及特征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国内外历次大地震震害考察结果表明:孤突地形对强震地面  相似文献   

10.
城市建筑群中砖混结构建筑数量众多,抗震性能较弱,在地震中的破损率较高,逐一进行抗震性能测定难度巨大。本文提出基于常时微动观测的城市砖混结构建筑群抗震性能快速评价方法,提供初步的决策参考建议,适用于在大范围城市建筑群中快捷地筛选易损建筑。选取呼和浩特市区331栋砖混结构建筑物进行振动特性分析,分别建立适用于研究区域建筑物长轴和短轴平均共振周期与建筑物楼层数的回归关系,作为衡量研究区砖混结构建筑群抗震能力的快速判断标准。筛选出82栋抗震能力较弱的易损建筑,其中24栋为重点关注对象,主要分布于人口较为密集的老旧城区,多为4层(含)以上住宅类型,建筑年代较为久远,具有面临潜在地震危害的风险,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抗震加固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强震仪在较恶劣环境下的使用问题,浙江省地震局结合本省强震仪观测环境特点,研制小型室外加速度计观测罩,保障强震仪土层自由场观测。该技术目前已由浙江省十多个地震台站安装使用,实例证明,该观测罩具有体积小、制造方便、使用寿命长、防水隔震等优点,可为强震仪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2.
1966年3月邢台地区相继发生两次强烈地震(3月8日6.8级;3月22日7.2级)。两次地震给该地区的工业设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民用住房等各类工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就工程的防震和抗震而言,从地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角度,强震效应可以概括为强震地面破坏效应和强震振动破坏效应。前者是指地震作用下形成的各类岩土体的地面破坏而导致各类工程的破坏,这种破坏往往是由特定的地质条件所决定的,多半是建筑物的场地地基或斜坡失稳等原因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后者是直接由地震力造成各类建筑物的所谓振动破坏,在这类振动效应中,由于各种地质条件和因素的差异而造成地震动  相似文献   

13.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本刊主要登载国内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性文章和问题讨论、学术动态等。其内容包括:强震观测与分析;工程结构抗震理论;结构、工程体系的震害调查总结和震害评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小区划;岩土地震工程和场地效应;建筑物与生命线系统的抗震性能和设计原理;结构地震模拟实验;结构控制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结构健康诊断;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地震社会问题;土木建筑、道桥以及水利工程方面的抗震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本刊主要登载国内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性文章和问题讨论、学术动态等。其内容包括:强震观测与分析;工程结构抗震理论;结构、工程体系的震害调查总结和震害评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小区划;岩土地震工程和场地效应;建筑物与生命线系统的抗震性能和设计原理;结构地震模拟实验;结构控制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结构健康诊断;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地震社会问题;土木建筑、道桥以及水利工程方面的抗震问题等。  相似文献   

15.
正《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本刊主要登载国内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性文章和问题讨论、学术动态等。其内容包括:强震观测与分析;工程结构抗震理论;结构、工程体系的震害调查总结和震害评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小区划;岩土地震工程和场地效应;建筑物与生命线系统的抗震性能和设计原理;结构地震模拟实验;结构控制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结构健康诊断;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地震社会问题;土木建筑、道桥以及水利工程方面的抗震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正《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本刊主要登载国内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性文章和问题讨论、学术动态等。其内容包括:强震观测与分析;工程结构抗震理论;结构、工程体系的震害调查总结和震害评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小区划;岩土地震工程和场地效应;建筑物与生命线系统的抗震性能和设计原理;结构地震模拟实验;结构控制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结构健康诊断;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地震社会问题;土木建筑、道桥以及水利工程方面的抗震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本刊主要登载国内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性文章和问题讨论、学术动态等。其内容包括:强震观测与分析;工程结构抗震理论;结构、工程体系的震害调查总结和震害评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小区划;岩土地震工程和场地效应;建筑物与生命线系统的抗震性能和设计原理;结构地震模拟实验;结构控制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结构健康诊断;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地震社会问题;土木建筑、道桥以及水利工程方面的抗震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39(1):I0001-I0001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本刊主要登载国内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性文章和问题讨论、学术动态等。其内容包括:强震观测与分析;工程结构抗震理论;结构、工程体系的震害调查总结和震害评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小区划;岩土地震工程和场地效应;建筑物与生命线系统的抗震性能和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精确地评估强地面运动作用下钢筋混凝土(RC)结构和抗震性能和震害,通常要建立复杂的分析模型,进行三维非线性分析。日本震害减轻研究中心的学者正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合作开发可靠的分析模型,以便研究建筑的抗震性能,一种三维非线性动力分析计算机程序正被用于分析结构的地震反应和震害机制。通过考察仪器、记录了建筑物的地震运动反应,验证了分析模型和电算程序的可靠性。本文讨论了电算程序的性能,并且展示了用以建立某个建筑物计算模型的电算模拟技术,对该建筑物计算的地震反应与一次强震中记录结果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20.
强震动观测仪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强震仪、力平衡加速度计、烈度计、MEMS加速度仪等强震动观测仪器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概述了强震动记录中典型异常波形产生的原因和力平衡加速度计的仪器响应误差及校正,建议了解决强震仪器缺陷的措施,分析了强震仪在强震动观测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结果如下:① 进行强震动记录异常波形的研究是有针对性改进现有强震仪存在问题的很好途径;② 早期数字强震仪(力平衡加速度计频带范围0至30Hz)获取的强震动记录应进行仪器校正;③ 应跟踪强震动观测新方法和相关领域新技术,发展MEMS加速度仪和光纤加速度仪等新型仪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