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新技术。针对采煤塌陷的危害及管理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煤矿塌陷区进行管理这一思路以及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2.
采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方法及技术路线,以蒙阴县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区为调查单元,进行业内判读和现场核查,充分掌握了塌陷区土地利用现状、塌陷区稳沉状况及破坏现状,对塌陷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建议,为采煤塌陷区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煤炭资源的开采引发了采煤塌陷、农田损毁、生态破坏、农民失地等后果,给矿区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问题。该文以兖州煤田为例,对平原地区高潜水位条件下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现状进行调查,充分掌握了塌陷区土地利用现状、塌陷区稳沉状况及破坏现状。分析了兖州煤田采煤塌陷区的土地损毁特点,研究了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手段和方法,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潜水位地区采煤塌陷综合治理的途径,为采煤塌陷区的规划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柳塔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采煤塌陷区土壤水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查明了采煤塌陷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这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塌陷区土地复垦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大柳塔双沟采煤塌陷区为试验区,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采煤塌陷条件下的包气带土壤水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采煤塌陷造成塌陷区土壤层位在垂向上倒置、重组,引起土壤粒度、容重、孔隙度等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变,使塌陷区土壤含水量比非塌陷区显著降低,在不同深度层(0~60 cm)分别减少14.2%~21.9%;在垂向分布上塌陷区土壤水分也表现出较强的变异性,其离散系数在不同深度(0~60 cm)与非塌陷区的差值在19.2%~50%之间。根据试验区0 cm、20 cm、40 cm、60 cm四个层面土壤含水量的Kriging插值等值线图显示,土壤含水量低值区均位于塌陷区内的塌陷坑部位,证明地表的地裂缝、塌陷坑、塌陷洞等塌陷形态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颇为显著。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降低、空间变异性增强直接导致了地表植被生存环境的恶化,地表景观被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5.
由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问题日趋严重,探索适宜煤矿塌陷区的复垦模式及土地复垦技术措施,对提高土地复垦利用率和生产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以济宁市、泰安市、菏泽市为例,介绍了区内采煤塌陷地现状及特点,以采煤塌陷复垦工程为基础,确定了区内复垦模式包括"先破坏,后治理"的传统复垦模式和"边采边复"的动态预复垦模式,对比分析了复垦模式间的优缺点;研究了不同土地复垦技术措施的适用条件。该文认为济宁市、泰安市采煤塌陷复垦适宜采用"先破坏,后治理"的传统复垦模式,菏泽市采煤塌陷复垦适宜采用"边采边复"的动态预复垦模式。在传统复垦模式下,对研究区内采煤塌陷程度较轻、满足农业复垦条件的,适宜采取土地平整法、疏排水法、削高填法低、充填法、生物修复法等复垦技术措施,对无法复垦治理为耕地的重度塌陷区,建议综合采取直接利用法、挖深垫浅法等复垦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肥城煤田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开采导致塌陷范围广、深度大、积水严重,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给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该文总结了目前普及化程度较高的采煤塌陷区治理模式,以此为基础,对肥城市采煤塌陷区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得出适应于肥城市采煤塌陷区四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分别为:土地复垦治理模式、“渔业+农业”治理模式、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综合治理模式,并对四种治理模式进行了阐述分析,对今后肥城市采煤塌陷区治理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煤矿开采产生的地表塌陷不仅造成耕地破坏,还会引发生态环境破坏及基础设施建设损毁,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快速摸清底数,进而理清责任并分类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山东省为例,研究借助遥感技术和DEM高程差异特征形成一套快速调查采煤塌陷地的技术方法,该方法重点调查地表在一定时期高程损失0.5m以上、且损害人民生产生活的采煤塌陷区域。通过研究,摸清了山东省采煤塌陷地位置、规模、损毁程度及土地用途等基本情况,并建立了采煤塌陷地基础数据库。  相似文献   

8.
<正>7月26日,《永城市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该《规划》是永城市"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对于进一步推进永城市煤矿采煤塌陷区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永城煤矿区开发力度的逐步加大,采煤塌陷区面积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对土地、村庄、道路、河流、植被、供电、通信及其他基础设施的破坏日益凸现,制约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塌陷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9.
为摸清肥城采煤塌陷区的发展变化规律,利用航天遥感技术的优势进行采煤塌陷区动态变化调查。首先依据调查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多时相的TM及2006年SPOT5数据,并对其进行图像处理;鉴于地物光谱特征作了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最佳波段组合;利用ENVI软件对塌陷区的信息进行了计算机自动提取,然后把3个时相的遥感解译成果进行叠加对比分析,总结了塌陷区的变化特征。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下一步的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VR-GIS技术在城市“数字防洪”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VR-GIS)是一门综合虚拟现实和地理信息系统特征的新型技术,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城市数字防洪系统在防洪决策中发挥了积极的辅助作用。本文以哈尔滨城区段三维数字防洪系统的开发为背景,探讨了VR-GIS应用于城市数字防洪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方法,包括防洪三维虚拟场景的构建技术,仿真数据库的建立与联合查询,洪水动态模拟等方面的相关技术和实现方法,为数字防洪系统提供了基础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1.
<正>焦作市"以煤而兴,以矿而建",因长期的地下采煤活动造成大面积地面塌陷,原生地貌遭到严重破坏,塌陷区整治成为摆在国土资源部门面前的严峻课题。近年来,该市痛定思痛,下大力气治理塌陷区,着力将焦煤集团演马庄矿采煤沉陷区打造成一座大型湿地公园,命名为"白鹭湿地公园"。白鹭湿地公园位于马村区东部1.5千米处的焦煤集团演马庄矿采煤沉陷区。该项目建设融合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现代湿地公园理念,定位于郊野,是担负生态隔离与优化职  相似文献   

12.
简要回顾采煤塌陷区土地质量研究状况,根据科学性、代表性、可行性、敏感性的原则,以徐州市采煤塌陷区为研究对象,运用PSR概念模型,尝试给出针对具体采煤塌陷区的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共分为3层23个指标,较全面的涵盖了社会经济、物理化学、政策法规等不同范畴。  相似文献   

13.
虚拟现实技术在村镇民俗旅游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村镇民俗旅游中的应用,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虚拟旅游平台,服务于村镇民俗旅游规划管理和决策部门,实现村镇民俗旅游资源的立体展示和宣传,达到扩大村镇民俗旅游的影响力,提高吸引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多媒体技术及虚拟仿真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各方面进行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处理和利用,对城市进行多分辨、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数字城市不仅为城市建设、城市发展预测和城市管理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而且描述了城市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采取复垦整地、填充造地和生态修地等措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让城市"伤疤"变身生态宝库。一是复垦整地。该市将塌陷深度2米以内的区域复垦为耕地,塌陷深度大于2米的区域复垦为养殖水面。5年来累计实施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项目65个,治理沉陷地1 100公顷。  相似文献   

16.
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是对因采煤造成地表塌陷沉降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使塌陷的土地恢复其农业可利用性的复杂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该文结合兖州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实际情况,对在采煤塌陷地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莱芜市孟公清—西泉河一带石灰岩溶洞裂隙发育 ,局部与上覆砂砾石层直接接触 ,形成“天窗” ,在矿区超采地下水及矿山疏干排水影响下 ,地下水下渗携带砂砾石进入灰岩溶洞裂隙中 ,突发岩溶塌陷。 1973~ 1997年共塌陷 139处 ,塌陷面积 6 4 35m2 ,致使 132 4户民房开裂 ,32 8户报废。根据 1997年在莱芜市的矿山地质勘察工作成果 ,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评价区进行了预测评价 ,将评价区划分为岩溶塌陷区、预测岩溶塌陷区和不具备塌陷条件区 ,并根据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为今后对岩溶塌陷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信息城市作为数字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核心问题,已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区域,探讨虚拟现实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VR-GIS技术,建立虚拟仿真环境,实现研究区三维动态可视化显示,为城市环境规划、交通旅游提供全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网格GIS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技术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网格 GIS是实现广域网络环境中空间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的分布式 GIS软件平台和技术体系。将地理上分布、系统异构的各种计算机、空间数据服务器、大型检索存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系统等 ,通过高速互连网络连接并集成起来 ,形成对用户透明的虚拟的空间信息资源的超级处理环境就是网格地理信息系统。本文在分析网络空间数据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网格 GIS的 5层体系结构模型,分析了空间(元)数据标准、空间服务标准、分布空间对象技术、构件与构件库技术、基于框架的互操作技术、中间件技术等 ,它们是实现该系统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完善,现代测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测绘工作的各种方法之中。现代测绘技术的核心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其中,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是航天技术、卫星技术、传感器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空间分析与模拟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