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天气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气候的冷暖变迁,旱、涝、霜、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近几年来,为了使工农业生产等有关部门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更好的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我们根据一些史料和有关资料,对陕西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和陕西近五百年的旱、涝、雹灾作了一些分析探讨,并对今后的气候演变趋势进行了初步 相似文献
4.
基于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的土壤有机质δ13C分析,讨论了兰州地区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2个时期气候以及地表植被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末次间冰期δ13C变化范围为-29.97‰~-25.52‰,平均值为-27.79‰;全新世δ13C变化范围在-20.82~-34.40‰之间,平均值为-28.99‰.从δ13C平均值来看,该地区在以上两个时期地表植被主要为C3植物.末次间冰期九州台剖面δ13C表现出3峰夹2谷的特征与同一时期深海SPECMAP曲线有着良好的对应,表明了该时期兰州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是一致的,全新世土壤有机质δ13C所反映出的3个不同的变化阶段对应于早、中、晚全新世阶段.结合黄土高原其他剖面相应时期的土壤有机质δ13C的研究结果,我们观察到陕西关中地区的黄土剖面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土壤有机质δ13C要大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兰州等地区,气候差异引起的地表植被中C3、C4植物比例不同是造成两地区土壤有机质δ13C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质δ13C是揭示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一个良好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MM5对中全新世时期中国地区气候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MM5模式结果与地质记录的对比表明,这个模式系统可以较好地模拟中全新世时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模式模拟的降水变化与地质记录吻合得较好.区域模式的结果比全球模式结果有所改进.模式结果显示:与现代相比,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的气温升高,夏季升温超过冬季.同时,中国的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而中国的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降水减少.中国东部30°N以北地区夏季风增强;中国东部的冬季风减弱.从一系列敏感试验结果,可以发现:在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的气温、风场和降水的变化主要受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的影响,其对降水变化的影响超过50%.其次受地表状况和植被变化的影响,植被的变化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使得在冬季和夏季中国地区均升温;而且,对华北部分地区降水变化的影响最大超过25%.地球轨道的变化使得中全新世时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较大,造成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在冬季降温,在夏季升温;同时,对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与植被变化的影响相当.中全新世时,大气中CO2的体积混合比为280×10-6,CO2的变化使得中伞新世时气温降低,但量级较小.影响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因子,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植被变化、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和CO2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文献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就气象而言,历史文献中有大量的水、旱、风、雹的记载,而有关气候冷、暖的记载却很少。正因为如此,在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中,则是研究旱涝的多,研究冷暖的少。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1972年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著名论文,开创了历史时期气侯冷暖研究的先河。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1998年青藏高原123个气象台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经历了一次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显著增加的气候突变。以突变点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为相对暖干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青藏高原进入相对暖湿时期。由此,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和突变理论上可以初步判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气候年代际变化实现了由暖干型向暖湿型的突变。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突变早于相对湿度突变;青藏高原的增温、增湿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季;春季亦增温、增湿,但增幅小于冬季;夏季出现增温和略减湿现象;秋季为明显增温,但湿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古气候学的问题,因为过去的气候变化资料对预测未来的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中国古代的文献资料,重建我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历史,是竺可桢先生开创的.文焕然和文榕生合著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 相似文献
9.
10.
赵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2004,(1):29-29
本项目主要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科研人员承担。在过去两年中,对中国沙区的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松嫩沙地、呼伦贝尔沙地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和采样,并完成了对这些样品的光释光测年、孢粉分析以及磁化率和粒度分析。根据对这些样品的分析结果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在末次盛冰期(LGM)和全新世适宜期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区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分布状况。利用这些植被和土壤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主要概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些年来在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研究领域的若干重要研究进展.通过对气候系统变化多尺度特征及其动力学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气候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季风气候特点的气候预测理论和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跨季度数值气候预测,进一步建立了先进、完善的短期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并应用于我国夏季旱涝预测业务.这些工作既带有极大的基础性意义,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为我国大气科学及气候科学乃至环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是一个热带岛国,它位于约14.7°—21.5°N之间的热带地区,全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地面,太阳辐射热量极为丰富。全年气温都较高,以首都马尼拉为例,年平均气温为26.7℃,最热月平均气温28.6℃,约与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相仿;最冷月平均气温也达到25.0℃,比我国沈阳地区盛夏7月平均气温还要高些。平均年较差仅3.6℃,所以无春夏秋冬之分。 菲律宾最冷月和我国一样,出现在1月,但最热月却不在7、8月,而出现在多雨季节来临前的5月。这与菲律宾地区的季风进退有关。菲律宾及其附近海域6—9月盛行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所以气温相对下降;10月到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相对干燥少雨,随着太阳入射角的增高,最热月便出现在5月。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杨舵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1997,20(4):1-3
气候变化和异常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非洲及其它大陆上的持续性干旱.中国江淮洪涝乃至新疆“96·7”大暴雨等均为其例证。对气候变化和异常的预测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研究天气变化不同,研究气候变化涉及到更长的时间尺度。在这样的时间尺度内,仅考虑大气是不够的,要考虑包括大气、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在内的气候系统。对气候系统进行定量观园和综合分析,对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是当代气候学研究的特点。而在此基础上准确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使气候预测的可… 相似文献